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525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了冷却性能的旋转机。电机(10)具备框架(13)和第一支架(14),所述框架(13)自径向外侧覆盖定子(11),所述第一支架(14)覆盖框架(13)的轴向一侧,框架(13)以及第一支架(14)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框架(13)与第一支架(14)的对合面具有与第一开口(17a)相连并位于第一线圈末端(11c)的径向外侧的第二流路(18a、18b),第二流路(18a、18b)具有第三流路(18a)和第四流路(18b),所述第三流路(18a)遍及周向地配置,所述第四流路(18b)配置在至少包含第一线圈末端(11c)的铅垂方向下侧在内的周向的多处,并与第三流路(18a)相连,朝向第一线圈末端(11c)贯通。(11c)贯通。(11c)贯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旋转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机。

技术介绍

[0002]旋转机通过驱动而发热,可能发生效率下降等,因此最好进行冷却。例如,为了将定子的线圈末端冷却,使冷却油流动到线圈末端。
[0003]在专利文献1中,设置用于收容定子的框架和与框架的轴向两端面接合的支架,在框架与支架的对合面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供冷却油流动的槽。槽在线圈末端的上方或侧旁朝向线圈末端开口,使自开口流出的冷却油流动到线圈末端。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413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使冷却油自线圈末端的上方或侧旁向线圈末端流动,因此是通过了上侧的线圈末端的油流下来至下侧的线圈末端的结构。因此,抵达下侧的线圈末端的油的温度上升,无法充分地进行冷却,在冷却性能上有改进的空间。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了冷却性能的旋转机。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的旋转机具备定子、转子、框架和第一支架,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卷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的线圈,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隔着气隙相对地配置,所述框架自径向外侧覆盖所述定子,所述第一支架覆盖所述框架的轴向一侧,所述线圈具有向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突出的第一线圈末端,所述框架具有自径向外侧的流入口向轴向一侧的第一开口贯通的第一流路,所述框架以及所述第一支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所述框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对合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线圈末端的径向外侧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具有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遍及周向地配置,所述第四流路配置在至少包含所述第一线圈末端的铅垂方向下侧在内的周向的多处,并与所述第三流路相连,朝向所述第一线圈末端贯通。
[0012]在上述的一技术方案的旋转机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旋转机还具备覆盖所述框架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支架,所述线圈具有向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线圈末端,所述第一流路自所述第一开口向轴向另一侧的第二开口贯通,所述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支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所述框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对合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二线圈末端的径向外侧的第五流路,所述第五流路具有第六流路和第七流路,所述第六流路遍及周向地配置,所述第七流路配置在至少包含所述第二线圈末端的铅垂方向下侧在内的周向的多处,并与所述第六流路相连,朝向所述第二线圈末端贯通。
[0013]在上述的一技术方案的旋转机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流路由第一槽和所述第一支架的与所述第一槽相对的面形成,所述第一槽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的面,并向轴向另一侧凹陷,所述第五流路由第二槽和所述第二支架的与所述第二槽相对的面形成,所述第二槽设置于所述框架的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的面,并向轴向一侧凹陷。
[0014]在上述的一技术方案的旋转机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线圈末端的铅垂方向上侧,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线圈末端的铅垂方向上侧。
[0015]专利技术效果
[0016]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改进了冷却性能的旋转机。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机的立体图。
[0018]图2是利用与Z轴正交并通过中心轴线J的面剖切图1的电机10而示出的侧剖视图。
[0019]图3是自图1的电机10拆下支架15而示出的立体图。
[0020]图4是自图1的电机10拆下支架14而示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简化或省略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主要部分以外的构造、要素。另外,在图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图中示出的各要素的形状和尺寸等是示意性地表示的,并不表示实际的形状和尺寸等。
[002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2所示的中心轴线J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轴向上,将图2中的右侧称为一侧,将图2中的左侧称为另一侧。另外,在径向上,将与中心轴线J较近的一侧称为内侧,将与中心轴线J较远的一侧称为外侧。
[0023]另外,在图中,适当地表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是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设为图2所示的侧剖视图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图2所示的侧剖视图的上下方向。Z轴方向设为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在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都将图中所示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设为+侧,将该侧的相反侧设为

侧。
[0024]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沿轴向延伸或扩展,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或扩展的情况以外,也包含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
°
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或扩展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沿径向延伸或扩展,除了包含严密地沿径向即沿与轴向(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或扩展的情况以外,也包含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
°
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或扩展的情况。
[0025]第1实施方式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机的立体图。图2是利用与Z轴正交并通过中心轴线J的面剖切图1的电机10而示出的侧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作为旋转机的一例的电机。电机10是旋转机的一例。
[0027]电机10具备定子11、转子12、框架13、支架14和支架15。定子11具备定子铁芯11a和卷绕在定子铁芯11a上的线圈11b。线圈11b具有向定子铁芯11a的轴向一侧突出的线圈末端11c以及向定子铁芯11a的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线圈末端11d。转子12与定子11隔着气隙相对地配置。转子12配置在定子11的径向内侧。转子12具有沿中心轴线J配置的轴22。转子12以轴22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0028]框架13自径向外侧覆盖定子11。框架13例如是铝压铸件。支架14覆盖框架13的轴向一侧。支架14以封闭的方式覆盖框架13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支架15覆盖框架13的轴向另一侧。支架15以封闭的方式覆盖框架13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轴22贯通支架15。
[0029]电机10具备在轴向一侧对轴22进行轴支承的轴承41以及在轴向另一侧对轴22进行轴支承的轴承51。支架14固定轴承41。支架15固定轴承51。轴承41以及轴承51以使转子12能以中心轴线J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方式,对轴22进行轴支承。
[0030]框架13在径向外侧具有流入口16。流入口16是冷却油的流入口。冷却油是冷却介质的一例。也可以代替冷却油地使用已知的其他的冷却介质。电机10例如利用泵使冷却油自流入口16流入到框架13内。框架13具有自流入口16向轴向一侧的开口17a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旋转机,其中,所述旋转机具备定子、转子、框架和第一支架,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卷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的线圈,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隔着气隙相对地配置,所述框架自径向外侧覆盖所述定子,所述第一支架覆盖所述框架的轴向一侧,所述线圈具有向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一侧突出的第一线圈末端,所述框架具有自径向外侧的流入口向轴向一侧的第一开口贯通的第一流路,所述框架以及所述第一支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在所述框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的对合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线圈末端的径向外侧的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具有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第三流路遍及周向地配置,所述第四流路配置在至少包含所述第一线圈末端的铅垂方向下侧在内的周向的多处,并与所述第三流路相连,朝向所述第一线圈末端贯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机,其中,所述旋转机还具备覆盖所述框架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支架,所述线圈具有向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第二线圈末端,所述第一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松拓增子大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明电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