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411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包括设备壳体本体,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保温箱,所述保温箱的内部设置有高温区,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顶端开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保温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保温层排气管,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设备壳体排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备降温过程中,高温区的热量依靠内循环气冷系统带走,不需要消耗气源的氛围气体,大幅度降低了气耗,也不需要使用原有的真空泵装置将氛围气体排出至外界环境,原有的真空泵装置可以处于低功耗状态,而内循环气冷系统的真空泵也处于低功耗状态,因此总能耗也有降低。此总能耗也有降低。此总能耗也有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节能
,特别是涉及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高温真空设备的气冷系统通过在设备壳体上设置进气口与排气口来实现。进气口连接氛围气体气源,排气口连接真空泵装置,当设备开始降温步骤时,氛围气体从进气口进入设备中空腔,再从保温层的微小缝隙进入设备的高温区,最后返回至设备壳体上的排气口排出至外界环境,因而现有气冷系统具有以下缺点:1,设备降温过程中,设备内需维持低真空状态,因此进气口的进气量需要控制得比较小,进入设备高温区的气量更小,能带走的热量也就非常少,降温时间非常长;2,设备降温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气才能发挥气冷的作用,需要不断的排气才能维持设备内的低真空状态,因此氛围气体在持续消耗,真空泵装置也在持续高功耗地工作,气耗及能耗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包括设备壳体本体,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保温箱,所述保温箱的内部设置有高温区,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顶端开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保温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保温层排气管,所述设备壳体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设备壳体排气管,所述设备壳体排气管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的外表面安装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罐,所述过滤罐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一侧安装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的顶端安装有设备壳体进气管,所述设备壳体进气管的一端和设备壳体本体连通,所述保温箱的底端滑动连接有保温层封板,所述保温层封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置有驱动机构。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6]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和连接杆末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贯穿设备壳体本体,且气缸的固定部分和设备壳体本体底端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表面套接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两端设置有出水口和进水口。
[0008]进一步,所述过滤罐的内部设置有两层过滤层,其中第一层为活性炭层,第二层为无纺布层。
[0009]进一步,所述保温箱为耐高温材料。
[0010]进一步,所述保温层排气管和设备壳体排气管连通。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具
有以下优点:
[0012]设备降温过程中,高温区的热量依靠内循环气冷系统带走,不需要消耗气源的氛围气体,大幅度降低了气耗,也不需要使用原有的真空泵装置将氛围气体排出至外界环境,原有的真空泵装置可以处于低功耗状态,而内循环气冷系统的真空泵也处于低功耗状态,因此总能耗也有降低;
[0013]设备开机启动过程中,现有设备的中空腔与高温区的瞬时压力差很大,容易造成设备的保温层变形甚至损坏,本专利设备通过打开保温层封板,可以平衡设备中空腔与高温区的瞬时压力差,提高保温层使用寿命设备降温过程中,高温区设置了气流通道,大幅度提高了高温区的气流量,降温时间短。
[0014]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提供的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的立体图;
[0018]图3为图1提供的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侧视结构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设备壳体本体;2、中空腔;3、保温箱;4、高温区;5、进气口;6、排气口;7、保温层排气管;8、设备壳体排气管;9、第一开关阀;10、第一连接管;11、出水口;12、冷却管;13、进水口;14、过滤罐;15、真空泵;16、第二连接管;17、第二开关阀;18、设备壳体进气管;19、保温层封板;20、连接杆;21、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下列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包括设备壳体本体1,设备壳体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2,设备壳体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保温箱3,保温箱3的内部设置有高温区4,设备壳体本体1的顶端开设有进气口5和排气口6,保温箱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保温层排气管7,设备壳体本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设备壳体排气管8,设备壳体排气管8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开关阀9,第一开关阀9的外表面安装有第一连接管10,第一连接管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罐14,过滤罐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真空泵15,真空泵15 的一侧安装有第二连接管16,第二连接管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开关阀17,第二开关阀17的顶端安装有设备壳体进气管18,设备壳体进气管18的一端和设备壳体本体1连通,保温箱3的底端滑动连接有保温层封板19,保温层封板19 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0,连接杆20的一端置有驱动机构21。
[0025]优选的,驱动机构21包括气缸,气缸的活塞杆和连接杆20末端固定连接,连接杆20贯穿设备壳体本体1,且气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温真空设备内循环气冷系统,包括设备壳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壳体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腔(2),所述设备壳体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保温箱(3),所述保温箱(3)的内部设置有高温区(4),所述设备壳体本体(1)的顶端开设有进气口(5)和排气口(6),所述保温箱(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保温层排气管(7),所述设备壳体本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设备壳体排气管(8),所述设备壳体排气管(8)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开关阀(9),所述第一开关阀(9)的外表面安装有第一连接管(10),所述第一连接管(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罐(14),所述过滤罐(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真空泵(15),所述真空泵(15)的一侧安装有第二连接管(16),所述第二连接管(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开关阀(17),所述第二开关阀(17)的顶端安装有设备壳体进气管(18),所述设备壳体进气管(18)的一端和设备壳体本体(1)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光伟高常春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碳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