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重链恒定区,包含CH1结构域、铰链区、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所述CH1结构域和铰链区的序列是来源于人IgG2的CH1结构域和铰链区的序列,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为来源于人IgG的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序列,并且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等于或高于人IgG1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人IgG1的I/A比值。并且提供基于上述重链恒定区的抗体或融合蛋白,该抗体重链恒定区可显著增强所述抗体或融合蛋白的激动活性,提高抗体或融合蛋白在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其它疾病中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强激动型抗体活性的抗体重链恒定区序列
[0001]本申请是2017年06月0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7104292816,专利技术名称为“增强激动型抗体活性的抗体重链恒定区序列”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制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增强激动型抗体或激动型分子(包含重链恒定区序列的融合蛋白)活性的重链恒定区序列和分子,以及基于该重链恒定区而构建的抗体或融合蛋白。
技术介绍
[0003]基于抗体和重链恒定区(包含Fc片段)的分子靶向治疗,包括抗体和重链恒定区融合蛋白,近三十年来在生物制药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持续成为该领域的重点,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已经被批准基于重链恒定区的生物治疗手段(包括重链恒定区融合蛋白的分子)约30个,而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超过300个,这些生物治疗基于作用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清除靶标(分子和细胞)的效应分子、阻断靶标参与的信号通路的阻断型分子、和激活靶标下游信号通路的激动型分子。
[0004]肿瘤免疫治疗近年取得了重要突破。这得益于通过阻断免疫抑制节点,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杀灭肿瘤的抗体的使用。但是目前仍有大量癌症患者对已有治疗手段没有应答。因此,一方面需要对目前已有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进行优化;另一方面亟需研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一类被称为“激动型抗体”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能够通过结合免疫细胞表面传递免疫激活信号的靶标分子并激活其控制的重要免疫激活信号通路,进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间接杀死肿瘤细胞。然而,虽然激动型肿瘤免疫治疗抗体已经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了其巨大潜力,并且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并看好的肿瘤免疫治疗理念,但是这类抗体的研发至今尚未成功,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当前的一个主要挑战。此外,激动型抗体激活也是干预和调控其它生物学过程的关键信号通路的有利手段,在疾病防控和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激活免疫抑制信号通路,可能有利于减轻炎症和自身免疫症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增强激动型抗体或激动型分子(包含重链恒定区序列的融合蛋白)活性的重链恒定区序列和分子,以及基于该重链恒定区而构建的抗体或融合蛋白。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0007]提供一种重链恒定区,包含CH1结构域、绞链区、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并且所述CH1结构域和绞链区的序列是来源于人IgG2的CH1结构域和绞链区的序列,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选自于:
[0008]a)来源于人IgG1的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并且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
域内包含G237D、P238D、P271G和A330R突变;或者
[0009]b)来源于人IgG1的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并且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内包含G237D、P238D、H268D、P271G和A330R突变;或者
[0010]c)来源于人IgG2的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并且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内包含S267E和L328F突变;或者
[0011]d)来源于人IgG2的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并且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内包含H268D和P271G突变。
[0012]较佳地,所述重链恒定区具有如SEQ ID NO:11所示的序列,或者所述重链恒定区具有如SEQ ID NO:12所示的序列,或者所述重链恒定区具有如SEQ ID NO:13所示的序列,或者所述重链恒定区具有如SEQ ID NO:14所示的序列。
[0013]另外还提供一种重链恒定区,包含CH1结构域、铰链区、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所述CH1结构域和铰链区的序列是来源于人IgG2的CH1结构域和铰链区的序列,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为来源于人IgG的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序列,并且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等于或高于人IgG1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人IgG1的I/A比值。
[0014]优选地,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和人IgG1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相比提高3.2倍或以上,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0.32;同样优选地,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等于或高于人IgG1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1;更优选地,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和人IgG1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相比提高30倍或以上,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1;更优选地,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和人IgG1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相比提高60倍或以上,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40;特别优选地,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和人IgG1与人FcγIIB的亲和力相比提高90倍或以上,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100。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重链恒定区具有较高的抑制型Fc受体的亲和力,可以显著增强激动型抗体或者激动型分子(例如激动型融合蛋白)与抑制性Fc受体的交联,从而提高所述激动型抗体或者激动型分子的激动活性;同时还具有较低激活型Fc受体的亲和力,可以降低通过激活型受体结合而介导的ADCC等细胞毒性。基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重链恒定区可以开发具有更优活性的激动型抗体或者激动型分子。
[0016]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融合蛋白,包含上述的重链恒定区以及位于所述重链恒定区N端或C端的抗原结合模块。
[0017]较佳地,所述抗原结合模块选自于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adnectin、纳米抗体(nanobody)、微型抗体、亲和体(affibodies)、affilin、受体的靶结合区、细胞粘附分子、配体、酶、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中的任意一种;更优选地,所述抗原结合模块为纳米抗体。
[0018]纳米抗体为来源于羊驼的抗体的重链可变区,该可变区与本专利技术重链恒定区融合,可以构建具有完整骆驼抗体结构(由两条重链构成)的嵌合抗体分子,这种嵌合抗体分子可以同时具有纳米抗体高亲和力、高特异性以及本专利技术重链可变区增强激动活性的特点,具有非常好的开发前景。
[0019]在另一个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抗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抗原结合模块为配体,所述配体为
免疫共刺激分子,所述免疫共刺激分子选自于CD80、CD86、ICOSL、OX40L、CD137L、CD40L、CD30L、CD27L、CD244、CD150、CD48、CD84、CD319、Ly118或者CD229中的任意一种。这些融合蛋白可以用作抗癌药物。
[0020]在又一个优选的本专利技术融合蛋白的实施例中,所述抗原结合模块所靶向的抗原选自于CD40、DR5、OX40、CD137、CD27、CD30、GITR、HVEM、TACI、DR4或FAS中的任意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体重链恒定区,包含从N端到C端顺序连接的CH1结构域、铰链区、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其特征在于,所述CH1结构域和铰链区的序列是来源于人IgG2的CH1结构域和铰链区并具有其野生型功能的序列,所述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的序列为来源于人IgG的CH2结构域和CH3结构域序列,并且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与人FcγRIIB的亲和力等于或高于人IgG1与人FcγRIIB的亲和力,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的I/A比值等于或高于人IgG1的I/A比值。2.一种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体重链恒定区以及位于所述抗体重链恒定区N端和/或C端的抗原结合模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原结合模块选自于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adnectin、纳米抗体、微型抗体、亲和体、affilin、受体的靶结合区、细胞粘附分子、配体、酶、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中的任意一种。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原结合模块为纳米抗体。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原结合模块为配体,所述配体为免疫共刺激分子,所述免疫共刺激分子选自于CD80、CD86、ICOSL、OX40L、CD137L、CD40L、CD30L、CD27L、CD244、CD150、CD48、CD84、CD319、Ly118、CD229或SLAMF8中的任意一种。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原结合模块所靶向的抗原选自于CD40、DR5、OX40、CD137、CD27、CD30、GITR、HVEM、TACI、DR4或FAS中的任意一种。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原结合模块所靶向的抗原为CD40。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原结合模块所靶向的抗原选自于PD
‑
1、CTLA
‑
4、VISTA、TIM
‑
3、BTLA或LAG
‑
3中的任意一种。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融合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原结合模块为配体,所述配体为免疫抑制性配体分子,所述免疫抑制性配体分子选自于PD
‑
L1,PD
‑
L2,B7
‑
H3,B7
‑
H4,CD47,V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福彬,刘小波,张燕,赵英杰,石欢,张慧慧,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