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装置以及梯凳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1292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轿厢装置以及梯凳。该轿厢装置,用于电梯,具备:轿厢;用于支承所述轿厢的轿厢架;以及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梯凳,所述梯凳具备:具有第一垫脚部的第一梯级部;以及具有第二垫脚部和支撑部的第二梯级部,所述第二垫脚部为板状,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垫脚部使所述第二垫脚部位于高于所述第一垫脚部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垫脚部的下方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梯级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上侧左端部和上侧右端部,所述第二梯级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梯级部,所述第二梯级部还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上侧前端部或上侧后端部。侧前端部或上侧后端部。侧前端部或上侧后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轿厢装置以及梯凳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轿厢装置以及梯凳。

技术介绍

[0002]作为电梯的发生紧急情况时的逃生(救援)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在轿顶架起梯子,向上爬到井道中的就近的层站处,经由该层站的层门而进入该层站的方式。但是,如附图8所示,如果在轿顶的要设置梯子的范围有器具,就不能架起梯子,因而出现不能逃生的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提供能够消除上述不能逃生的范围的轿厢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轿厢装置,用于电梯,所述轿厢装置具备:轿厢;用于支承所述轿厢的轿厢架;以及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梯凳,所述梯凳具备:具有第一垫脚部的第一梯级部;以及具有第二垫脚部和支撑部的第二梯级部,所述第二垫脚部为板状,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垫脚部使所述第二垫脚部位于高于所述第一垫脚部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垫脚部的下方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梯级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上侧左端部和上侧右端部,所述第二梯级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梯级部,所述第二梯级部还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上侧前端部或上侧后端部。
[0005]并且,也可以是,所述轿厢装置具备器具箱,所述器具箱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
[0006]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梯级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垫脚部相对的底面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垫脚部的一端与所述底面部的一端的竖直面部,所述第一垫脚部与所述底面部互相平行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垫脚部的长度短于所述底面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梯级部利用所述底面部来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所述上侧左端部和所述上侧右端部。
[0007]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垫脚部具有:平面部;从所述平面部的前端向上延伸与所述平面部形成直角的前端止滑部;以及从所述平面部的后端向上延伸与所述平面部形成直角的后端止滑部。
[0008]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支撑部具备:固定于所述第二垫脚部而与所述第二垫脚部成为一体的连体构件,所述第二垫脚部与所述连体构件之间形成直角,所述第二垫脚部通过所述连体构件来进行固定。
[0009]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支撑部还具备:位于所述第二垫脚部的下方并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一对第一连结构件,所述第一连结构件具有:前侧面部;后侧面部;以及连接所述前侧面部的一端与所述后侧面部的一端的连接面部,所述前侧面部与所述后侧面部互相平行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0010]并且,也可以是,所述支撑部还具备:位于所述第二垫脚部的下方并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一对第二连结构件,所述第二连结构件至少具有:竖直面部;以及底面部,所述第
二梯级部利用所述第二连结构件的所述底面部来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所述上侧前端部或所述上侧后端部。
[0011]并且,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垫脚部利用所述第一连结构件的所述前侧面部和所述后侧面部中的一方来固定于所述第一梯级部,利用另一方来固定于所述第二连结构件的所述竖直面部。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梯,该电梯具备上述轿厢装置。
[001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梯凳,固定于电梯的轿厢装置来使用,该梯凳具备:具有第一垫脚部的第一梯级部;以及具有第二垫脚部和支撑部的第二梯级部,所述第二垫脚部为板状,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垫脚部使所述第二垫脚部位于高于所述第一垫脚部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垫脚部的下方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梯级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固定于轿厢架的上侧左端部和上侧右端部,所述第二梯级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梯级部,所述第二梯级部还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上侧前端部或上侧后端部。
[0014]本技术的轿厢装置,通过上述梯凳,能够消除因为不能架起梯子而不能逃生的范围。并且,因为上述梯凳稳固地固定于轿厢架,因此能够确保利用该梯凳的逃生人员(救援人员)的安全。
[0015]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和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可得以明了。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轿厢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17]图2是从侧方观察本技术的轿厢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0018]图3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梯凳的图。
[0019]图4是放大表示图2中的梯凳的图。
[0020]图5是表示本技术的电梯轿厢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21]图6是表示本技术的电梯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图。
[0022]图7是表示使用本技术的梯凳逃生时的概要图。
[0023]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梯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图。
[0024]<附图中的标记>
[0025]1轿厢装置;2轿厢;21前侧轿门装置;22后侧轿门装置;3轿厢架;31上侧左端部;32上侧右端部;33上侧前端部;34上侧后端部;341矩形片状构件;4器具箱;5梯凳;6第一梯级部;61第一垫脚部;62底面部;63竖直面部;631固定孔;7第二梯级部;71第二垫脚部;711平面部;712前端止滑部;713后端止滑部;72连体构件;721固定孔;73第一连结构件;731前侧面部;7311固定孔;732后侧面部;7321固定孔;733连接面部;74第二连结构件;741竖直面部;7411固定孔;742底面部;743连接面部;75加强构件;8紧固件;9梯子;10电梯;11井道;12前侧层站;13后侧层站;S容纳空间;A配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X表示水平方向(以下亦称左右方向,箭头方向为右侧),Y表示竖直方向(以下亦称上下方向,箭头方向为上侧),Z表示前后方向(箭头方向为后侧)。
[0027]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轿厢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中分解表示梯凳5的一部分构件)。图2是从侧方观察本技术的轿厢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0028]如图所示,轿厢装置1具备:轿厢2;用于支承轿厢2的轿厢架3;以及固定于轿厢架3的梯凳5。
[0029]以图8为例具体地说明现有技术的课题。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梯的一个例子的概要图。如图所示,电梯B10具备轿厢装置B1,轿厢装置B1在井道B11中上下运行。
[0030]具体而言,轿厢装置B1连接到曳引绳(未图示)的一端,曳引绳的另一端连接有对重(未图示),曳引绳卷绕到曳引机(未图示)上。通过曳引机摩擦驱动曳引绳,来使轿厢装置B1在井道B11中上下运行。
[0031]作为电梯B10的发生紧急情况时的逃生(和/或救援,以下同)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在轿顶架起梯子B9,向上爬到井道B11中的就近的层站B12处,经由该层站B12的层门而进入该层站B12的方式。但是,如图所示,在轿顶的需要设置梯子B9的范围有器具B4,就不能架起梯子B9,因而出现不能逃生的范围。
[0032]本技术的轿厢装置1,通过具备梯凳5,能够消除这样的因为不能架起梯子而不能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厢装置,用于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装置具备:轿厢;用于支承所述轿厢的轿厢架;以及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梯凳,所述梯凳具备:具有第一垫脚部的第一梯级部;以及具有第二垫脚部和支撑部的第二梯级部,所述第二垫脚部为板状,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垫脚部使所述第二垫脚部位于高于所述第一垫脚部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垫脚部的下方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梯级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上侧左端部和上侧右端部,所述第二梯级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梯级部,所述第二梯级部还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上侧前端部或上侧后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装置具备器具箱,所述器具箱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级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垫脚部相对的底面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垫脚部的一端与所述底面部的一端的竖直面部,所述第一垫脚部与所述底面部互相平行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垫脚部的长度短于所述底面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梯级部利用所述底面部来固定于所述轿厢架的所述上侧左端部和所述上侧右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垫脚部具有:平面部;从所述平面部的前端向上延伸与所述平面部形成直角的前端止滑部;以及从所述平面部的后端向上延伸与所述平面部形成直角的后端止滑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备:固定于所述第二垫脚部而与所述第二垫脚部成为一体的连体构件,所述第二垫脚部与所述连体构件之间形成直角,所述第二垫脚部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都信明金延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