一种电加热玻璃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5153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加热玻璃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电加热玻璃包括:第一玻璃板、热塑性中间层、第二玻璃板、透明导电膜、保护层、第一汇流母线和第二汇流母线;第一玻璃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玻璃板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热塑性中间层设置在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之间;透明导电膜设置于第二表面或第三表面,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与第一玻璃板的外边缘或第二玻璃板的外边缘之间具有边部除膜区,保护层覆盖于边部除膜区且其内边缘完全覆盖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第一汇流母线和第二汇流母线与透明导电膜电连接,且设置于热塑性中间层和透明导电膜之间。性中间层和透明导电膜之间。性中间层和透明导电膜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加热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功能玻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加热玻璃,具有透明导电膜,通过两条汇流母线将电源的电流引入透明导电膜,使透明导电膜发热,从而实现除霜、除雾、除冰等效果,保证驾驶安全。
[0003]目前的电加热玻璃边部除膜5mm,然而5mm除膜距离玻璃边部太近,会出现边部腐蚀问题;腐蚀问题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氧气进入透明导电膜,与透明导电膜中的金属层发生反应而产生。
[0004]如果将边部除膜区域扩大,可能会出现除膜正好在成型张应力带102区域,如图1所示,由于镀膜/非镀膜交界处玻璃退火温度不一样,会形成新的张应力,从而导致张应力重叠,玻璃容易裂片。
[0005]因此,现亟需设计一种电加热玻璃,既能避免腐蚀引发的色差或气泡缺陷又能避免玻璃边部裂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玻璃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在其边部设置保护层,可避免由于透明导电膜的边缘与空气接触而导致其边部腐蚀引发的色差或气泡等缺陷。
[0007]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加热玻璃,所述电加热玻璃包括:第一玻璃板、热塑性中间层、第二玻璃板、透明导电膜、保护层、第一汇流母线、第二汇流母线;
[0009]第一玻璃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玻璃板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热塑性中间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之间
[0010]所述透明导电膜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三表面,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与所述第一玻璃板的外边缘或所述第二玻璃板的外边缘之间具有边部除膜区,所述保护层覆盖于所述边部除膜区且其内边缘完全覆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
[0011]所述第一汇流母线和第二汇流母线与所述透明导电膜电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热塑性中间层和所述透明导电膜之间。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透明导电膜的四周边部通过激光除膜、机械摩擦除膜、化学腐蚀除膜、盖板模具除膜等工艺形成所述边部除膜区。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三表面的边缘处存在宽度为d的压应力带,所述边部除膜区的宽度d1满足3mm<d1<d或d<d1≤(d+50)mm,其中d=8mm~15mm。更优选地,所述边部除膜区的宽度d1满足3mm<d1≤(d

1)mm或(d+1)mm≤d1≤(d+50)mm;逐步优选地,所述边部除膜区的宽度d1满足(d+5)mm≤d1≤(d+50)mm、(d+10)mm≤d1≤(d+50)mm、(d+20)mm≤d1≤(d+50)mm,逐步实现完全避开压应力带和张应力带之间的边界区域,最大程度降低
张应力叠加效应,使玻璃边部裂片风险降至最低。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三表面的边缘处存在位于所述压应力带内侧的张应力带,所述张应力带中的最大表面张应力小于12MPa;优选小于或等于10MPa,更优选小于或等于9MPa,进一步优选小于等于8MPa,最优选小于或等于7MPa。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所述保护层覆盖于所述边部除膜区且其内边缘完全覆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从而使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与空气完全隔离,避免空气中的水、氧气等进入透明导电膜,防止出现边部腐蚀问题。所述保护层的一部分可以覆盖所述边部除膜区的局部区域,也可以覆盖所述边部除膜区的全部区域;所述保护层的另一部分可以从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继续向内延伸以覆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局部区域。优选地,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外边缘向内1mm~5mm宽度的边部,既能够保证设置所述保护层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又不会影响电加热玻璃的使用和外观。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所述保护层为绝缘胶带,或是通过绝缘材料印刷形成。
[0017]优选地,所述绝缘材料为液体绝缘材料,通过印刷并固化后形成所述保护层,所述绝缘材料可以举例为油墨、油漆等,将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用作汽车玻璃时,所述绝缘材料优选为油墨,例如陶瓷油墨、紫外油墨、水性油墨等。通过绝缘材料印刷形成的保护层的厚度为5μm~100μm,更优选为15μm~36μm。
[0018]优选地,所述绝缘胶带可以是带双面热熔胶或压敏胶的聚酰亚胺或热塑性聚氨酯。该胶带通过双面的热熔胶或压敏胶与上下结构进行粘接。其中,热塑性聚氨酯的可见光透光率≥90%,雾度≤0.5%,拉伸强度≥45MPa,与玻璃粘接强度≥15KN/m,硬度76A~80A,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抗撕裂性能好,耐环境性能好等特点。
[0019]更优选地,所述绝缘胶带的厚度为0.1mm~3.0mm;再优选为0.2mm~2.0mm,例如0.2mm、0.4mm、0.6mm、0.8mm、1.0mm、1.2mm或2.0mm;进一步优选为0.63mm、0.76mm或1.52mm。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优选地,所述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中的至少一个经过500℃以上的高温弯曲成型处理。
[0021]将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用作汽车玻璃时,可将第一玻璃板作为外玻璃板,第一表面朝向车辆外部、第二表面朝向车辆内部;第二玻璃板作为内玻璃板,第三表面朝向车辆外部、第四表面朝向车辆内部。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优选地,所述第一玻璃板的厚度为1.6mm~5.0mm,例如1.6mm、1.8mm、2.1mm、2.6mm、3.2mm、3.5mm、4.0mm、4.5mm、5.0mm等。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优选地,所述第二玻璃板的厚度为0.7mm~2.6mm,例如0.7mm、1.1mm、1.6mm、1.8mm、2.1mm、2.6mm等。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所述热塑性中间层夹设在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之间,用于将第一玻璃板和第二玻璃板粘结在一起形成夹层玻璃结构;其材料例如可以选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乙烯乙酸乙烯酯(EV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氨酯(PU)、离子型聚合物膜(SGP)等。当然,热塑性中间层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例如设置至少一个着色区用作阴影带从而降低太阳光对人眼的干扰,或者增添红外线吸收剂从而具有防晒或隔热功能,以及热塑性中间层还可以包含至少两层,其中一层的增塑剂含量更高从而具有隔音功能,或者其中一层是楔形形状从而具有抬头显示(HUD)功能等。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膜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
理气相沉积(PVD)的方法沉积到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第三表面上;例如通过磁控溅射沉积。
[0026]此外,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膜能够承受500℃以上的高温弯曲成型处理,例如烘弯或钢化等弯曲工艺。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加热玻璃,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膜包括金属层、金属合金层或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层的材料可以选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玻璃包括:第一玻璃板(1)、热塑性中间层(2)、第二玻璃板(3)、透明导电膜(5)、保护层(6)、第一汇流母线(7)和第二汇流母线(8);所述第一玻璃板(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所述第二玻璃板(3)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31)和第四表面(32),所述热塑性中间层(2)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12)和所述第三表面(31)之间;所述透明导电膜(5)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或所述第三表面(31),所述透明导电膜(5)的外边缘(52)与所述第一玻璃板(1)的外边缘或所述第二玻璃板(3)的外边缘之间具有边部除膜区(51),所述保护层(6)覆盖于所述边部除膜区(51)且其内边缘(61)完全覆盖所述透明导电膜(5)的外边缘(52);所述第一汇流母线(7)和第二汇流母线(8)与所述透明导电膜(5)电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热塑性中间层(2)和所述透明导电膜(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12)或所述第三表面(31)的边缘处存在宽度为d的压应力带(101),所述边部除膜区(51)的宽度d1满足3mm<d1<d或d<d1≤(d+50)mm,其中d=8mm~15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除膜区(51)的宽度d1满足3mm<d1≤(d

1)mm或(d+1)mm≤d1≤(d+50)m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除膜区(51)的宽度d1满足(d+20)mm≤d1≤(d+50)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12)或所述第三表面(31)的边缘处存在位于所述压应力带内侧的张应力带(102),所述张应力带(102)中的最大表面张应力小于12MPa。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12)或所述第三表面(31)的边缘处存在位于所述压应力带内侧的张应力带(102),所述张应力带(102)中的最大表面张应力小于或等于7MPa。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6)覆盖所述透明导电膜(5)的外边缘(52)向内1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冰晶李炜军关金亮廖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