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9610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该风扇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通过柔性固定件设置有马达支架。马达支架上具有转轴安装孔,转轴安装孔内通过轴承固定连接有转轴。马达支架上设置有马达,马达连接转轴,用于带动转轴转动。转轴上同轴设置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用于转动送风。壳体出风口处设置有整流罩,整流罩的内径沿出风方向逐渐减小,用于增压以及气流调整。第一叶轮与壳体之间和/或第二叶轮与整流罩之间设置有动密封结构。该风扇结构采用双叶轮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壳体内部的气压,叶轮与壳体之间采用动密封结构,有效的避免泄压,提升送风效率。另外,柔性固定件的设置能够降低振动的传递效率,进而降低振动产生的噪音。噪音。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风扇结构
,具体为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风扇的应用在现有的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风扇在居家生活中的使用也在逐渐的增加,其在消暑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市场对风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保证风扇的低噪音,也要保证风扇的高风速。而现有技术中的风扇要达到大的风量往往是通过提高转速来实现的。但是,当转风扇的转速提高后,往往会引起风扇转轴以及叶片的振动,振动会产生噪音甚至损坏风扇结构件,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现有技术中要实现高转速低振动,往往是通过提升生产以及装配精度来实现的,但是这样会导致风扇的成本大大提升。另外,现有技术中的风扇在转动时,叶轮与边框之间也容易出现泄压的情况,降低了风扇送风的效率。
[000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低噪音、振动小、防泄压、成本低且送风效率高的风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风扇风压小、噪音大、振动强、送风效率低且成本高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了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该风扇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通过柔性固定件设置有马达支架;所述马达支架上具有转轴安装孔,所述转轴安装孔内通过轴承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马达支架上设置有马达,所述马达连接所述转轴,用于带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转轴上同轴设置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用于转动送风;所述壳体出风口处设置有整流罩,所述整流罩的内径沿出风方向逐渐减小,用于增压以及气流调整;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壳体之间和/或第二叶轮与所述整流罩之间设置有动密封结构。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轮包括:第一轮毂、第一叶片和第一轮圈,其中,所述第一轮毂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的叶根沿周向均匀连接在所述第一轮毂的外壁上,用于在所述第一轮毂的带动下转动送风;所述第一轮圈环绕在所述第一叶片的外围,且所述第一轮圈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叶片的叶梢连接;所述第一轮圈上具有第一增压环,所述第一增压环与所述壳体内壁延伸部组成动密封结构。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叶轮包括:第二轮毂、第二叶片和第二轮圈,其中,所述第二轮毂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多个所述第二叶片的叶根沿周向均匀连接在所述第二轮毂的外壁上,用于在所述第二轮毂的带动下转动送风;所述第二轮圈环绕在所述第二叶片的外围,且所述第二轮圈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叶梢连接;所述第二轮圈上具有第二增压环,所述第二增压环与所述整流罩内壁组成动密封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罩内部设置有整流圈,所述整流圈的内径沿出风方向逐渐减小,用于增压以及气流调整;所述整流圈靠近所述第二轮圈的一端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
与所述第二增压环组成动密封结构。
[0009]进一步的,所述整流圈外壁具有加强筋,用于提升所述整流圈的结构强度。
[0010]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整流罩出风口处沿径向由轴心向外延伸设置有多个导流筋,用于气流导流。
[0011]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罩轴心处设置有导流柱,用于气流导流。
[0012]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其中,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卡接,所述前壳体位于靠近该风扇的出风口,所述后壳体位于进风口处;所述前壳体圆周具有进气格栅,所述后壳体侧壁以及进气端均具有进气格栅,用于气流进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前壳体具有整流筋,多个所述整流筋沿径向由轴心处延伸至所述前壳体内壁,用于气流导流。
[0014]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固定件上具有固定孔,所述壳体或所述马达支架对应连接所述柔性固定件的位置具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入所述固定孔内,用于通过螺钉将所述限位柱与所述柔性固定件固定连接;
[0015]所述柔性固定件侧壁具有环形固定槽,用于卡接所述壳体或马达支架。
[001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技术提供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具有以下益处:相比较现有技术,该风扇结构中的叶轮与壳体之间采用动密封结构,能够在风扇转动时有效的避免泄压,同等转速下提高风速,大大提升送风效率。柔性固定件的设置能够大大降低振动的传递效率,进而降低振动产生的噪音。通过简单的方式在降低振动以及噪音的同时,还能够控制风扇的制造成本。另外,双叶轮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壳体内部的气压,提升出风口的风速。
[0017]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技术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的附图是本技术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实施例三的结构图。
[0024]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实施例三中前壳体的结构图。
[0025]图7为单涵道单叶片风扇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0026]图8为单涵道单叶片风扇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
壳体、2

柔性固定件、3

马达支架、4

轴承、5

转轴、6

马达、7

第一叶轮、8

第二叶轮、9

整流罩、10

第一轮毂、11

第一叶片、12

第一轮圈、13

第二轮毂、14

第二叶片、15

第二轮圈、16

第一增压环、17

第二增压环、18

整流圈、19

加强筋、20

导流筋、21

导流柱、22

前壳体、23

后壳体、24

整流筋、25

限位柱、26

限位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现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技术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0030]在不背离本技术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风扇结构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通过柔性固定件(2)设置有马达支架(3);所述马达支架(3)上具有转轴安装孔,所述转轴安装孔内通过轴承(4)固定连接有转轴(5);所述马达支架(3)上设置有马达(6),所述马达(6)连接所述转轴(5),用于带动所述转轴(5)转动;所述转轴(5)上同轴设置有第一叶轮(7)和第二叶轮(8),用于转动送风;所述壳体(1)出风口处设置有整流罩(9),所述整流罩(9)的内径沿出风方向逐渐减小,用于增压以及气流调整;所述第一叶轮(7)与所述壳体(1)之间和/或第二叶轮(8)与所述整流罩(9)之间设置有动密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轮(7)包括:第一轮毂(10)、第一叶片(11)和第一轮圈(12),其中,所述第一轮毂(10)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多个所述第一叶片的叶根沿周向均匀连接在所述第一轮毂(10)的外壁上,用于在所述第一轮毂(10)的带动下转动送风;所述第一轮圈(12)环绕在所述第一叶片(11)的外围,且所述第一轮圈(12)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叶片(11)的叶梢连接;所述第一轮圈(12)上具有第一增压环(16),所述第一增压环(16)与所述壳体(1)内壁延伸部组成动密封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涵道双叶轮风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叶轮(8)包括:第二轮毂(13)、第二叶片(14)和第二轮圈(15),其中,所述第二轮毂(13)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转轴(5);多个所述第二叶片(14)的叶根沿周向均匀连接在所述第二轮毂(13)的外壁上,用于在所述第二轮毂(13)的带动下转动送风;所述第二轮圈(15)环绕在所述第二叶片(14)的外围,且所述第二轮圈(15)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叶片(14)的叶梢连接;所述第二轮圈(15)上具有第二增压环(17),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新年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澈蓝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