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130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D型便梁移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包括:横梁,所述横梁水平设置,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拉葫芦;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在所述横梁下表面中部间隔竖向设置2个,每个所述支撑梁的底部分别固定有一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间隔设有2个绝缘滑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倾斜设置,其上端固定在所述横梁上、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梁上;横撑,所述横撑位于2个安装框之间,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安装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D型便梁小车纵移施工时,操作简单灵活,施工时间可控,且施工制约因素少,同时施工操作安全系数高,施工成本低。施工成本低。施工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


[0001]本技术涉及D型便梁移动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既有线路顶进涵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便梁对既有线路进行架空及加固,以保证在铁路下方路基挖空的情况下仍能不间断运动火车。由于便梁支撑桩的开挖机分离式箱涵顶进时需要对已架设好的便梁进行多次纵移,目前普遍采用轨道车来完成纵移施工,但在曲线半径及线间距小、便梁纵移次数多和接触网已架设完成的施工空间受限的地段,采用轨道车对便梁进行纵移容易出现轨道车倾覆事故。
[0003]申请号CN202011020821.3,公开了一种人工纵移便梁装置及人工纵移便梁的方法,其中纵移便梁装置包括设置在钢轨上的移梁台车、牛腿结构、便梁钢枕和连接方板等多个部件,其可以有效降低起梁落梁高度,大大降低便梁纵移难度,提高施工安全系数。但是,在使用该装置往往还需要借助千斤顶顶起便梁,还需要使用到便梁钢枕等,操作较为麻烦。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其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以较为便捷的实现对便梁的纵移。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包括:
[0008]横梁,所述横梁水平设置,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拉葫芦;
[0009]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在所述横梁下表面中部间隔竖向设置2个,每个所述支撑梁的底部分别固定有一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间隔设有2个绝缘滑轮;
[0010]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倾斜设置,其上端固定在所述横梁上、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梁上;
[0011]横撑,所述横撑位于2个安装框之间,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安装框上。
[0012]作为优选,所述横梁由2个间隔设置的工型钢组成,2个所述工型钢的顶部间隔焊接有连接板、底部固定在所述支撑梁的顶部;所述工型钢两端分别设有一带有限位槽的限位块;2个所述工型钢同一端2个限位块的限位槽内放置有一承重棒。
[0013]作为优选,所述手拉葫芦的上端悬挂在所述承重棒上、下端设有悬挂钢丝绳。
[0014]作为优选,所述加强板设置4个,其中2个位于所述支撑梁的前侧、2个位于所述支撑梁的后侧。
[0015]作为优选,所述横梁与所述加强板的连接处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加强板通过螺栓
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D型便梁小车纵移施工时,操作简单灵活,施工时间可控,且施工制约因素少,同时施工操作安全系数高,施工成本低。另外,与同类施工装置相比可以完全满足营业线施工要求,不但能够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减少对营业线设备的影响,满足营业线行车安全要求,还可以大大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大、施工要点难、封锁点内施工时间紧张的问题,大大减少了项目的经济投入。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去掉图中手拉葫芦、便梁和加强板后的左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关于附图标记的说明:
[0022]100、横梁;101、工型钢;102、连接板;103、限位槽;104、限位块;105、承重棒;106、固定板;200、手拉葫芦;201、悬挂钢丝绳;300、支撑梁;301、安装框;302、绝缘滑轮;400、加强板;500、横撑;600、便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对本技术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所属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24]参阅附图1

3,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包括:
[0025]横梁100,横梁100水平设置,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拉葫芦200;
[0026]支撑梁300,支撑梁300在横梁100下表面中部间隔竖向设置2个,每个支撑梁300的底部分别固定有一安装框301,安装框301内间隔设有2个绝缘滑轮302;
[0027]加强板400,加强板400倾斜设置,其上端固定在横梁100上、下端固定在支撑梁300上;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400设置4个,其中2个位于支撑梁300的前侧、2个位于支撑梁300的后侧;
[0028]横撑500,横撑500位于2个安装框301之间,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安装框301上。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手拉葫芦200设置的具体方式为:横梁100由2个间隔设置的工型钢101组成,2个工型钢101的顶部间隔焊接有连接板102、底部固定在支撑梁300的顶部;工型钢101两端分别焊接有一带有限位槽103的限位块104;2个工型钢101同一端2个限位块104的限位槽103内放置有一承重棒105;手拉葫芦200的上端悬挂在承重棒105上、下端设有悬挂钢丝绳201,在实际使用时,悬挂钢丝绳201通过螺栓连接到便梁600上。
[003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横梁100与加强板400的连接处焊接有固定板106,加强板400
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板106上。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便梁600纵移施工时,需要使用2个本实施例的小车;使用时,绝缘滑轮302位于轨道上,这样人工推动时,绝缘滑轮302带动整个装置沿轨道进行移动。第一小车左端手拉葫芦200上的悬挂钢丝绳201通过螺栓连接到便梁600的一端、第二小车左端手拉葫芦200上的悬挂钢丝绳201通过螺栓连接到便梁600的另一端,并借助手拉葫芦200将便梁600提起并保持一定高度;利用同样的方法,将第一小车和第二小车右端手拉葫芦200上的悬挂钢丝绳201连接到另一个便梁600,然后借助手拉葫芦200将该便梁600提起并保持一定高度;这样就在2个小车的两端分别设置了一个便梁600。
[0032]人工推动使绝缘滑轮302带动整个小车在轨道上移动,待便梁600移动到预定位置时,再借助手拉葫芦200将便梁600下落,后续将便梁600支垫牢固即可。
[0033]前述对本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所述横梁水平设置,其两端分别设有一手拉葫芦;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在所述横梁下表面中部间隔竖向设置2个,每个所述支撑梁的底部分别固定有一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间隔设有2个绝缘滑轮;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倾斜设置,其上端固定在所述横梁上、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梁上;横撑,所述横撑位于2个安装框之间,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位置处的安装框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线顶进涵施工时人工纵移D型便梁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由2个间隔设置的工型钢组成,2个所述工型钢的顶部间隔焊接有连接板、底部固定在所述支撑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朝阳张春宝李俊科史杰薛小龙邓续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