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及方法,属于金矿生产技术领域,包括隔墙、螺旋钢、注浆管、排气管、填充于巷道内的砂浆和设置于巷道内壁上的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和侧帮支撑件;隔墙设有若干个并在巷道的长度方向上均布;隔墙上由下向上设有多排钻孔排,钻孔排内间隔设有多个钻孔;螺旋钢、注浆管及排气管一并穿过所述钻孔,且注浆管及排气管固定在螺旋钢上;注浆管、排气管及螺旋钢均延伸至钻孔外部裸露,且注浆管在钻孔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排气管或螺旋钢在钻孔外延伸的长度。通过隔墙上的多排钻孔排,可有效缩短回填时间,并可实现精确控制不同层面的回填砂浆比例;通过不同层上的不同比例回填砂浆提升回填的承载度。的不同比例回填砂浆提升回填的承载度。的不同比例回填砂浆提升回填的承载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矿生产
,具体地说是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选择性开采以及需要适应矿岩变化的矿山来说,上向水平进路充填采矿操作被作为首选,因此看以看出其具有高选择性、高矿石回收率及低频化率。由于开采方向是由下至上的开采,所以前一层的回填质量对于后一层的开采乃至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操作时对于采空区会采用一次性充填,虽然会节省工序,但会造成承载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回填承载度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及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是一方面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包括上支撑件、下支撑件、侧帮支撑件、隔墙、螺旋钢、注浆管、排气管和填充于巷道内的砂浆;所述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及侧帮支撑件分别在巷道的顶壁、底壁及两侧壁上设置;所述隔墙设有若干个并在巷道的长度方向上均布;所述隔墙上由下向上设有多排钻孔排,钻孔排内间隔设有多个钻孔;所述螺旋钢、注浆管及排气管一并穿过所述钻孔,且注浆管及排气管固定在螺旋钢上;所述注浆管、排气管及螺旋钢均延伸至钻孔外部裸露,且注浆管在钻孔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排气管或螺旋钢在钻孔外延伸的长度。
[0005]通过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及侧帮支撑件提高回填物料在巷道的支撑强度;同时,隔墙上的多排钻孔排,可有效缩短回填时间,并可实现精确控制不同层面的回填砂浆比例;通过不同层上的不同比例回填砂浆提升回填的承载度。
[0006]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钻孔排排间距为2
‑
4m;钻孔排内的相邻钻孔间距为1.5
‑
2.5m。根据砂浆回填的速度,合理对钻孔的分布在隔墙上调配。
[0007]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钻孔内设有套设在螺旋钢、注浆管及排气管外侧的封堵塞。通过封堵塞避免回填物料的泄漏。
[0008]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排气管的顶部设有多个进气孔。设置于排气管顶部的排气孔最大限度的提升排气功能。
[0009]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上支撑件包括上锚杆和槽型钢;所述上锚杆均布于巷道的顶壁上;所述槽型钢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均布,且槽型钢的长度方向与巷道的长度方向垂直。通过上锚杆与槽型钢的相互配合,在与回填的砂浆配合,以提高对回填区上层的结构强度。
[0010]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上支撑件还包括向上隆起的弧形钢架,所述弧形钢架设置于相邻两个槽型钢上方并与槽型钢连接。通过弧形钢架的设置有效增加了回填物
料对巷道的承载能力。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下支撑件包括下锚杆、钢丝网和防水件;所述防水件铺设在巷道的底壁上;所述下锚杆穿过防水件并均布于巷道的底壁上;所述钢丝网设置于防水件上方并与锚杆连接。通过防水件避免砂浆中的水分过渡流失,避免回填物料的结构强度受损;钢丝网有助于对防水件的铺平,同时由于可缩短砂浆的凝固时间,提高砂浆在底部的凝结效果。
[0012]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侧帮支撑件包括侧帮锚杆、钢丝网和防水件;所述防水件铺设在巷道的侧壁上;所述侧帮锚杆穿过防水件并均布于巷道的侧壁上;所述钢丝网设置于防水件外侧并与锚杆连接。通过钢丝网与防水件配合,同样可避免砂浆水分的流失,有助于对砂浆侧边与巷道侧壁的凝结效果。
[0013]本专利技术是另一方面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方法,其步骤在于,对采场在隔一采一时交替进行充填;S1、一步采矿房,采用水灰比1:4胶结充填假低1m;S2、在S1基础上,采用水灰比1:10胶结充填至离顶部留出0.5m;S3、在S2基础上,采用水灰比1:4胶结充填顶部0.5m的厚度;S4、在一步采后,进行二步采,采用水灰比1:4胶结充填假低1m;S5、在S4基础上,采用全尾或毛石进行充填至离顶部留出0.5m;S6、在S5基础上,采用水灰比1:4胶结充填顶部0.5m的厚度;S7、在S2或S5完成后,分别对充填区域在1.5
‑
2m高度出通过滤水管对充填体滤水。
[0014]提升开采废料利用率,通过不同层高使用不同比例砂浆,以达到提升承载高度的目的。
[0015]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及侧帮支撑件提高回填物料在巷道的支撑强度;同时,隔墙上的多排钻孔排,可有效缩短回填时间,并可实现精确控制不同层面的回填砂浆比例;通过不同层上的不同比例回填砂浆提升回填的承载度。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槽型钢与弧形钢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下支撑架第一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下支撑件第二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侧帮支撑件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隔墙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螺旋钢、注浆管及排气管与封堵塞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螺旋钢、注浆管及排气管与封堵塞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1、槽型钢、2、弧形钢架,3、下锚杆,31、挡板,4、钢丝网,5、侧帮锚杆,6、防水层,7、隔墙,8、钻孔排,81、钻孔,9、封堵塞,91、排气管,92、螺旋钢,93、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0026]如附图所示,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包括上支撑件、下支撑件、侧帮支撑件、隔墙7、螺旋钢92、注浆管93、排气管91和填充于巷道内的砂浆。
[0027]所述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及侧帮支撑件分别在巷道的顶壁、底壁及两侧壁上设置。
[0028]所述上支撑件包括上锚杆和槽型钢1;所述上锚杆均布于巷道的顶壁上;所述槽型钢1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均布,且槽型钢1的长度方向与巷道的长度方向垂直。通过上锚杆与槽型钢1的相互配合,在与回填的砂浆配合,以提高对回填区上层的结构强度。所述上支撑件还包括向上隆起的弧形钢架2,所述弧形钢架2设置于相邻两个槽型钢1上方并与槽型钢1连接。通过弧形钢架2的设置有效增加了回填物料对巷道的承载能力。
[0029]所述下支撑件包括下锚杆3、钢丝网4和防水件;所述防水件铺设在巷道的底壁上;所述下锚杆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件、下支撑件、侧帮支撑件、隔墙(7)、螺旋钢(92)、注浆管(93)、排气管(91)和填充于巷道内的砂浆; 所述上支撑件、下支撑件及侧帮支撑件分别在巷道的顶壁、底壁及两侧壁上设置; 所述隔墙(7)设有若干个并在巷道的长度方向上均布;所述隔墙(7)上由下向上设有多排钻孔排(8),钻孔排(8)内间隔设有多个钻孔(81);所述螺旋钢(92)、注浆管(93)及排气管(91)一并穿过所述钻孔(81),且注浆管(93)及排气管(91)固定在螺旋钢(92)上; 所述注浆管(93)、排气管(91)及螺旋钢(92)均延伸至钻孔(81)外部裸露,且注浆管(93)在钻孔(81)外延伸的长度大于排气管(91)或螺旋钢(92)在钻孔(81)外延伸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排(8)排间距为2
‑
4m;钻孔排(8)内的相邻钻孔(81)间距为1.5
‑
2.5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81)内设有套设在螺旋钢(92)、注浆管(93)及排气管(91)外侧的封堵塞(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91)的顶部设有多个进气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件包括上锚杆和槽型钢(1);所述上锚杆均布于巷道的顶壁上;所述槽型钢(1)沿巷道的长度方向均布,且槽型钢(1)的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东,栾伟杰,王瑞星,李晨,陈怀东,史建鹏,王兴亚,杨万召,景泮印,迟皓中,臧洪源,李建壮,张旭飞,薛田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焦家金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