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826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生产铜杆时,未充分利用冷却水余热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水箱、设于蓄水箱顶部的换热箱;所述换热箱通过第一竖隔板划分为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通过第一竖隔板底端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各自设置一沿螺旋轨迹上下延伸的换热管,两换热管的下部通过横管连通;所述换热管的上部从换热箱的侧壁穿出;所述换热箱设有进水接口并适配进水阀;所述换热箱通过排水管与蓄水箱连通并适配排水阀;所述蓄水箱具有出水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充分利用铜杆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余热。型可以充分利用铜杆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余热。型可以充分利用铜杆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余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铜杆生产工艺
,具体涉及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铜杆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上料、真空熔化、连铸连轧、卷取、检验入库。其中,连铸过程中需要使用冷却水进行降温,冷却水在吸收产品热量后,会被循环泵输送到冷却塔进行降温处理,从而循环使用。而冷却塔是利用冷却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的方式,来散去冷却水中的余热。冷却水中的余热直接散失到空气中,未得到充分利用,浪费了大量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其能充分利用铜杆连铸过程中的冷却水余热,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水箱、设于蓄水箱顶部的换热箱;其中,所述换热箱通过第一竖隔板划分为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通过第一竖隔板底端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各自设置一沿螺旋轨迹上下延伸的换热管,两换热管的下部通过横管连通;所述第一竖隔板的第一开口对横管的上侧、前侧及后侧构成限位;所述换热管的上部从换热箱的侧壁穿出,构成换热接口;所述换热箱的左壁上部设有进水接口,并适配进水阀;所述换热箱的右壁通过排水管与蓄水箱的顶部连通,并适配排水阀;所述蓄水箱具有出水接口。
[0006]可选的,所述右换热区在其换热管与右壁之间设置第二竖隔板,所述第二竖隔板的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排水管连通于换热箱的右壁下部。
[0007]可选的,所述换热箱的前后内壁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用于安装第一竖隔板、第二竖隔板的限位槽。
[0008]可选的,所述蓄水箱适配有水位计。
[0009]可选的,所述左换热区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0010]可选的,所述蓄水箱通过横隔板划分为上蓄水区与下蓄水区,所述上蓄水区与下蓄水区通过横隔板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出水接口位于上蓄水区的下部;所述下蓄水区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下蓄水区通过回流管与换热箱连通,所述回流管适配有回流阀与回流泵。
[0011]可选的,所述进水阀、排水阀、回流阀均为电磁阀,且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回流泵电连接。
[0012]可选的,两换热管的其中之一在换热接口处连通向上延伸的加水管,所述加水管适配有加水阀。
[0013]可选的,所述换热箱的顶部具有敞口,并适配封盖;所述换热箱顶部与所述封盖对应设置限位缺口,对应扣合的限位缺口构成供换热管的换热接口穿出的限位通孔。
[001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将右换热区的换热管的换热接口与铜杆连铸机的结晶器的出水口连通,将左换热区的换热管的换热接口与铜杆连铸机的结晶器的进水口连通;在冷却水循环泵的作用下,在结晶器吸热后的冷却水会依次经过右换热区、左换热区进行换热降温。换热箱可通过进水接口直接与自来水管连通,自来水会依次经过右换热区、左换热区,在吸收冷却水的热量后从排水管流入蓄水箱;蓄水箱内的热自来水可作为驻厂员工的洗漱用水、食堂的清洗用水等进行使用。换热箱可定期进水排水,也可持续不断地、小流量地进水排水。
[0015]由此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充分利用铜杆连铸过程中的冷却水余热,从而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换热箱装配换热管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蓄水箱;2、换热箱;3、第一竖隔板;4、换热管;5、换热接口;6、进水阀;7、排水阀;8、出水接口;9、第二竖隔板;10、水位计;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二温度传感器;13、回流管;14、回流阀;15、回流泵;16、控制器;17、加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
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3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该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蓄水箱1、设于蓄水箱1顶部的换热箱2。其中,所述换热箱2通过第一竖隔板3划分为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通过第一竖隔板3底端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各自设置一沿螺旋轨迹上下延伸的换热管4,两换热管4的下部通过横管连通。所述第一竖隔板3的第一开口对横管的上侧、前侧及后侧构成限位。所述换热管4的上部从换热箱2的侧壁穿出,构成换热接口5。所述换热箱2的左壁上部设有进水接口,并适配进水阀6。所述换热箱2的右壁通过排水管与蓄水箱1的顶部连通,并适配排水阀7。应当理解的是,换热管4内流动的冷却水通常是工业净化水或软水,蓄水箱1内流动的通常是普通的自来水。所述蓄水箱1具有出水接口8。
[0027]下面阐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右换热区的换热管4的换热接口5与铜杆连铸机的结晶器的出水口连通,将左换热区的换热管4的换热接口5与铜杆连铸机的结晶器的进水口连通;在冷却水循环泵的作用下,在结晶器吸热后的冷却水会依次经过右换热区、左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箱(1);及设于蓄水箱(1)顶部的换热箱(2);其中,所述换热箱(2)通过第一竖隔板(3)划分为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通过第一竖隔板(3)底端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左换热区与右换热区各自设置一沿螺旋轨迹上下延伸的换热管(4),两换热管(4)的下部通过横管连通;所述第一竖隔板(3)的第一开口对横管的上侧、前侧及后侧构成限位;所述换热管(4)的上部从换热箱(2)的侧壁穿出,构成换热接口(5);所述换热箱(2)的左壁上部设有进水接口,并适配进水阀(6);所述换热箱(2)的右壁通过排水管与蓄水箱(1)的顶部连通,并适配排水阀(7);所述蓄水箱(1)具有出水接口(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换热区在其换热管(4)与右壁之间设置第二竖隔板(9),所述第二竖隔板(9)的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排水管连通于换热箱(2)的右壁下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箱(2)的前后内壁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用于安装第一竖隔板(3)、第二竖隔板(9)的限位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杆冷却水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1)适配有水位计(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金生李永宜苏连春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西南铜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