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66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能够减少工程的规模,同时确保密封性,不会产生漏风的情况。包括斜井、排风道和送风道;所述斜井一端连通地面,另一端通过排风道和送风道与隧道连通;所述斜井与排风道和送风道之间设有隔离墙,隔离墙上分别设有用于与送风道连通的第一隔离门和用于与排风道连通的第二隔离门;所述斜井中设有排烟管道,其一端暴露在所述斜井外,另一端设置在隔离墙上并与排风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排烟管道与斜井的配合,将排烟和送风集中在一个斜井中,减少了施工的规模,同时排烟管道能够直接进行管道密闭性试验,进而确保排烟管道的密封性,避免烟气漏出又被吹回至隧道内。避免烟气漏出又被吹回至隧道内。避免烟气漏出又被吹回至隧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中国基础建设蓬勃发展,隧道的建设也逐渐增多,其中部分隧道的长度较大,甚至有的达到了10km以上,此时,需要设置排烟斜井和送风斜井,将隧道内的烟雾排除洞外,同时将新鲜空气送入隧道。且根据隧道设计规范相关要求,长度大于3km的双向通行的隧道需要分段排烟,单向通行的隧道长度大于5km需要分段排烟。
[0003]在现有技术中,排烟及送风斜井的设置方式一般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将排烟斜井和送风斜井分别设置为单独的斜井,该方式工程规模非常大,且不符合目前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另一种是将排烟斜井和送风斜井设置在同一斜井中,通过隔板将一个斜井分成两个或者多个小的硐室,分别用于排烟和送风,该方式下的隔板很薄,稳定性较差,需要将隔板与斜井进行适应性的安装固定,所需的施工工期较长,且与斜井内壁之间易产生间隙造成漏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能够减少工程的规模,同时确保密封性,不会产生漏风的情况。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包括斜井、排风道和送风道;
[0007]所述斜井包括进风端和出风端,所述进风端连通地面,所述出风端同时与所述排风道和送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排风道和送风道的另一端与隧道连通;
[0008]所述斜井的出风端与所述排风道和送风道之间设有隔离墙,所述隔离墙上设有第一隔离门和第二隔离门,所述第一隔离门用于实现所述送风道与斜井的连通或封闭,所述第二隔离门用于实现所述斜井与所述排风道的连通或封闭;
[0009]所述斜井中沿其延伸路径设有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包括进烟端和出烟端,所述出烟端暴露在所述斜井外,所述进烟端设置在所述隔离墙上并与所述排风道连通。
[0010]可选的,所述排烟管道具有两个支路管线,其中两个支路管线的同一端部连通并形成一个进烟端,所述两个支路管线的另一端穿出地面形成两个出烟端。
[0011]可选的,所述进风端的端口高度低于所述出烟端的端口,且所述进风端的端口与所述出烟端的端口之间具有水平间距。
[0012]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进风端的端口低于所述进风端的端口至少为5m;所述进风端的端口与所述出烟端的端口之间的水平间距至少为5m。
[0013]可选的,所述排烟管道的出烟端从所述斜井上靠近进风端的部分井壁向上穿出。
[0014]可选的,所述排烟管道为树脂管道、镀锌钢管、钢筋混凝土管道中的任一一种管道。
[0015]可选的,所述排烟管道的出烟端高于进烟端,所述排烟管道的轴向高度沿出烟端到进烟端的方向始终减小或不变。
[0016]可选的,所述排烟管道的内壁涂布有防火涂料。
[0017]可选的,所述排风道和送风道的延伸路径上分别设有用于排风或送风的轴流风机,所有轴流风机均位于地下风机房中,所述地下风机房与隧道之间设有人行通道。
[0018]可选的,当隧道为两个并排隧道时,所述排风道上与隧道连通的一端分别设有两个支路风道,该两个支路风道分别两个并排隧道连通;所述送风道上与隧道连通的一端分别设有两个支路风道,该两个支路风道分别两个并排隧道连通。
[0019]本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通过将原本的排烟斜井和送风斜井通过管道与斜井的配合设置在同一斜井中,相应的减少了开挖多个斜井的工程规模,同时排烟管道也可以在斜井开挖之前进行预连接,在斜井施工完成后直接将排烟管道放入斜井中在进行最后的连接。排烟管道连接完成后,检修人员可以直接在斜井中对排烟管道进行密闭性试验,进而确保排烟管道的密封性,避免烟气漏出进而又被吹回至隧道内。
附图说明
[00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整体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A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中B

B处截面示意图;
[0025]图4为图1中C

C处截面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斜井进风端周边的示意图。
[0027]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8]1‑
斜井、11

进风端、12

出风端、2

隔离墙、21

第一隔离门、22

第二隔离门、3

排烟管道、31

进烟端、32

出烟端、4

排风道、5

送风道、6

轴流风机、7

地下风机房、71

人行通道、8

隧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0]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技术。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0031]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
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00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3]实施例1:
[0034]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如图1到图4所示,包括斜井1、排风道4和送风道5;
[0035]所述斜井1包括进风端11和出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斜井(1)、排风道(4)和送风道(5);所述斜井(1)包括进风端(11)和出风端(12),所述进风端(11)连通地面,所述出风端(12)同时与所述排风道(4)和送风道(5)的一端连接,所述排风道(4)和送风道(5)的另一端与隧道(8)连通;所述斜井(1)的出风端(12)与所述排风道(4)和送风道(5)之间设有隔离墙(2),所述隔离墙(2)上设有第一隔离门(21)和第二隔离门(22),所述第一隔离门(21)用于实现所述送风道(5)与斜井(1)的连通或封闭,所述第二隔离门(22)用于实现所述斜井(1)与所述排风道(4)的连通或封闭;所述斜井(1)中沿其延伸路径设有排烟管道(3),所述排烟管道(3)包括进烟端(31)和出烟端(32),所述出烟端(32)暴露在所述斜井(1)外,所述进烟端(31)设置在所述隔离墙(2)上并与所述排风道(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道(3)具有两个支路管线,其中两个支路管线的同一端部连通并形成一个进烟端(31),所述两个支路管线的另一端穿出地面形成两个出烟端(3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端(11)的端口高度低于所述出烟端(32)的端口,且所述进风端(11)的端口与所述出烟端(32)的端口之间具有水平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隧道送风、排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端(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沛源张生白赟周科甘立松魏记承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