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674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包括:多个传热扁管(11),其配置于空气流动的区域;以及接合于多个传热扁管(11)的端部的集管(12),多个传热扁管(11)各自的内部形成有多个迎风侧流路(44)以及相对于多个迎风侧流路(44)配置于背风侧的多个背风侧流路(45),集管(12)包括:主体部(20),其形成有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与多个迎风侧流路(44)及多个背风侧流路(45)相连;分隔部件(22),其将主体部(2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靠近多个迎风侧流路(44)的端部的一侧的迎风侧空间(24)以及靠近多个背风侧流路(45)的端部的一侧的背风侧空间(25);以及流入部(27),其用于向背风侧空间(25)的下部供给制冷剂,分隔部件(22)的上部形成有使背风侧空间(25)与迎风侧空间(24)连通的上侧连通路(28)。空间(24)连通的上侧连通路(28)。空间(24)连通的上侧连通路(2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有具备如下结构的换热器:将具有多个流路的传热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到两个集管,由此将制冷剂从一侧集管分流至传热扁管(专利文献1)。
[0003]在空调机内,制冷剂在流过被用作蒸发器的换热器的过程中,从气液两相状态变成气相状态,然后从出口侧以过热状态流出。由于过热的制冷剂相比于气液两相状态时,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ΔT变小,从而导致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量Φ(=K
×
ΔT
×
A,其中K为传热系数、A为传热面积)的下降。此外,与流过了换热器的制冷剂的干度为1.0的情况相比,在换热器出口处的制冷剂的干度小于1.0的情况下,流过换热器的制冷剂的干度平均值较低。如果流过换热器的制冷剂的干度平均值较低,则制冷剂的流速会下降,使得制冷剂侧的导热系数变高。在制冷剂侧的导热系数较高时,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K降低,导致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量Φ下降。因此理想的是,将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对制冷剂循环量进行调整,以使流过了换热器的制冷剂的干度正好是1.0。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1008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另一方面,在使用上述换热器进行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时,传热扁管中位于迎风侧的流路与流过的空气之间的温度差较大,因此热交换量较大。因此,在将换热器例如用作蒸发器时,有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仅有在传热扁管中位于迎风侧的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变成气相状态,并且该气相制冷剂成为过热状态。对此,为了避免在位于迎风侧的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气化并成为过热状态,可以考虑使干度较低的制冷剂流入传热扁管。然而,传热扁管中位于背风侧的流路是,热交换量比传热扁管中位于迎风侧的流路小的流路。因此,在传热扁管中位于背风侧的流路内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流过了该流路的制冷剂的干度达不到1.0。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相比于以使流过了换热器的制冷剂的干度正好为1.0的方式对制冷剂循环量进行了调整的理想的情况,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传热系数K降低,使得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量Φ下降。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为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量下降的换热器。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形态的换热器包括:多个传热扁管,其配置于空气流动的区域;以及集管,其接合于所述多个传热扁管的端部。所述多个传热扁管各自的内部形成有多个迎风侧流路;以及多个背风侧流路,其相对于所述多个迎风侧流路,配置于所述空气的背风侧。所述集管包括主体部、分隔部件和流入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与所述多个迎风侧流路及所述多个背风侧流路相连。所述分隔部件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为迎风侧空间和背风侧空间,所述迎风侧空间位于靠近所述多个迎风侧流路的端部的一侧,所述背
风侧空间位于靠近所述多个背风侧流路的端部的一侧。所述流入部用于向所述背风侧空间的下部供给制冷剂。所述分隔部件的上部形成有上侧连通路,其使所述背风侧空间与所述迎风侧空间连通。
[0008]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能够抑制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量的下降。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用于说明适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图。
[0010]图2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俯视图。
[0011]图2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正视图。
[0012]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传热扁管的正视图。
[001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的集管的立体图。
[0014]图5是图4的集管的水平截面图。
[0015]图6是图4的集管的铅直截面图。
[0016]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的换热器的集管的立体图。
[0017]图8是图7的集管的铅直截面图。
[0018]图9是图7的集管的水平截面图。
[0019]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的换热器的集管的铅直截面图。
[0020]图11是表示集管的变形示例的铅直截面图。
[0021]图12是表示集管的其他变形示例的铅直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始终对相同的要素附加相同的编号。
[0023]实施方式1
[0024]空调机
[0025]图1是用于说明适用了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4及换热器5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空调机1具备室内机2和室外机3。室内机2中设置有室内用的换热器4,室外机3除了室外用的换热器5以外,还设置有压缩机6、膨胀阀7和四通阀8。
[0026]在制热运行时,从室外机3的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流入换热器4,该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行时,制冷剂沿着图1中黑色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在换热器4中,流入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液化。液化后的高压制冷剂流过膨胀阀7而被减压,然后作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换热器5,换热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换热器5中,流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气化。气化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而被吸入到压缩机6。
[0027]在制冷运行时,从室外机3的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流入换热器5,该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行时,制冷剂沿着图1中白色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在换热器5中,流入的气体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液化。液化后的高压制冷剂流过膨胀阀7而被减压,然后作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换热器4,换热器4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换热器4中,流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
换而气化。气化后的低压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被吸入到压缩机6。
[0028]换热器
[0029]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可以适用为换热器4和换热器5的任一方,这里将其适用为制热运行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换热器5来进行说明。图2A和图2B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热器5的图,图2A是换热器5的俯视图,图2B是换热器5的正视图。
[0030]换热器5包括:供制冷剂流通的多个传热扁管11,其使宽度较大的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层叠;管状的集管12,其与多个传热扁管11的端部连接,使制冷剂分流至多个传热扁管11;管状的集管13,其与多个传热扁管11的另一侧端部连接,使从多个传热扁管11流出的制冷剂汇流;以及平板形状的多个翅片14,其接合于多个传热扁管11。多个传热扁管11沿着与图2A中箭头所示的外部空气流通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其截面呈扁平形状。这里,由未图示的风机进行送风,使外部空气流通。多个传热扁管11的内部具有多个流路,其沿着与传热扁管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如图2B所示,多个传热扁管11以使其侧面中的扁平面(宽度较大的面)彼此相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传热扁管,其配置于空气流动的区域;以及集管,其接合于所述多个传热扁管的端部,在所述多个传热扁管各自的内部形成有:多个迎风侧流路;以及多个背风侧流路,其相对于所述多个迎风侧流路,配置于所述空气的背风侧,所述集管包括:主体部,其形成有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与所述多个迎风侧流路及所述多个背风侧流路相连;分隔部件,其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为迎风侧空间和背风侧空间,所述迎风侧空间位于靠近所述多个迎风侧流路的端部的一侧,所述背风侧空间位于靠近所述多个背风侧流路的端部的一侧;以及流入部,其用于向所述背风侧空间的下部供给制冷剂,所述分隔部件的上部形成有上侧连通路,该上侧连通路使所述背风侧空间与所述迎风侧空间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的下部还形成有下侧连通路,该下侧连通路使所述背风侧空间与所述迎风侧空间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田昇平前间庆成冈孝多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