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9316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属于原油采收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CO2吞吐增能增产机理主要是利用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是在水中溶解度的4.4倍,CO2溶解在原油中,可以增加原油体积10%~30%,明显降低原油粘度、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改善油水间流度比、通过萃取汽化原油中的轻烃组分,结合纳米驱油剂实现增能助排作用,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原油采收
,尤其涉及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低渗透油田由于储层致密、孔隙度、渗透率低导致地层能量衰减快,注采矛盾突出,特别是开发初期保持较高的注采比开采,但由于注水压力高、吸水差,产量递减幅度大,油井产量持续下降,水驱开发效果差,采出程度低,仍有大量的单井控制储量以及难动用的储量未得到有效动用。实施CO2吞吐措施成为当前石油开采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但是现有技术中单独使用CO2吞吐仍存在原油采收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自生产井生产端反向依次注入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当所述纳米驱油剂注入体积为0.4PV时,停止注入所述纳米驱油剂,进行第一停井,监测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所述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的体积比为5:4;
[0007]当所述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原始地层压力的1/3时,继续注入体积为0.1PV的第二超临界CO2气体,进行第二停井,监测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CO2气体混相压力时,打入后置水,监测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混相压力的1/2时,开井进行吞吐生产。
[0008]优选地,所述纳米驱油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纳米二氧化硅5%~15%,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0.2%~3%,石油磺酸盐20%~30%,双子表面活性剂1%~25%,白油2%~5%,氯化钠0.1%~3%和水5%~25%,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之和为100%。
[0009]优选地,所述纳米驱油剂以纳米驱油剂溶液的形式注入,所述纳米驱油剂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1%~0.7%。
[0010]优选地,所述后置水的体积为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总体积的1%,所述超临界CO2气体包括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第二超临界CO2气体。
[0011]优选地,所述纳米驱油剂与超临界二氧化碳CO2气体的体积比为1~1.25:1,所述超临界CO2气体包括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第二超临界CO2气体。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超临界CO2气体的注入速度不高于4m3/小时。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超临界CO2气体的注入速度为2~10m3/小时。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停井的时间为2天。
[0015]优选地,所述第二停井的时间为7天。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自生产井生产端反向依次注入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当所述纳米驱油剂注入体积为0.4PV时,停止注入所述纳米驱油剂,进行第一停井,监测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所述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的体积比为5:4;当所述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原始地层压力的1/3时,继续注入体积为0.1PV的第二超临界CO2气体,进行第二停井,监测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CO2气体混相压力时,打入后置水,监测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混相压力的1/2时,开井进行吞吐生产。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纳米驱油剂与二氧化碳复合最优比例及方式的吞吐提高采收率方法,把具有小粒径、在原油中具有高溶解度、能明显改善油水间流度比的超临界CO2,超临界CO2吞吐增能增产机理主要是利用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度是在水中溶解度的4.4倍,CO2溶解在原油中,可以增加原油体积10%~30%,明显降低原油粘度、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改善油水间流度比、通过萃取汽化原油中的轻烃组分,结合纳米驱油剂实现增能助排作用,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本专利技术将超临界CO2通过加温装置注入到油层内,然后注入纳米驱油剂段塞,在此过程中,通过超临界CO2进入低渗储层及纳米级孔喉,形成润滑通道,同时借助分离压,改变原始通道的油气水分布状态,可极大降低后续流体进入阻力,扩大波及面积,借助后续注入纳米驱油剂形成隔离段塞,同时起到减缓前端气体压力下降幅度,在开井降压采收过程中,由于溶解于地层中的二氧化碳达到过饱和状态,二氧化碳与纳米驱油剂接触端面形成泡沫墙,迫使CO2气体扩散到未动用区域,并随着地层压力的持续降低而生长,膨胀,推动剩余油向外运移,进而提高采收率。
[0018]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纳米驱油剂由于分子直径小,具备高能表面剂,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油对岩石表面的润湿角(θ)增加,降低油滴从岩石表面拉开所需的粘附功,提高溶液的洗油能力;本专利技术的纳米驱油剂带有同沥青质、胶质一样的强极性基团,因此降粘剂分子对胶质、沥青质分子聚集体有溶解和剥离作用,使胶质、沥青质聚集体分子数目减少,降低原油粘度;本专利技术的纳米驱油剂加入高蜡油中可以降低原油的析蜡点,改善蜡晶的结晶性能,从而降低原油在低温下的粘度;本专利技术的纳米驱油剂降粘剂分子借助自身较强的形成氢键能力和渗透、分散能力进入胶质、沥青质片状分子之间,与胶质、沥青质之间形成更强的氢键,使得稠油分子结构尺寸减小,降低稠油粘度。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采出程度与纳米驱油剂PV数关系图;
[0020]图2为采出程度与超临界CO2气体PV数关系图;
[0021]图3为纳米驱油剂(0.4PV)

超临界CO2返吐压力变化曲线;
[0022]图4为不同PV数注入压力变化曲线;
[0023]图5为不同PV数的超临界CO2与纳米驱油剂量比值与采出程度的关系图;
[0024]图6为源141老区油样在30℃下降粘效果照片;
[0025]图7为源141老区油样在40℃下降粘效果照片;
[0026]图8为源141老区油样在45℃下降粘效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8]自生产井生产端反向依次注入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当所述纳米驱油剂注入体积为0.4PV时,停止注入所述纳米驱油剂,进行第一停井,监测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所述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的体积比为5:4;
[0029]当所述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原始地层压力的1/3时,继续注入体积为0.1PV的第二超临界CO2气体,进行第二停井,监测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CO2气体混相压力时,打入后置水,监测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混相压力的1/2时,开井进行吞吐生产。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若无特殊说明,使用的原料均为本领域市售商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渗储层复合二氧化碳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自生产井生产端反向依次注入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当所述纳米驱油剂注入体积为0.4PV时,停止注入所述纳米驱油剂,进行第一停井,监测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所述第一超临界CO2气体和纳米驱油剂的体积比为5:4;当所述一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原始地层压力的1/3时,继续注入体积为0.1PV的第二超临界CO2气体,进行第二停井,监测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二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CO2气体混相压力时,打入后置水,监测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当所述三次闷井压力下降值达到混相压力的1/2时,开井进行吞吐生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驱油剂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纳米二氧化硅5%~15%,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0.2%~3%,石油磺酸盐20%~30%,双子表面活性剂1%~25%,白油2%~5%,氯化钠0.1%~3%和水5%~25%,各组分的质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巍马雪良
申请(专利权)人:大庆信辰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