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581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08
溢流阀(30)具备:壳体(31),其具有中空圆筒状的阀室(33)且在阀室(33)的一端侧开设有第1连通口(34);第1阀芯(51),其对第1连通口(34)进行开闭;第1弹簧(55),其对第1阀芯(51)向关闭方向施力;以及保持器(70),其具有支承第1弹簧(55)的弹簧座部(71)。根据保持器(70)相对于壳体(31)的压入量来调整第1弹簧(55)的设定载荷。在保持器(70)形成有由多个压入片(74a)构成的压入片组(74),该多个压入片(74a)在保持器(70)的周向上间歇地配置且与壳体(31)弹性地接触。(31)弹性地接触。(31)弹性地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流量控制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流量控制阀。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存在一种例如日本特开2019

27286号公报所记载的溢流阀机构调整装置。该调整装置具备溢流阀座(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壳体主体”)、溢流阀(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阀芯”)、溢流阀弹簧(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弹簧”)以及溢流阀弹簧止挡件(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开阀压力调整构件”)。溢流阀座呈有底圆筒状,在其底部具有阀口。溢流阀构成为对溢流阀座的阀口进行开闭。溢流阀弹簧对溢流阀向关闭方向施力。溢流阀弹簧止挡件具有对溢流阀弹簧的与溢流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的弹簧座部。根据溢流阀弹簧止挡件相对于溢流阀座的压入量来调整溢流阀弹簧的设定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4]根据以往例,由于溢流阀弹簧止挡件遍及整周地抵接于溢流阀座,因此存在溢流阀弹簧止挡件的压入载荷较大这样的问题。
[0005]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降低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相对于壳体的压入载荷。
[000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07]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流量控制阀,其具备:壳体,其具有中空圆筒状的阀室且在该阀室的一端侧开设有阀口;阀芯,其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弹簧,其对所述阀芯向关闭方向施力;以及开阀压力调整构件,其具有支承所述弹簧的与所述阀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弹簧座部,根据所述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压入量来调整所述弹簧的设定载荷,其中,在所述开阀压力调整构件形成有由多个压入片构成的压入片组,该多个压入片在该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的周向上间歇地配置且与所述壳体弹性地接触。
[0008]专利技术的效果
[0009]根据所述技术方案,在开阀压力调整构件形成有由多个压入片构成的压入片组,多个压入片在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的周向上间歇地配置且与壳体弹性地接触。因而,与开阀压力调整构件遍及整周地抵接于壳体的情况(参照日本特开2019

27286号公报)相比,能够降低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相对于壳体的压入载荷。进而,能够提高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的压入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实施方式1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0011]图2是表示图1的溢流阀的剖视图。
[0012]图3是表示图2的III部的放大图。
[0013]图4是表示安装盖前的状态的图2的溢流阀的剖视图。
[0014]图5是表示图2的保持器的立体图。
[0015]图6是表示图2的保持器的俯视图。
[0016]图7是图6的VII-VII线向视剖视图。
[0017]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向视剖视图。
[0018]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溢流阀的剖视图。
[0019]图10是表示图9的X部的放大图。
[0020]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保持器的概略图。
[0021]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保持器的概略图。
[0022]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溢流阀的剖视图。
[0023]图14是表示图13的XIV部的放大图。
[0024]图15是表示图13的保持器的立体图。
[0025]图16是表示图13的保持器的俯视图。
[0026]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向视剖视图。
[0027]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线向视剖视图。
[0028]图19是表示组装保持器的工序的图13的溢流阀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0][实施方式1][0031]实施方式1的流量控制阀作为在搭载内燃机(发动机)24的汽车等车辆搭载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的溢流阀30发挥功能。因此,在对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进行了说明之后,对溢流阀30进行说明。
[0032](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的概要)
[0033]图1是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中,在燃料箱12内蒸发的蒸发燃料经过蒸气通路13,被吸附于吸附罐17内的活性炭等吸附材料。在蒸气通路13的中途安装有由电动式开闭阀构成的封锁阀14。另外,在蒸气通路13设有绕过封锁阀14的旁路通路15。在旁路通路15的中途安装有溢流阀30。此外,燃料箱12内的燃料利用燃料供给装置20自燃料箱12内经过燃料供给路径22向内燃机24供给。
[0034]吸附罐17经由吹扫通路18连接于内燃机24的进气通路26。在吹扫通路18的中途安装有吹扫阀19。在内燃机24的运转过程中,当在规定的时刻使吹扫阀19开阀时,利用内燃机24的进气负压,使吸附罐17内的蒸发燃料经过吹扫通路18向进气通路26供给。此外,封锁阀14和吹扫阀19由发动机控制装置(以下,称为“ECU”)28进行开闭控制。
[0035]另外,在车辆的停车状态下,通过将封锁阀14维持为闭阀状态,从而切断蒸气通路13。因此,燃料箱12内的蒸发燃料不会向吸附罐17内流入。另外,在供油过程中,通过使封锁阀14开阀,从而连通蒸气通路13。因此,燃料箱12内的蒸发燃料经过蒸气通路13而被吸附罐17内的吸附材料吸附。另外,在车辆的停车状态等封锁阀14闭阀时,燃料箱12内的压力利用溢流阀30保持为适当压力。
[0036](溢流阀30)
[0037]图2是表示溢流阀30的剖视图。关于溢流阀30,基于图2规定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溢流阀30例如可以相对于车辆以使轴线方向指向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溢流阀30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流量控制阀”。
[0038]如图2所示,溢流阀30具备壳体31、正压侧溢流阀机构50和负压侧溢流阀机构60。壳体31具有壳体主体32、盖40和防脱构件42。壳体主体32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壳体主体32的上端开口部被盖40封闭。由壳体主体32和盖40形成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的中空圆筒状的阀室33。壳体主体32和盖40分别由树脂材料形成。
[0039]壳体主体32具有圆筒状的筒壁部32a和自筒壁部32a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环状的底壁部32b。利用底壁部32b的内周部,在底壁部32b的中央部呈同心状地形成有第1连通口34。第1连通口34在阀室33的一端侧(下端侧)开口。第1连通口34相当于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阀口”。另外,在筒壁部32a的侧部形成有第2连通口35。
[0040]此外,第1连通口34经由蒸气通路13和旁路通路15的靠燃料箱12侧的通路部(参照图1)连接于燃料箱12。另外,第2连通口35经由蒸气通路13和旁路通路15的靠吸附罐17侧的通路部(参照图1)连接于吸附罐17。
[0041]在底壁部32b的上表面呈同心状地配置有圆环状的阀座37。阀座37由金属材料形成,利用嵌入成形而与底壁部32b一体化。阀座37的内周部形成第1连通口34的上侧口缘部。另外,在筒壁部32a的上端内周部形成有带台阶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流量控制阀,其具备:壳体,其具有中空圆筒状的阀室且在该阀室的一端侧开设有阀口;阀芯,其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弹簧,其对所述阀芯向关闭方向施力;以及开阀压力调整构件,其具有支承所述弹簧的与所述阀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弹簧座部,根据所述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压入量来调整所述弹簧的设定载荷,其中,在所述开阀压力调整构件形成有由多个压入片构成的压入片组,该多个压入片在该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的周向上间歇地配置且与所述壳体弹性地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所述压入片组配置于所述开阀压力调整构件的外周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中,所述压入片组在自基端部朝向与对所述弹簧进行压缩那侧相反的一侧逐渐扩径的方向上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井真司都筑康洋
申请(专利权)人: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