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包括位于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之间的工作区域,所述工作区域包括沿水流横向布置的堰体、用于泄洪的泄洪堰、平行于水流方向的隔墙,所述隔墙设置于堰体和泄洪堰之间,所述堰体中部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内沿堰体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倾斜导板,所述导板上侧靠近上游区域、下侧靠近下游区域,相邻导板的间隙为3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
[0001]本技术涉及溢流堰领域,具体为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水利工程中,一般采用闸、涵、坝、站等水工建筑物对水位进行调蓄控制。溢流堰作为拦水、蓄水建筑物的常见形式,因过流能力强、施工便捷、有一定蓄水条件而著称,并应用于河道、湖泊及景观水系等工程领域。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1604102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静音型溢流堰,该溢流堰通过在过水通道的进水口设置拦污格栅,出水口设置过滤桶进行除污,但该结构有以下不足之处:1.过水通道容易堵塞;2.无法沉降水中悬浮物;3.拦污格栅和过滤桶会阻碍水流的运动;4.缺少泄洪结构,当水位较高时无法泄洪,容易造成溢流堰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沉降水体悬浮物、不易堵塞、泄洪方便的溢流堰。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包括位于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之间的工作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区域包括沿水流横向布置的堰体、用于泄洪的泄洪堰、平行于水流方向的隔墙,所述隔墙设置于堰体和泄洪堰之间,所述堰体中部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内沿堰体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倾斜导板,所述导板上侧靠近上游区域、下侧靠近下游区域,相邻导板的间隙为30mm
±
10mm。
[0006]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槽将堰体顶部分为两个顶部平台,所述堰体靠近上游区域一侧的顶部平台设置有堰体调节挡板,水流越过堰体调节挡板流向沉淀槽内,所述堰体靠近下游区域一侧的顶部平台设置有供行人通行和水流通过的过水汀步,所述导板的顶部低于两个所述顶部平台。
[0007]进一步地,所述导板正反表面沿着竖向设有波纹条,所述导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
°
。
[0008]进一步地,所述堰体靠近下游区域一侧的坡面上设置有两个坡面平台,两个坡面平台将坡面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消音区、聚流区、消能区,所述消音区由堆放在一起的叠石形成,所述消能区为阶梯状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叠石由石块堆叠而成,所述石块的尺寸小于过水汀步的尺寸。
[0010]进一步地,所述消音区的坡面角度小于45
°
,所述聚流区15的坡面角度不小于45
°
。
[0011]进一步地,所述隔墙顶部靠近上游区域一端设置有第一挡洪板,顶部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挡洪板。
[0012]进一步地,所述隔墙侧面设置有供导板固定的滑槽。
[0013]进一步地,所述泄洪堰顶部平台与堰体靠近上游区域一侧的顶部平台相通,并设置有泄洪调节挡板。
[0014]进一步地,所述泄洪堰靠近下游区域一侧为泄洪槽,所述泄洪槽的底部为自泄洪堰顶部平台延伸至下游区域的坡面,所述泄洪槽底部设置有供水流快速通过的导流体,所述泄洪槽上方设置有供人通过的通行栈道,所述通行栈道延伸至隔墙并与过水汀步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设置了导板对水流进行导流,利用了层流的原理,使溢流堰具有了沉降水体中悬浮物的功能,不易堵塞,且不阻碍水流的运动。
[0017]2.本技术的导板能自然拦截上游河道漂浮的垃圾,带来了极大的清洁便利性,下游处无需额外的人力物力。
[0018]3.本技术设置了专用于泄洪的泄洪堰,当水位较高时,可抬升堰体调节挡板,降低泄洪调节挡板,上游水体进入泄洪槽,不进入堰体,通过导流体径流,实现水流的快速通过,防止对堰体结构的破坏。
[0019]4.本技术除满足传统溢流堰的基本功能外,还额外增加了供人通行的通行栈道和块石汀步,且不会增加过大的额外投资,无需架设桥梁,解决了河道两岸人、车通行的交通需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
‑
A截面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的B
‑
B截面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的C
‑
C截面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导板的原理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导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上游区域1、工作区域2、下游区域3、堰体4、隔墙5、泄洪堰6、观察区7、反应区8、交汇区9、巡检区10、堰体调节挡板11、导板12、过水汀步13、消音区14、聚流区15、消能区16、叠石17、第一挡洪板18、第二挡洪板19、滑槽20、泄洪调节挡板21、泄洪槽22、导流体23、通行栈道24、上游径流25、不溶物质26、出水径流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如图1所示,该溢流堰包括位于上游区域1和下游区域3之间的工作区域2,所述工作区域2包括沿水流横向布置的堰体4、用于泄洪的泄洪堰6、平行于水流方向的隔墙5,所述隔墙5设置于堰体4和泄洪堰6之间。
[0029]如图2所示,所述堰体4中部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内为沉淀河道悬浮物的反应区8,所述沉淀槽内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倾斜导板12。
[0030]所述沉淀槽将堰体4顶部分为两个顶部平台,所述堰体4靠近上游区域1 一侧的顶部平台为巡检区10,所述巡检区10靠近上游区域1一侧设置有堰体调节挡板11,水流越过堰体调节挡板11流向反应区8内,所述堰体4靠近下游区域3一侧的顶部平台为观察区7,所述观察区7设置有供行人通行和水流通过的过水汀步13,其中顶部平台宽度至少为1200mm,过水汀步13可采用本地自然石块,规格至少满足:长
×
宽
×
高:800
×
600
×
400mm,间隔为 200
~400mm,石块间隔形成单向出水通道。
[0031]所述导板12的顶部低于两个所述顶部平台,所述导板12上方为水流的交汇区9,使得导板均匀出水,水流中携带的不溶物质能充分在交汇区9向下运动;导板12与水流方向的夹角越小,截留速度越小,其沉降效果越好,但为使水流中不溶物质,如:污泥,能受重力作用自动向下沿导板12滑动,而水流又能向上流过导板12,设置导板12与水流方向角度控制在57.5
°±
2.5
°
之间,以便获得最佳效率,一般取60
°
;由于导板12长度越长,其沉降水流中携带的不溶物质效率越高,但导板12过长,其安装、后期维护较为困难,不便于操作,如果导板12长度过短,交汇区9的高度所占的比例增加,那么底部淤积区的有效高度就要变短,所以,导板12的斜管过渡段的长度控制在 900mm
±
100mm之间;导板12的间距以不会造成不溶物质堵塞为标准,控制在30mm
±
10mm之间;如图6所示,所述导板12正反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包括位于上游区域(1)和下游区域(3)之间的工作区域(2),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区域(2)包括沿水流横向布置的堰体(4)、用于泄洪的泄洪堰(6)、平行于水流方向的隔墙(5),所述隔墙(5)设置于堰体(4)和泄洪堰(6)之间,所述堰体(4)中部设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内沿堰体(4)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倾斜导板(12),所述导板(12)上侧靠近上游区域(1)、下侧靠近下游区域(3),相邻导板(12)的间隙为30mm
±
10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槽将堰体(4)顶部分为两个顶部平台,所述堰体(4)靠近上游区域(1)一侧的顶部平台设置有堰体调节挡板(11),水流越过堰体调节挡板(11)流向沉淀槽内,所述堰体(4)靠近下游区域(3)一侧的顶部平台设置有供行人通行和水流通过的过水汀步(13),所述导板(12)的顶部低于两个所述顶部平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12)正反表面为波纹状,所述导板(1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
°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沉淀河道悬浮物的溢流堰,其特征在于,所述堰体(4)靠近下游区域(3)一侧的坡面上设置有两个坡面平台,两个坡面平台将坡面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消音区(14)、聚流区(15)、消能区(16),所述消音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昱,杨尚一,陈雷,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