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后视镜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75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后视镜组件,能够转动连接在后视镜安装座上,其包括镜框、电机模组、内固定架以及后视镜支架,电机模组包括壳体、壳座、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壳体与壳座绕第一电机的转动轴可转动连接,且与内固定架通过第二电机的转动轴枢转连接,通过内固定架与镜框连接,壳座的底部能够穿过后视镜支架与后视镜安装座连接,后视镜支架的一部分能够穿过镜框与后视镜安装座连接,后视镜支架的另一部分位于壳体与镜框之间,且与镜框球面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镜片与镜框一起转动,可以适当减少镜框突出镜片的宽度,达到减小外后视镜组件外形体积的目的,从而实现风阻小的效果。从而实现风阻小的效果。从而实现风阻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后视镜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后视镜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外观件的主观感受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主流的汽车外后视镜均是在外形上配合车身的流线做一定的改变,镜片翻转方式一成不变,均采用镜圈包围镜片,镜片独立翻转来调节镜片的位置,以满足客户对视野的需求。
[0003]上述外后视镜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单独调节镜片的方式实现,存在着外后视镜的外形大、风阻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后视镜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通过改变外后视镜组件的调节方式,来减小外后视镜组件的外形体积,从而实现风阻小的效果。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外后视镜组件,能够转动连接在后视镜安装座上,其包括镜框、电机模组、内固定架以及后视镜支架,所述电机模组包括壳体、壳座、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壳体与所述壳座绕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轴可转动连接,且与所述内固定架通过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轴枢转连接,通过所述内固定架与所述镜框连接,所述壳座的底部能够穿过所述后视镜支架与所述后视镜安装座连接,所述后视镜支架的一部分能够穿过所述镜框与所述后视镜安装座连接,所述后视镜支架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镜框之间,且与所述镜框球面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轴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电机工作时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内固定架带动所述镜框沿前后方向转动,同时带动所述镜框相对所述后视镜支架转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轴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电机工作时带动所述内固定架和所述镜框相对所述壳体沿上下方向运动,同时带动所述镜框相对所述后视镜支架转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的穿孔,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轴穿过所述穿孔与所述内固定架枢转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内固定架设有开口向下的内腔,所述电机模组的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内腔的尺寸大于所述壳体的对应尺寸,所述内固定架能够相对所述电机模组绕所述第二电机的转动轴转动。
[0009]进一步地,所述镜框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用于固定镜片,所述第二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前方,所述第三框架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下方,所述后视镜支架与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壳体球面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框架的后端边缘设置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沿所述第二框架的周向延伸。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后视镜支架包括支架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转动支撑和固定部,所述支架主体能够通过所述固定部固定至所述后视镜安装座上,所述转动支撑
位于所述壳体与所述镜框之间,与所述镜框和所述壳体球面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支撑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所述电机模组的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面配合的壳体支撑面,所述镜框的底板上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支撑面配合的凹槽,所述电机模组通过所述壳体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球面连接,所述镜框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球面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主体呈筒状,所述壳座的底部穿过所述支架主体后通过固定件固定至所述后视镜安装座上。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外后视镜组件。
[001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外后视镜组件,可以实现外后视镜组件的整体转动而调整视野。车辆启动后,按下控制器上的调节按钮(即上转按钮、下转按钮、左转按钮和右转按钮),可以调节外后视镜组件的转动角度,外后视镜组件可以实现沿上下、前后方向的转动来调整视野;相对于通过单独调节镜片来调整视野的结构,本外后视镜组件可以适当减少镜框突出镜片的宽度,达到减小外后视镜组件外形体积的目的,从而实现风阻小的效果。另外,因外形体积小也可达到减重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外后视镜组件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外后视镜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外后视镜组件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0019]图4及图5为本技术中外后视镜组件去掉第二框架后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内固定架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中电机模组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技术中后视镜支架的示意图。
[0023]图中,1、外后视镜组件;2、后视镜安装座;20、镜片;21、镜框;22、电机模组;23、内固定架;24、后视镜支架;211、引水槽;212、第一框架;213、第二框架;214、第三框架;221、壳体;221a、壳体支撑面;222、穿孔;223、固定件;224、壳座;231、连接部;241、支架主体;242、转动支撑;242a、第一支撑面;242b、第二支撑面;243、固定部;A、B、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外后视镜组件1,可以转动连接在后视镜安装座2上,其包括镜片20、镜框21、电机模组22、内固定架23以及后视镜支架24。
[0026]其中,镜框21为分体式结构,其包括第一框架212、第二框架213和第三框架214。其中,镜片20固定在第一框架212上,第二框架213位于第一框架212的前方,且第二框架213的后端顶部设置有引水槽211,引水槽211沿第二框架213的后端边缘周向延伸形成,用于引导雨水,有效避免了在雨季行车后视镜镜框21上的水向后飞溅,影响视线。第三框架214位于第一框架212和第二框架213的下方。内固定架23固定于镜框21内部,电机模组22位于内固定架23内部且与内固定架23枢转连接,使内固定架23可相对电机模组22转动,带动镜框21
上下转动。后视镜支架24的顶部穿入第三框架214内并与第三框架214球面连接,使第三框架214可相对后视镜支架24沿前后、上下方向转动。后视镜支架24的底部与后视镜安装座2相连,电机模组22的底部自后视镜支架24中穿过并与后视镜安装座2相连,且电机模组22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相对后视镜安装座2转动,用于驱动外后视镜组件1相对后视镜安装座2前后折叠。
[0027]具体地,第一框架212、第二框架213和第三框架214围成一空腔,内固定架23设于该空腔内。请特别参阅图6,内固定架23的四角向外延伸有四个连接部234,内固定架23通过该四个连接部231和螺栓等固定件与第一框架212和第二框架213固定连接。内固定架23内部设有开口向下的内腔,电机模组22的一部分设于该内腔内,且该内腔的尺寸大于电机模组22的对应尺寸,使内固定架23可相对电机模组22运动,带动第一框架212和第二框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后视镜组件(1),能够转动连接在后视镜安装座(2)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镜框(21)、电机模组(22)、内固定架(23)以及后视镜支架(24),所述电机模组(22)包括壳体(221)、壳座(224)、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壳体(221)与所述壳座(224)绕第一电机转动轴(A)可转动连接,且与所述内固定架(23)通过第二电机转动轴(B)枢转连接,通过所述内固定架(23)与所述镜框(21)连接,所述壳座(224)的底部能够穿过所述后视镜支架(24)与所述后视镜安装座(2)连接,所述后视镜支架(24)的一部分能够穿过所述镜框(21)与所述后视镜安装座(2)连接,所述后视镜支架(24)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壳体(221)与所述镜框(21)之间,且与所述镜框(21)球面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后视镜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转动轴(A)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一电机工作时通过所述壳体(221)和所述内固定架(23)带动所述镜框(21)沿前后方向转动,同时带动所述镜框(21)相对所述后视镜支架(24)转动;所述第二电机转动轴(B)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电机工作时带动所述内固定架(23)和所述镜框(21)相对所述壳体(221)沿上下方向运动,同时带动所述镜框(21)相对所述后视镜支架(24)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后视镜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1)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的穿孔(222),所述第二电机转动轴(B)穿过所述穿孔(222)与所述内固定架(23)枢转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后视镜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固定架(23)设有开口向下的内腔,所述电机模组(22)的所述壳体(221)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内腔的尺寸大于所述壳体(221)的对应尺寸,所述内固定架(23)能够相对所述电机模组(22)绕所述第二电机转动轴(B)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后视镜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超林祥辉姬亮梁海龙朱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