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元件和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534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2:09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储液元件包括储液壳体、第一冷媒出入管和第二冷媒出入管。储液壳体围成储液腔。第一冷媒出入管横向设置于储液壳体。第二冷媒出入管横向设置于储液壳体,使经第一冷媒出入管流入的冷媒在储液腔内进行部分存储后,经第二冷媒出入管流出。其中,储液腔内部在第一冷媒出入管的第一冷媒口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挡板,以使第一冷媒口流出的冷媒流向挡板。当冷媒通过第一冷媒出入管流入储液元件时,会冲击设置于储液元件内部的挡板。这样,当冷媒冲击挡板后,挡板在对冷媒进行引流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以降低了储液元件在储液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本申请同时还公开一种换热器。同时还公开一种换热器。同时还公开一种换热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储液元件和换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空调
,例如涉及一种储液元件和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空调器在不同的室外环境温度条件下,所需的换热量和对应的冷媒流量不同。现有的空调器冷媒循环系统在冷媒充装后,冷媒循环的流量就完全确定了,换热器不具备与室外环境温度相适应的冷媒循环量的调节能力,使得压缩机在低负荷条件下仍保持较高的运行频率,导致空调系统的能量损失。
[0003]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换热器上设置储液罐的方法调节换热器中参与循环的冷媒量,以使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适应当前的运行负荷。
[0004]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0005]设置于换热器的储液罐在储液过程会产生噪音,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储液元件和换热器,以解决设置于换热器的储液罐在储液过程中产生的噪音问题。
[000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液元件包括储液壳体、第一冷媒出入管和第二冷媒出入管。储液壳体围成储液腔。第一冷媒出入管横向设置于储液壳体。第二冷媒出入管横向设置于储液壳体,使经第一冷媒出入管流入的冷媒在储液腔内进行部分存储后,经第二冷媒出入管流出。其中,储液腔内部在第一冷媒出入管的第一冷媒口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挡板,以使第一冷媒口流出的冷媒流向挡板。
[0009]可选地,挡板包括冲击板段和引流板段。第一冷媒口流出的冷媒直接流向冲击板段。引流板段与冲击板段相连接,以对冲击板段的液态冷媒进行引流。其中,冲击板段为内凹弧形板。
[0010]可选地,第一冷媒出入管包括第一连通管段和冷媒流出管段。第一连通管段横向设置于储液壳体。冷媒流出管段设置有第一冷媒口,且与第一连通管段向下弯折连接。
[0011]可选地,第一冷媒口至冲击板段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
[0012]可选地,第二冷媒出入管设置于第一冷媒出入管的下部。
[0013]可选地,第二冷媒出入管包括第二连通管段。第二连通管段横向设置于储液壳体。其中,第一连通管段在储液腔内的伸入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连通管段在储液腔内的伸入长度。
[0014]可选地,第二连通管段的第二冷媒口位于冲击板段的对应位置。
[0015]可选地,储液元件还包括第三冷媒出入管和电磁阀。第三冷媒出入管设置于储液
壳体的底部。电磁阀设置于第三冷媒出入管。
[001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的储液元件。其中,储液元件如前述。
[0017]可选地,换热器本体包括换热管和过冷管。其中,储液元件设置于不同换热管之间,或者储液元件设置于换热管与过冷管之间。
[0018]可选地,换热管包括第一主管、第一换热支路、第二换热支路、第三换热支路、第一旁通管路、第二旁通管路和第二主管。第一换热支路与第一主管连通,且第一换热支路的一端与第一分流元件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分流元件连通。第二换热支路的一端与第三分流元件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分流元件连通。第三换热支路的一端与第三分流元件连通,另一端与第四分流元件连通。第一旁通管路连通第一分流元件和第三分流元件,且第一旁通管路设置有第一阀体元件。第二旁通管路连通第二分流元件和第四分流元件,且第二旁通管路设置有第二阀体元件。第二主管与过冷管连通,且第二主管设置有第五分流元件。其中,储液元件的第一冷媒出入管与第四分流元件连通,储液元件的第二冷媒出入管与过冷管连通,储液元件的第三冷媒出入管与第五分流元件连通。
[001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元件和换热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2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储液元件,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管流入储液腔,储液元件对冷媒进行部分储存,并使剩余冷媒从第二冷媒出入管流出。同时,储液元件在第一冷媒口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挡板,当冷媒通过第一冷媒出入管流入储液元件时,会冲击设置于储液元件内部的挡板。这样,当冷媒冲击挡板后,挡板在对冷媒进行引流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降低了储液元件在储液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0021]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22]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23]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储液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储液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储液元件中冷媒的流向示意图;
[0026]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储液元件中冷媒的流向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储液元件中冷媒的流向的示意图;
[0028]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1:储液元件;101:第一冷媒出入管;1011:第一连通管段;1012:冷媒流出管段;102:第二冷媒出入管;1021:第二连通管段;103:第三冷媒出入管;104:挡板;1041:冲击板段;1042:引流板段;105:电磁阀;106:满液线;201:第一分流元件;202:第二分流元件;203:第三分流元件;204:第四分流元件;205:第五分流元件;301:第一阀体元件;302:第二阀体元件;401:第一换热支路;402:第二换热支路;403:第三换热支路;501:第一旁通管路;502:
第二旁通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0033]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034]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液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壳体,围成储液腔;第一冷媒出入管,横向设置于所述储液壳体;和,第二冷媒出入管,横向设置于所述储液壳体,使经所述第一冷媒出入管流入的冷媒在储液腔内进行部分存储后,经所述第二冷媒出入管流出,其中,所述储液腔内部在所述第一冷媒出入管的第一冷媒口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挡板,以使所述第一冷媒口流出的冷媒流向所述挡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冲击板段,所述第一冷媒口流出的冷媒直接流向所述冲击板段;和,引流板段,与所述冲击板段相连接,以对冲击板段的液态冷媒进行引流,其中,所述冲击板段为内凹弧形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出入管包括:第一连通管段,横向设置于所述储液壳体;和,冷媒流出管段,设置有所述第一冷媒口,且与所述第一连通管段向下弯折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口至所述冲击板段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出入管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媒出入管的下部。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出入管包括:第二连通管段,横向设置于所述储液壳体,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管段在所述储液腔内的伸入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连通管段在所述储液腔内的伸入长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麒澄王飞崔文娟许文明丁爽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