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032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箱、第二散热箱、进气管、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箱,所述第二散热箱的上表面连接有转动的主动齿轮,所述第二散热箱上表面的介质进液管上端连接有中转盒,且中转盒的内侧表面开设有让位槽,所述中转盒的内壁设置有活塞块,且活塞块的一端贯穿中转盒的侧表面连接有密封板。该组合式蒸汽散热器,通过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串联的方式,使得第一散热箱内的第一换热管和换热介质对蒸汽进行热量的吸收后,第二散热箱可以通过第二换热管和换热介质对蒸汽进行热量的吸收,从而使得蒸汽的热量能够被充分的吸收利用。被充分的吸收利用。被充分的吸收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蒸汽换热器
,具体为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蒸汽换热器是指利用蒸汽在管道内流通时所散发的热量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以达到对蒸汽中热量的利用,但是现有的蒸汽换热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就比如经过换热器吸收热量后的蒸汽往往还存在较高的温度,现有的散热器只能将蒸汽排出无法继续利用剩余的热量,同时一些具有双通道导出结构的换热器往往是通过阀门控制,但是一旦同时将双通道的管道阀门关闭后就会造成换热器内部的蒸汽无法排出,很容易导致换热器内部管道因为压力过大而爆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换热后蒸汽热量不能继续利用和阀门全部关闭时导致换热器内部管道爆裂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箱、第二散热箱、进气管、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箱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箱,且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上端面均连接有介质进液管,并且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的下表面均连接有介质出液管,所述第一散热箱的上端侧表面连接有进气管,且进气管的一端贯穿第一散热箱的上端侧表面连接有第一换热管的一端,并且第一换热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一散热箱的上表面连接有第二换热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的一端贯穿第二散热箱的上表面,且第二换热管位于第二散热箱内部的一端连接有出水管的一端,并且出水管的下端贯穿第二散热箱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的连接处内部安装有2个转轮,且2个转轮的侧表面均开设有贯穿的直流管,并且靠近第一换热管一侧的转轮外表面开设有贯穿的分流管,靠近所述第一换热管一侧的转轮上方设置有排出管,且排出管贯穿第一换热管的外表面,2个所述转轮的一端分别贯穿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外表面,且2个转轮位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外部的一端均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散热箱的上表面连接有转动的主动齿轮,所述第二散热箱上表面的介质进液管上端连接有中转盒,且中转盒的内侧表面开设有让位槽,所述中转盒的内壁设置有活塞块,且活塞块的一端贯穿中转盒的侧表面连接有密封板。
[0005]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呈连续的S型分布在第一散热箱的内部,所述第二换热管呈双管向下的螺旋形分布在第二散热箱的内部。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二换热管中冷凝的水能够向下流出不会堆积在第二换热管的内部。
[0007]优选的,2个所述直流管为平行设置,所述分流管的中段呈C字型与直流管交叉设置。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转轮转动可以带动直流管和分流管转动实现对蒸汽不同
方向的导出。
[0009]优选的,2个所述从动齿轮相互啮合,且1个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之间连接有传动带。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主动齿轮可以带动2个从动齿轮转动使得分流管与排出管错位,且使得2个直流管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中转盒与活塞块为滑动摩擦连接,且活塞块的宽度小于让位槽的宽度。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中转盒中的换热介质能够推动活塞块滑动,直至活塞块滑动至让位槽处时,换热介质通过让位槽流过活塞块。
[0013]优选的,所述密封板与中转盒之间连接有弹簧,且密封板的侧表面与中转盒的外表面相贴合。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密封板可以对中转盒的侧表面密封防止换热介质流出。
[0015]优选的,所述密封板的下表面设置有齿块,且密封板通过齿块与主动齿轮啮合连接。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密封板可以滑动并通过齿块带动主动齿轮转动。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组合式蒸汽散热器:
[0018]1.通过第一散热箱和第二散热箱串联的方式,使得第一散热箱内的第一换热管和换热介质对蒸汽进行热量的吸收后,第二散热箱可以通过第二换热管和换热介质对蒸汽进行热量的吸收,从而使得蒸汽的热量能够被充分的吸收利用;
[0019]2.通过第二散热箱上方介质进液管中介质流入时推动活塞块滑动的方式,使得活塞块可以通过密封板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通过传动带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使得2个转轮上的直流管呈一条直线且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贯通,避免出现第二散热箱中换热介质注入而忘记向第二换热管内部注入蒸汽的情况;
[0020]3.通过直流管和分流管错位设置的方式和密封板与中转盒之间弹簧作用,使得直流管和分流管能够根据中转盒内部是否存在换热介质流动对蒸汽进行不同方向导出的方式,保证第一换热管内部的蒸汽能够保持输出而不会因为忘记打开阀门而造成压力过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连接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第一散热箱;2、第二散热箱;3、进气管;4、第一换热管;5、第二换热管;6、出水管;7、介质进液管;8、介质出液管;9、转轮;10、直流管;11、分流管;12、排出管;13、从动齿轮;14、主动齿轮;15、中转盒;16、让位槽;17、活塞块;18、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箱1、第二散热箱2、进气管3、第一换热管4、第二换热管5、出水管6、介质进液管7、介质出液管8、转轮9、直流管10、分流管11、排出管12、从动齿轮13、主动齿轮14、中转盒15、让位槽16、活塞块17和密封板18,第一散热箱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箱2,且第一散热箱1和第二散热箱2的上端面均连接有介质进液管7,并且第一散热箱1和第二散热箱2 的下表面均连接有介质出液管8,第一散热箱1的上端侧表面连接有进气管3,且进气管3的一端贯穿第一散热箱1的上端侧表面连接有第一换热管4的一端,并且第一换热管4的另一端贯穿第一散热箱1的上表面连接有第二换热管5的一端,第二换热管5的一端贯穿第二散热箱2的上表面,且第二换热管5位于第二散热箱2内部的一端连接有出水管6的一端,并且出水管6 的下端贯穿第二散热箱2的下表面,第一换热管4呈连续的S型分布在第一散热箱1的内部,第二换热管5呈双管向下的螺旋形分布在第二散热箱2的内部,使得二次吸收热量的蒸汽在冷凝成水后能够通过向下螺旋设置的第二换热管5和出水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蒸汽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箱(1)、第二散热箱(2)、进气管(3)、第一换热管(4)和第二换热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箱(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散热箱(2),且第一散热箱(1)和第二散热箱(2)的上端面均连接有介质进液管(7),并且第一散热箱(1)和第二散热箱(2)的下表面均连接有介质出液管(8),所述第一散热箱(1)的上端侧表面连接有进气管(3),且进气管(3)的一端贯穿第一散热箱(1)的上端侧表面连接有第一换热管(4)的一端,并且第一换热管(4)的另一端贯穿第一散热箱(1)的上表面连接有第二换热管(5)的一端,所述第二换热管(5)的一端贯穿第二散热箱(2)的上表面,且第二换热管(5)位于第二散热箱(2)内部的一端连接有出水管(6)的一端,并且出水管(6)的下端贯穿第二散热箱(2)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换热管(4)与第二换热管(5)的连接处内部安装有2个转轮(9),且2个转轮(9)的侧表面均开设有贯穿的直流管(10),并且靠近第一换热管(4)一侧的转轮(9)外表面开设有贯穿的分流管(11),靠近所述第一换热管(4)一侧的转轮(9)上方设置有排出管(12),且排出管(12)贯穿第一换热管(4)的外表面,2个所述转轮(9)的一端分别贯穿第一换热管(4)和第二换热管(5)的外表面,且2个转轮(9)位于第一换热管(4)和第二换热管(5)外部的一端均连接有从动齿轮(13),所述第二散热箱(2)的上表面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琳妍蔡龙基黄晓衡王希玲贺泽群王薇薇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