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及其过滤处理工艺、反冲洗处理工艺;滤池包括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过滤配套管阀和反冲洗配套管阀,第二过滤室包覆在第一过滤室的外侧,第一过滤室的顶部与第二过滤室的顶部连通;第一过滤室中的第一滤料层的横截面面积自下而上逐步扩大,第二过滤室中的第二滤料层的横截面面积自下而上逐步缩小;第一滤料层和第二滤料层中滤速均由大变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水流流向相反,第一过滤室水流上向流有助于松动滤层,提升滤层含污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同时反冲洗、单独反冲洗;在同样外部条件下,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升滤层含污能力,延长过滤周期,减少反冲洗耗水量,过滤效率显著提升。滤效率显著提升。滤效率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及其处理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及其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过滤是指水中的悬浮颗粒经过具有孔隙的介质或滤网而被分离出来的过程,悬浮颗粒被截留在滤料层中或滤网表面,从而使浑水得以澄清。过滤过程中,水体中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之上的部分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也会随之同时去除。因此,过滤是提升水质的一种重要的水处理工艺。
[0003]滤池是现实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过滤工艺水处理构筑物,池内填充一定厚度的过滤介质,诸如石英砂、无烟煤、陶粒等粒状滤料。过滤初期,水中的杂质颗粒最初粘附在洁净滤料层表面,随着颗粒物的不断积累,滤料层间的孔隙率不断减小,孔隙中水流速度逐渐增大,表层被截留的颗粒物被高速水流冲刷脱落并随水流不断迁移至更深层滤料之中,下层滤料的截留作用渐次得到发挥,显然滤料层中截留污染物的分布并不均匀。
[0004]目前,滤池已经由最初的单层均质滤料滤池,逐步发展为双层滤料滤池、三层滤料滤池等,并已取得广泛应用,滤层含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滤层纳污潜力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开发。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及其处理工艺,可从根本上提升滤层含污能力,提升滤池过滤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一步开发利用滤池滤层含污潜力,提升滤池过滤效率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及其处理工艺。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包括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过滤配套管阀和反冲洗配套管阀,所述的第二过滤室包覆在第一过滤室的外侧,所述的第一过滤室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一过滤室底部区域、第一配水底板、第一承托层、第一滤料层、第一过滤室上部区域和溢流堰,第二过滤室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二过滤室底部区域、第二配水底板、第二承托层、第二滤料层、第二过滤室上部区域和反冲洗排水槽,第一过滤室的顶部连通第二过滤室的顶部;第一滤料层的横截面面积自下而上是逐步扩大的,第二滤料层的横截面面积自下而上是逐步缩小的。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滤生产配套管阀包含进水管、进水阀门、出水阀门以及出水管;所述反冲洗配套管阀包含反冲洗进水管、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反冲洗排水管和反冲洗排水管阀门。
[0008]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进水管连通在第一过滤室的底部,出水管连通在第二过滤室的底部。
[000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反冲洗进水管通过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和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分别连通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所述的反冲洗排水管设置在第二过滤室的顶部。
[0010]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平均横截面面积之比为1/2~1/4;通过该结构设计,当第一过滤室截面积占比取低值时,可形成悬浮填料层,强化污染物去除。
[0011]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过滤室或第二过滤室的滤料层渐扩角α的角度优选为10
°
~15
°
;滤料层渐扩角的主要目的引导水流由大变小,提升滤层含污能力。
[0012]本专利技术第一滤料层中的填料可选择常规滤料或生物膜填料。
[00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溢流堰堰顶标高高于反冲洗排水槽槽顶标高。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的过滤处理工艺,所述的过滤处理工艺如下: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开启,原水沿进水管道进入第一过滤室底部区域,依次经过第一配水底板、第一承托层以及第一滤料层,随后进入第一过滤室上部区域,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最终经溢流堰溢流进入第二过滤室,原水继续依次经过第二过滤室的上部区域、第二滤料层、第二承托层、第二配水底板及第二过滤室底部区域,最终经出水管排出滤池。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的反冲洗处理工艺,所述的反冲洗处理工艺包括:同时反冲洗工艺、第一过滤室单独反冲洗工艺和第二过滤室单独反冲洗工艺;1)同时反冲洗工艺: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以及反冲洗排水管阀门同时打开,反冲洗水经反冲洗进水管分别进入第二过滤室和第一过滤室,反冲洗水分别经两座过滤室各自的底部区域、配水底板、承托层、滤料层和上部区域,一同汇入反冲洗排水槽,最终经反冲洗排水管排出滤池;2)第一过滤室单独反冲洗工艺: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关闭,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以及反冲洗排水管阀门同时打开,反冲洗水经反冲洗进水管进入第一过滤室,反冲洗水经第一过滤室底部区域、第一配水底板、第一承托层、第一滤料层、第一过滤室上部区域和溢流堰,排入第二过滤室上部区域和反冲洗排水槽,最终经反冲洗排水管排出滤池;3)第二过滤室单独反冲洗工艺: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关闭,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以及反冲洗排水管阀门同时打开,反冲洗水经反冲洗进水管进入第二过滤室,反冲洗水经第二过滤室底部区域、第二配水底板、第二承托层、第二滤料层和第二过滤室上部区域,排入反冲洗排水槽,最终经反冲洗排水管排出滤池。
[0016]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组合在一起的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结构;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水流流向相反,第一过滤室水流上向流有助于松动滤层,提升滤层含污能力;在同样外部条件下,使得滤层含污量显著增大,反冲洗耗水量明显减少,过滤效率显著提升;于此同时,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横断面均随水流方向由小变大(扩散角10
°
~15
°
),可引导水流由大变小,提升滤层含污能力;本装置可实现两座过滤室同时或单独反冲洗,进一步可提升滤层含污能力,降低反冲洗耗水量。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1
‑
1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2
‑
2剖面示意图。
[0018]其中,1 第一过滤室,2 第二过滤室,3 第一过滤室底部区域,4 第一配水底板,5 第一承托层,6 第一滤料层,7 第一过滤室上部区域,8 第二过滤室上部区域,9 第二滤料
层,10 第二承托层,11 第二配水底板,12 第二过滤室底部区域,13 进水管,14 进水阀门,15 出水管,16 出水阀门,17 反冲洗进水管,18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19第二反冲洗配水口,20第一反冲洗配水口,21 反冲洗排水槽,22 反冲洗排水管,23 反冲洗排水管阀门,24 溢流堰,25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α为滤料层渐扩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0]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包括第一过滤室1、第二过滤室2、过滤配套管阀和反冲洗配套管阀,所述的第二过滤室2包覆在第一过滤室1的外侧,所述的第一过滤室1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一过滤室底部区域3、第一配水底板4、第一承托层5、第一滤料层6、第一过滤室上部区域7和溢流堰24,第二过滤室2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二过滤室底部区域12、第二配水底板11、第二承托层10、第二滤料层9、第二过滤室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流过滤滤池,包括第一过滤室、第二过滤室、过滤配套管阀和反冲洗配套管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过滤室包覆在第一过滤室的外侧,所述的第一过滤室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一过滤室底部区域、第一配水底板、第一承托层、第一滤料层、第一过滤室上部区域和溢流堰,第二过滤室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二过滤室底部区域、第二配水底板、第二承托层、第二滤料层、第二过滤室上部区域和反冲洗排水槽,第一过滤室的顶部连通第二过滤室的顶部;第一滤料层的横截面面积自下而上逐步扩大,第二滤料层的横截面面积自下而上逐步缩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生产配套管阀包含进水管、进水阀门、出水阀门以及出水管;所述反冲洗配套管阀包含反冲洗进水管、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反冲洗排水管和反冲洗排水管阀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连通在第一过滤室的底部,出水管连通在第二过滤室的底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冲洗进水管通过第一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和第二过滤室反冲洗进水阀门分别连通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所述的反冲洗排水管设置在第二过滤室的顶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室和第二过滤室平均横截面的面积之比为1/2~1/4。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室或第二过滤室的滤料层渐扩角α的角度优选为10
°
~15
°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堰堰顶标高高于反冲洗排水槽槽顶标高。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过滤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料层中的填料为常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峰,徐海波,刘广兵,喻学敏,黄纯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