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6372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04
一体化成型体,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树脂内部件(B1)介在于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树脂外部件(C1)与单侧表面为设计面的板材(A)之间,是具有板材(A)的外周侧面部及/或外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与树脂内部件(B1)接合的第1接合部、和树脂内部件(B1)的外周侧面部及/或外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与树脂外部件(C1)接合的第2接合部的矩形的面状结构体,在与板材(A)的设计面相反的一侧(非设计面侧),在树脂内部件(B1)及树脂外部件(C1)中各自形成有1处以上的熔融树脂合流线,沿着与一体化成型体的外周边平行的方向确定的在树脂内部件(B1)中形成的熔融树脂合流线(B2)之中的1处位置、与位于与熔融树脂合流线(B2)的位置最接近的位置的在树脂外部件(C1)中形成的熔融树脂合流线(C2)的位置具有存在于错开位置的位置关系。提供对通过注射成型而在树脂部件中形成熔融树脂合流线的成型体的强度下降进行抑制的一体化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化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化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体化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可作为例如个人电脑、OA设备、移动电话等的部件、壳体部分使用的、适合于要求轻质、高强度
·
高刚性及薄壁化的用途的一体化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前,随着个人电脑、OA设备、AV设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传真机、家电制品、玩具用品等电气
·
电子设备的便携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小型化、轻质化。为了实现该要求,需要在从外部对构成设备的部件(尤其是壳体)施加负荷的情况下避免壳体大幅度弯曲而与内部部件接触、引起破坏,因此,在实现高强度
·
高刚性化的同时还要求薄壁化。另外,对于纤维增强树脂结构体(其包含增强纤维和树脂)与其他部件、例如框架部件等一体化接合成型进行小型轻质化得到的成型结构体,要求接合强度的可靠性。
[0003]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8/110293)记载了一种接合树脂(C)介在于单侧表面为设计面的板材(A)与部件(B)之间的一体化成型体,该一体化成型体具有如下构成:具有上述板材(A)的外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与上述接合树脂(C)接合的第1接合部,上述板材(A)与上述部件(B)分开,上述一体化成型体的设计面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上述板材(A)、上述部件(B)以及上述接合树脂(C)露出的区域,并且,公开了以下效果:多个结构体以高接合强度接合,其接合边界部具有良好的平滑性,即使成型体具有板材的构成部件也能够减少翘曲,能够实现轻质
·
薄壁化。
[000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

1215号公报)记载了一种通过多点注射成型机制造部件的注射成型品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皮膜载置工序,对于构成多点注射成型机的成型模具的动模和定模中一个模具,载置皮膜;第一填充工序,从上述动模和定模中的另一模具上设置的注射第一浇口向成型模具内的型腔注射熔融树脂,并至少残留一部分型腔进行填充固化;第二填充工序,在上述第一填充工序之后,从与注射第一浇口相同地设置于另一模具的注射第二浇口向剩余的型腔内注射熔融树脂,并进行填充固化,其中,公开了即使是在通过多点注射成型机制造成型品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看不见所谓的熔接线的注射成型品的效果。
[0005]另外,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

318547号公报)中,在向形成有具有2个浇道的型腔的模具中注射熔融树脂的注射成型方法中,使用2个注射单元与上述2个浇道的位置相对应而配置的注射成型机,从2个注射单元向模具中同时或空出时间差来注射熔融树脂,通过在从熔融树脂的注射后直至冷却固化为止的期间,设为以2个注射单元的注射动作以及反吸动作成为互为相反的动作的方式交替重复地进行的构成,从而型腔内的熔融树脂被强制性地摇动。因此,熔融树脂的取向紊乱,成为成型品的强度在任意位置都均匀的状态。特别是公开了以下效果:在树脂中包含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增强材料的情况下,该增强材料在熔融树脂的合流部缠结而不单向取向,因此能够防止合流部的强度下降。
[0006]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

210669号公报)中,在型腔中开口而设置的多个浇口、与该多个浇口彼此连通而设置的多个流道、和使该多个流道中的单位时间的流量各自在不同
时期增减的多个流量调节机构被设置于上述模具,每单位时间从各浇口流入的树脂量在不同的时间有增减,因此从多个浇口流入型腔内的多个树脂流在型腔内合流的位置根据各浇口的树脂流入量的增减,沿着相当于上述熔接线的线被左右分配。公开了其结果为应在合流部分产生的熔接线成为左右细交错的线而实质上消失的效果。
[0007]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6

285911号公报)中记载了具有以下机构的构成:压力检测机构,在从第1浇口和第2浇口同时注入熔融树脂时,预期从2个浇口分别注入的2股熔融树脂流在树脂填充空间内相遇、并形成熔接线的第3规定位置,该压力检测机构对比第3规定位置更靠近第1规定位置的点处的注入熔融树脂的压力超过规定值的情况进行检测;小空间,用于在比第3规定位置更靠近第1规定位置的点使从第1浇口注入至树脂填充空间内的熔融树脂退避;和阀门机构,通常预先关闭小空间的树脂填充空间侧的入口,在响应于压力检测装置而压力超过规定值时,该阀门机构用于打开入口,将一部分熔融树脂导入上述小空间内而使其退避,公开了下述效果:通过操作浇口的开闭,进一步地,通过打开阀门而将其附近的树脂导入小空间而使其退避,从而在形成熔接线的部分,使相反侧的树脂流的压力相对变高,树脂流的前端中央部流入,较深地形成凹凸形的熔接线,由此该部分的强度提高。
[0008]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

167863号公报)中记载了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的熔接增强方法,其为对由具有一定的热特性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形成的增强部件进行嵌件成型来增强熔接的方法,公开了在不需要特别装置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熔接部强度的效果。
[0009]现有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8/110293
[0012]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

1215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

318547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

210669号公报
[0015]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6

285911号公报
[0016]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0

1678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18]在模具内部的树脂填充空间(型腔)中,有时不得不使树脂流分流。所述分流的2股以上的树脂流合流,在合流部分彼此未充分融合的状态下固化,从而形成熔接线(也称为熔接部)。该合流部分形成的熔接线存在其强度比其他部分低的问题。
[0019]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利用注射成型对板材和框材进行接合一体化的方法,但没有提及在注射成型中预测会产生的熔接线,对于其课题的增强对策,仍有改善的空间。
[0020]在专利文献2的构成中,相对于总量而言,第二填充工序中的填充的填充量仅是减少了第一填充工序中填充的量,因此,能够得到所谓的合模力也相对于总量而言以更大幅降低的合模力来进行的效果,利用皮膜,能够将在熔融树脂的接触部位产生的熔接线从表面隐藏,能够提高表面外观性。但是,虽然在皮膜能够得到隐藏熔接线的效果,但在对熔接
线的合流部的强度的下降进行抑制的方面,存在课题。
[0021]另外,专利文献3的构成中,在使用多点注射成型机的注射成型中,通过使各注射单元10、20的螺杆12、22交替进退而强制性地摇动型腔35内的熔融树脂,熔融树脂的取向紊乱,能够确保成型品的一定的强度,但由于注射动作及反吸动作的重复进行,而需要使各注射单元10、20的螺杆12、22交替进退的控制机构,在成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体化成型体,其特征在于,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树脂内部件(B1)介在于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树脂外部件(C1)与单侧表面为设计面的板材(A)之间,所述一体化成型体为具有所述板材(A)的外周侧面部及/或外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与所述树脂内部件(B1)接合的第1接合部、和所述树脂内部件(B1)的外周侧面部及/或外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与所述树脂外部件(C1)接合的第2接合部的矩形的面状结构体,在与所述板材(A)的所述设计面相反的一侧(非设计面侧),在所述树脂内部件(B1)及所述树脂外部件(C1)中各自形成有1处以上的熔融树脂合流线,沿着与所述一体化成型体的外周边平行的方向确定的在所述树脂内部件(B1)中形成的熔融树脂合流线(B2)之中的1处位置、与位于与所述熔融树脂合流线(B2)的所述位置最接近的位置的在所述树脂外部件(C1)中形成的熔融树脂合流线(C2)的位置具有存在于错开位置的位置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成型体,其中,所述熔融树脂合流线(B2)与最接近所述熔融树脂合流线(B2)的熔融树脂合流线(C2)的距离M2(mm)相对所述一体化成型体的外周边长M1(mm)之比M2/M1为0.04~0.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成型体,其中,在所述树脂内部件(B1)的一部分处设置的窄幅部位(B1

)中形成所述熔融树脂合流线(B2)。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成型体,其中,在所述树脂外部件(C1)的一部分处设置的窄幅部位(C1

)中形成所述熔融树脂合流线(C2)。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成型体,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遍及所述板材(A)的外周侧面部及/或外周缘部的整周地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成型体,其中,所述第2接合部遍及所述树脂内部件(B1)的外周侧面部及/或外周缘部的整周地形成。7.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侑记佐佐木英晃阿部辰也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