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7098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芯装配合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包括工作台;两个折叠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顶部,两个所述折叠组件平行设置,两个所述折叠组件用于折叠合拢两个所述折叠组件上方的电芯组合件的两个电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通过抓具将电芯组合件放置在两个折叠组件的上方,每个第一夹持组件对电芯的两个垂直的侧面进行夹持固定,每个第二夹持组件对电芯盖板的两个垂直的侧面进行夹持固定,能够实现对电芯组合件四个方向的稳定夹持以及精确定位,便于折叠组件对电芯组合件进行合芯操作,进而避免了两个电芯合芯是错位的情况发生,降低了合芯操作的不良率,同时也降低了合芯操作的返修成本。芯操作的返修成本。芯操作的返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芯装配合芯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池电芯是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电芯的质量直接决定动力电池的质量。动力电池的电池电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合芯操作。电池电芯在合芯之前由AB电芯、电芯盖板、保护胶带等构成,AB电芯通过极耳共同焊接在电芯盖板相应的位置,并且焊接后的AB电芯处于水平状态。合芯操作是要将AB电芯折叠合拢在一起,并用三处胶带固定,最后需要装入铝壳进行封装。因此合芯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电芯的平齐度和规整度,最终影响合芯后的双电芯能否顺利入壳。
[0003]目前,现有的合芯装置在对AB电芯进行折叠合拢过程中,容易产生AB电芯折叠错位的情况,无法保障AB电芯和电芯盖板三者之间的理论位置,进而产生很多电芯合芯的不良品,导致合芯操作的返修率很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合芯装置易产生合芯不良品的问题,提供一种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该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具有降低电芯合芯的不良率的效果。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包括:
[0006]工作台;
[0007]两个折叠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顶部,两个所述折叠组件平行设置,两个所述折叠组件用于折叠合拢两个所述折叠组件上方的电芯组合件的两个电芯;
[0008]两个第一夹持组件,设置在两个所述折叠组件之间,每个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用于从所述电芯的两个垂直的侧面限定夹持所述电芯;
[0009]两个第二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芯的下方,每个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用于从所述电芯组合件的电芯盖板的两个垂直的侧面限定夹持所述电芯盖板。
[0010]可选地,所述折叠组件包括:
[0011]两个折叠板,所述折叠板包括:
[0012]基板;
[0013]第一L型板,两个所述折叠板的第一L型板的直角内侧相对设置;
[0014]两个第二L型板,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L型板之间,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的其中一个直角边相互贴合,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的另一个直角边分别延伸至对应所述第一L型板的直角内侧;
[0015]固定板,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远离所述电芯组合件的一侧;
[0016]两个第一转轴,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的其中一个直角边远离另一个直角边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活动贯穿于所述固定板;
[0017]驱动组件,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同步互为反向转动。
[0018]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0019]两个齿轮,两个所述齿轮啮合连接,且分别固定套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
[0020]第一通孔,开设在所述工作台的台面;
[0021]第一同步轮,固定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
[0022]第二同步轮,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下方;
[0023]第一同步带,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且分别绕设在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上。
[0024]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同步转动,所述同步组件包括:
[0025]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连接;
[0026]两个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底部,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附近;
[0027]第三同步轮,固定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
[0028]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底部;
[0029]第四同步轮,固定套设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
[0030]第二同步带,绕设在所述第三同步轮和所述第四同步轮的外侧。
[0031]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
[0032]第二通孔,开设在其中一个所述折叠板上;
[0033]第一限位板,活动贯穿于所述第二通孔;
[0034]第一气缸,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折叠板的底部,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的连接,所述第一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限位板沿着两个所述电芯连线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0035]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
[0036]第二限位板,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折叠板远离另一个所述折叠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板朝向所述电芯的一端开设有与所述电芯配合的限位槽;
[0037]第二气缸,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折叠板的底部,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所述第二气缸用于驱动第二限位板沿着两个所述电芯的连线方向移动。
[0038]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
[0039]第一夹板,设置在两个所述折叠板之间;
[0040]第三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板的下方,所述第三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夹板连接,所述第三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板沿着所述电芯盖板的延伸方向移动。
[0041]可选地,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
[0042]第二夹板,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电芯的下方;
[0043]第四气缸,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顶部,所述第四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夹板连接,所述第四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板沿着与所述电芯盖板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0044]可选地,两个所述折叠板相对的一侧上方设置有第三限位板。
[004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通过抓具将电芯组合件放置在两个折叠组件的上方,每个第一夹持组件对电芯的两个垂直的侧面进行夹持固定,每个第二夹持组件对电芯盖板的两个垂直的侧面进行夹持固定,能够实现对电芯组合件四个方向的稳定夹持以及精确定位,便于折叠组件对电芯组合件进行合芯操作,进而避免了两个电芯合芯是错位的情况发生,降低了合芯操作的不良率,同时也降低了合芯操作的返修成本。
附图说明
[0046]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2是根据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48]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中第一气缸与第一限位板的连接示意图;
[0049]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的侧视图;
[0050]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的合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51]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中第三气缸的位置示意图;
[0052]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中折叠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53]附图标记说明
[0054]1、工作台
ꢀꢀꢀꢀꢀꢀꢀꢀꢀꢀꢀꢀꢀꢀꢀꢀꢀꢀꢀꢀ
2、第四气缸
[0055]3、第二限位板
ꢀꢀꢀꢀꢀꢀꢀꢀꢀꢀꢀꢀꢀꢀꢀꢀ
4、第二气缸
[0056]5、基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装配的合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两个折叠组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的顶部,两个所述折叠组件平行设置,两个所述折叠组件用于折叠合拢两个所述折叠组件上方的电芯组合件(17)的两个电芯(15);两个第一夹持组件,设置在两个所述折叠组件之间,每个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用于从所述电芯(15)的两个垂直的侧面限定夹持所述电芯(15);两个第二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电芯(15)的下方,每个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用于从所述电芯组合件(17)的电芯盖板(16)的两个垂直的侧面限定夹持所述电芯盖板(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包括:两个折叠板(7),所述折叠板(7)包括:基板(5);第一L型板(6),两个所述折叠板(7)的第一L型板(6)的直角内侧相对设置;两个第二L型板(29),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L型板(6)之间,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29)的其中一个直角边相互贴合,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29)的另一个直角边分别延伸至对应所述第一L型板(6)的直角内侧;固定板(21),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29)远离所述电芯组合件(17)的一侧;两个第一转轴(12),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L型板(29)的其中一个直角边远离另一个直角边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活动贯穿于所述固定板(21);驱动组件,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12)的另一端,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12)同步互为反向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个齿轮(22),两个所述齿轮(22)啮合连接,且分别固定套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12)的另一端;第一通孔(30),开设在所述工作台(1)的台面;第一同步轮(11),固定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转轴(12)的另一端;第二同步轮(8),设置在所述工作台(1)的下方;第一同步带(10),贯穿于所述第一通孔(30),且分别绕设在所述第一同步轮(11)和所述第二同步轮(8)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合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8)同步转动,所述同步组件包括:第二转轴(9),所述第二转轴(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8)连接;两个支撑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巨广金长军汪周管庆杰洪旭民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