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926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S1.将炉批号信息传输至二级系统;S2.控制对应炉批号的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S3.将轧机咬钢信号传输至二级系统;S4.控制收集装置在到位时间内由准备位置到达收集位置;S5.飞剪工作,收集装置收集切头或切尾;S6.二级系统记录当前通过的轧件数量,若与炉批号信息一致,则控制收集位置处的收集装置下线,同时转入S1;若不一致,则转入S7;S7.监测收集装置的重量,若不小于最大承载量,则原收集装置下线,新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同时转入S3;若小于最大承载量,则转入S5。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不同钢种的定向管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降低碳排放。降低碳排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铁冶金智能化
,具体涉及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主流棒线材生产车间生产不同合金含量的钢种时,切头切尾均统一收集在同一料框内,收集后一并作为废钢送至炼钢车间冶炼。因缺少分类,所以存在有些高磷、高硫等有害废钢无法定向管控,造成后道炼钢脱硫、脱磷成本上升;高铌、高钒、高镍等贵重合金浪费严重,且后道炼钢残余元素无法降低,轧钢力学、塑性指标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
[0003]因此,为定向管控切头尾废钢流向,需要一种能够分类收集棒线材切头尾的方法,实现不同钢种的定向管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
[0005]技术方案: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S1.将炉批号信息传输至二级系统;S2.二级系统根据炉批号信息控制对应炉批号的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S3.将轧机咬钢信号传输至二级系统;S4.二级系统根据设定的轧制速度、飞剪响应时间和飞剪剪切时间运算到位时间,并控制收集装置在到位时间内由准备位置到达收集位置;S5.飞剪工作,收集装置收集切头或切尾;S6.二级系统记录当前通过的轧件数量,若轧件数量与炉批号信息一致,则控制收集位置处的收集装置下线,同时转入步骤S1;若轧件数量与炉批号信息不一致,则转入步骤S7;S7.称重系统监测收集装置的重量,若不小于收集装置的最大承载量,则由二级系统控制收集位置处的收集装置下线并控制对应炉批号的新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同时转入步骤S3;若小于收集装置的最大承载量,则转入步骤S5。
[0006]优选的,所述炉批号信息通过加热炉的入炉信号摄像进行采集。
[0007]优选的,所述炉批号信息包括坯料成分、炉号、批号、钢种和支数。
[0008]优选的,所述收集位置设于对应飞剪的正下方。
[0009]优选的,所述到位时间=轧机出口至对应飞剪的距离/轧制速度+飞剪响应时间+飞剪剪切时间。
[0010]优选的,所述二级系统通过步进梁或推钢式热炉编码器获取当前通过的轧件数量。
[0011]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现有的切头尾收集区域进行分类管
控,结合在线信号采集,可以对现有坯料成分体系进行区分,进而合理地对各成分体系进行分类收集,从而降低后道工序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0012]本专利技术通过针对性分类收集棒线材不同成分的切头尾,可以用于定向炼制指定钢种,进一步降低合金消耗;而对于一些特定钢种,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电耗和原辅材料消耗量,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成本生产,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5]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包括步骤如下:S1.通过加热炉的入炉信号摄像头采集炉批号信息,并将炉批号信息传输至二级系统;S2.二级系统获取炉批号信息,得到坯料成分、炉号、批号、钢种和支数信息,控制对应炉批号的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S3.轧件出炉后依次进行粗轧、中扎、预精轧和精轧轧制等不同道次的轧机轧制,并在不同道次设有对应的飞剪进行头尾剪切,将不同道次的轧机咬钢信号,例如1#轧机咬钢电流信号传输至二级系统;S4.二级系统根据设定的轧制速度、飞剪响应时间和飞剪剪切时间运算到位时间,并控制收集装置在到位时间内由准备位置到达位于对应飞剪的正下方的收集位置;其中,到位时间=轧机出口至对应飞剪的距离/轧制速度+飞剪响应时间+飞剪剪切时间;S5.飞剪工作,收集装置收集切头或切尾;S6.二级系统通过步进梁或推钢式热炉编码器获取当前通过的轧件数量并记录和比较,若轧件数量与炉批号信息一致,则控制收集位置处的收集装置下线,同时转入步骤S1;若轧件数量与炉批号信息不一致,则转入步骤S7;S7.称重系统监测收集装置的重量,若不小于收集装置的最大承载量,则由二级系统控制收集位置处的收集装置下线并控制对应炉批号的新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同时转入步骤S3;若小于收集装置的最大承载量,则转入步骤S5。
[0016]本专利技术通过智能化手段,结合现有的生产设备布局,在飞剪处增加由二级系统控制的自动收集装置,可以有效完成分类收集和定向管控;且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并不影响原有的生产节奏,还极大地降低了后道工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提升了资源利用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类收集棒线材生产线切头尾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S1.将炉批号信息传输至二级系统;S2.二级系统根据炉批号信息控制对应炉批号的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S3.将轧机咬钢信号传输至二级系统;S4.二级系统根据设定的轧制速度、飞剪响应时间和飞剪剪切时间运算到位时间,并控制收集装置在到位时间内由准备位置到达收集位置;S5.飞剪工作,收集装置收集切头或切尾;S6.二级系统记录当前通过的轧件数量,若轧件数量与炉批号信息一致,则控制收集位置处的收集装置下线,同时转入步骤S1;若轧件数量与炉批号信息不一致,则转入步骤S7;S7.称重系统监测收集装置的重量,若不小于收集装置的最大承载量,则由二级系统控制收集位置处的收集装置下线并控制对应炉批号的新收集装置到达准备位置,同时转入步骤S3;若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宏昌钢板有限公司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