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895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压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由后盖、转定子副、体壳和前盖组成,后盖的上表面开设有油口,后盖与转定子副之间设置有后隔盘,后隔盘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油柱,第一油柱分别插入后盖与转定子副对应的导油孔,转定子副与体壳之间设置有前隔盘,前隔盘的侧面设置有第二油柱,第二油柱分别插入转定子副与体壳对应的导油孔,管道式的油路降低油压损耗,提升马达效率;密封圈的密封部嵌入第二环形凹槽,进一步增强油路的密封性,提升马达效率;后盖的底面开设有泄油口,后盖的左侧开设有泄油孔,后隔盘的侧面开设有泄油导流孔,泄油通道可在泄油压力大时泄油,避免马达漏油。马达漏油。马达漏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


[0001]本技术涉及液压马达
,尤其是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

技术介绍

[0002]摆线液压马达是一种将液压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由于具有结构简单、转速范围宽和扭矩大的特点,摆线液压马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摆线马达一般分为端面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和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其中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包括后盖、后隔盘、转定子副、前隔盘、体壳、输出轴、联动轴和前盖。
[0003]轴配流马达工作时,压力油从进油口进入后盖,通过后隔盘、转定子副、前隔盘、体壳流入输出轴上的配流槽的进油槽,进油槽的液压油通过体壳内部与配流槽同一径向的孔,流经前隔盘,进入转定子副的啮合腔后驱动转定子副的转子转动,压力油经过前隔盘、体壳后流入输出轴上的配流槽的回油槽,回油槽的液压油随输出轴的转动,通过体壳、前隔盘、转定子副、后隔盘最后进入后盖的回油口。
[0004]摆线液压马达在进油和回油时,由于后盖与后隔盘、后隔盘与转定子副、转定子副与前隔盘以及前隔盘与体壳之间均为面面接触,压力油在进入马达后,相关结构件的面面之间会有少量泄油的情况,油压损耗降低了马达的效率,同时泄油压力过大还将导致马达出现漏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解决摆线液压马达在进油和回油时,由于后盖与后隔盘、后隔盘与转定子副、转定子副与前隔盘以及前隔盘与体壳之间均为面面接触,压力油在进入马达后,相关结构件的面面之间会有少量泄油的情况,油压损耗降低了马达的效率,同时泄油压力过大还将导致马达出现漏油的问题。
[000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包括依次螺栓连接的后盖、转定子副、体壳和前盖,体壳内设置有延伸出前盖的输出轴,输出轴的另一端套接有与转定子副啮合的联动轴,后盖的上表面开设有油口,所述的后盖与转定子副之间设置有后隔盘,所述后隔盘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一油柱,所述后盖的左侧开设有与油口内部连通的第一导油孔,所述的第一油柱与第一导油孔插接连接,所述转定子副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导油孔,所述的第一油柱与第二导油孔插接连接,所述的转定子副与体壳之间设置有前隔盘,所述前隔盘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二油柱,所述的第二油柱与第二导油孔插接连接,所述体壳的内部开设有第三导油孔,所述的第二油柱与第三导油孔插接连接。
[0007]所述第一油柱和第二油柱的正面均开设有导油通孔,所述第一油柱和第二油柱的外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导油孔、第二导油孔和第三导油孔的内直径相同。
[0008]所述第一油柱和第二油柱位于导油通孔的外侧面上均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
的第一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0009]所述的密封圈包括固定部和与固定部一体连接的密封部,所述固定部的底面设置有多个挤压弹簧,所述挤压弹簧的末端与对应位置第一环形凹槽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部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0010]所述的第一导油孔、第二导油孔和第三导油孔均为沉头型开孔,所述沉头型开孔的底孔内直径与导油通孔的内直径相同,所述沉头型开孔的内底面上均开设有与密封部相匹配的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开孔内径与密封部的外径相同。
[0011]所述后盖的底面开设有泄油口,所述泄油口的开口处螺纹连接有内六角螺堵,所述后盖的左侧开设有与泄油口内部联通的泄油孔。
[0012]所述后隔盘的侧面对应泄油孔的位置开设有泄油导流孔。
[0013]所述前盖的右侧向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轴封,所述的轴封与输出轴套接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的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由依次螺栓连接的后盖、转定子副、体壳和前盖组成,后盖的上表面开设有油口,后盖与转定子副之间设置有后隔盘,后隔盘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一油柱,第一油柱分别插入后盖与转定子副对应的导油孔,转定子副与体壳之间设置有前隔盘,前隔盘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二油柱,第二油柱分别插入转定子副与体壳对应的导油孔,该结构优化了马达内部的油路,管道式的油路降低了油压损耗,提升了马达效率;
[0016](2)密封圈的密封部嵌入对应位置导油孔中的第二环形凹槽,进一步增强油路的密封性,提升马达效率;
[0017](3)后盖的底面开设有泄油口,后盖的左侧开设有泄油孔,后隔盘的侧面开设有泄油导流孔,泄油通道可在泄油压力大时泄油,避免马达漏油。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组装爆炸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图结构剖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中油柱与对应位置导油孔组装示意图。
[0022]图中:1.后盖,2.转定子副,3.体壳,4.前盖,5.输出轴,6.联动轴,7.油口,8.后隔盘,9.第一油柱,10.第一导油孔,11.第二导油孔,12.前隔盘,13. 第二油柱,14.第三导油孔,15.导油通孔,16.第一环形凹槽,17.密封圈,18. 固定部,19.密封部,20.挤压弹簧,21.第二环形凹槽,22.泄油口,23.内六角螺堵,24.泄油孔,25.泄油导流孔,26.轴封。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4]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包括依次螺栓连接的后盖1、转定子副2、体壳3和前盖4,体壳3内设置有延伸出前盖4的输出轴5,输出轴5的另一端套接有与
转定子副2啮合的联动轴6,后盖1的上表面开设有油口7,后盖1与转定子副2之间设置有后隔盘8,后隔盘8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一油柱9,后盖1的左侧开设有与油口7内部连通的第一导油孔10,第一油柱9与第一导油孔10插接连接,转定子副2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导油孔11,第一油柱9与第二导油孔11插接连接,转定子副2与体壳3之间设置有前隔盘 12,前隔盘12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二油柱13,第二油柱13与第二导油孔11插接连接,体壳3的内部开设有第三导油孔14,第二油柱13与第三导油孔14插接连接。
[0025]如图1所示,油口7一般为两个,便于实现摆线液压马达的正反转,当左侧油口7为进油口时,右侧油口7即为回油口。
[0026]进油时,液压油进入后盖1左侧的油口7,通过后盖1侧面对应位置的第一导油孔10进入后隔盘8侧面左端的第一油柱9,流经转定子副2左端的第二导油孔11进入前隔盘12左端的第二油柱13中,然后通过体壳3进入输出轴5的进油槽,进油槽的液压油通过体壳3内部与进油槽同一径向的孔,流经前隔盘 12,进入转定子副2的啮合腔后驱动转定子副2的转子转动。
[0027]回油时,压力油从转定子副2的啮合腔经过前隔盘12、体壳3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包括依次螺栓连接的后盖(1)、转定子副(2)、体壳(3)和前盖(4),体壳(3)内设置有延伸出前盖(4)的输出轴(5),输出轴(5)的另一端套接有与转定子副(2)啮合的联动轴(6),后盖(1)的上表面开设有油口(7),其特征是:所述的后盖(1)与转定子副(2)之间设置有后隔盘(8),所述后隔盘(8)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一油柱(9),所述后盖(1)的左侧开设有与油口(7)内部连通的第一导油孔(10),所述的第一油柱(9)与第一导油孔(10)插接连接,所述转定子副(2)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导油孔(11),所述的第一油柱(9)与第二导油孔(11)插接连接,所述的转定子副(2)与体壳(3)之间设置有前隔盘(12),所述前隔盘(12)的侧面设置有延伸其两侧的第二油柱(13),所述的第二油柱(13)与第二导油孔(11)插接连接,所述体壳(3)的内部开设有第三导油孔(14),所述的第二油柱(13)与第三导油孔(14)插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油柱(9)和第二油柱(13)的正面均开设有导油通孔(15),所述第一油柱(9)和第二油柱(13)的外直径相同,所述第一导油孔(10)、第二导油孔(11)和第三导油孔(14)的内直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轴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油柱(9)和第二油柱(13)位于导油通孔(15)的外侧面上均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璐阚亚威赵玉吴方明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大力液压马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