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643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5)包括:多根传热扁管(11)、以及集管(12),集管(12)具有:将主体部(2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制冷剂流入部(24)、及上側部(25)的第一分隔部件(21);将上側部(25)划分为与多根传热扁管(11)连接的连接部(26)、及相反侧部(27)的第二分隔部件(22);以及将相反侧部(27)划分为迎风部(28)、及背风部(29)的第三分隔部件(23),第二分隔部件(22)设有将迎风部(28)和背风部(29)与连接部(26)连通的多个迎风连通孔(35)和多个背风连通孔(36),集管(12)设有调节流路(30),其使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入部(24)流通至迎风部(28)和背风部(29),且使多个迎风连通孔(35)的流量多于多个背风连通孔(36)的流量。孔(36)的流量。孔(36)的流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涉及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有如下结构的换热器,具有多个流路的传热扁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并连接于左右集管,进而使制冷剂从一方的集管分流至传热扁管(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3)。
[0003]在使用这种换热器的空调机中,在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时,位于传热扁管的迎风侧的流路的换热量大。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在同一传热扁管的流路中,相比于位于背风侧的流路,在位于迎风侧的流路中使更多的制冷剂流通。例如,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具有分隔部件,其将集管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与传热扁管连接的连接部、及传热扁管的相对于该连接部的相反侧的相反侧部,在该分隔部件设置孔(参见专利文献1)。该孔形成于使制冷剂较多地流入位于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路的位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

37899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4

533819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9

2772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在这种集管中,即使分隔部件的孔形成于使制冷剂更多地流入位于相对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路的位置,如果在换热器朝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倾斜的状态下使制冷剂流通,则也会使制冷剂较多地流向下游侧。这是因为,因重力影响,液相状态的制冷剂分布在集管内部空间中较低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即,因换热器的安装方法或空调机的设置方法,而使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流动的制冷剂的比例从希望的比例发生改变。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获得一种换热器,抑制流向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路的制冷剂的比例从希望的比例发生改变。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换热器,包括:多根传热扁管,其以宽度较大的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层叠;以及集管,其与所述多根传热扁管的端部连接,并将制冷剂分流至所述多根传热扁管,所述集管具有:管状的主体部;第一分隔部件,其将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供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入部、及位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上侧的上側部;第二分隔部件,其将所述上側部划分为与多根所述传热扁管连接的连接部、及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位于多根所述传热扁管的相反侧的相反侧部;以及第三分隔部件,其将所述相反侧部划分为迎风部、及相对于所述迎风部位于外部空气流动的背风侧的背风部,所述第二分隔部件设有多个迎风连通孔、及多个背风连通孔,所述多个迎风连通孔在所述多根传热扁管的层叠方向上并排并使所述迎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通,所述多个背风连通孔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并排并使所述背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通,所述集管的内部设有调节流路,其使流入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所述制冷剂流通至所述迎风部和所述背风部,且使所述多个迎风连通孔的流量多于所述多个背风连通孔的流量。
[0010]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换热器,能够获得可抑制流向位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路的制冷剂的比例从希望的比例发生改变的换热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说明适用实施方式1涉及的换热器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图。
[0012]图2A为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换热器的俯视图。
[0013]图2B为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0014]图3为实施方式1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立体图。
[0015]图4为图3的集管的水平截面图。
[0016]图5为图3的集管的垂直截面图。
[0017]图6为实施方式2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垂直截面图。
[0018]图7为实施方式2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水平截面图。
[0019]图8为实施方式3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垂直截面图。
[0020]图9为实施方式4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垂直截面图。
[0021]图10为实施方式5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垂直截面图。
[0022]图11为实施方式6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垂直截面图。
[0023]图12为实施方式6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一部分的垂直截面图。
[0024]图13为实施方式7涉及的换热器的集管的垂直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整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相同的结构付与相同的符号。
[0026]实施方式1
[0027]空调机
[0028]图1为说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换热器4及换热器5所适用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空调机1具备室内机2、以及室外机3。室内机2设有室内用的换热器4;室外机3设有室外用的换热器5,另外还设有压缩机6、膨胀阀7、以及四通阀8。
[0029]在制热运行时,从室外机3的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流入用作冷凝器的换热器4。在制热运行时,制冷剂在图1所示的黑色箭头所指的方向上流动。在换热器4中,制冷剂与外部空气换热后被液化。液化后的高压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7而被减压,并作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用作蒸发器的换热器5。在换热器5中,制冷剂与外部空气换热后被气化。气化后的低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吸入至压缩机6。
[0030]在制冷运行时,从室外机3的压缩机6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流入用作冷凝器的换热器5。在制冷运行时,制冷剂在图1所示的白色箭头所指的方向上流动。在换热器5中,制冷剂与外部空气换热后被液化。液化后的高压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7而被减压,并作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用作蒸发器的换热器4。在换热器4中,制冷剂与外部空气换热后被气化。气化后的低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8吸入至压缩机6。
[0031]换热器
[0032]实施方式1涉及的换热器,能够适用于换热器4及换热器5中的任一方,对适用于用
作制热运行时的蒸发器的换热器5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A及图2B为说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换热器5的图,图2A为换热器5的俯视图,图2B为换热器5的主视图。
[0033]换热器5具备:多根传热扁管11,其以宽度较大的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层叠,且供制冷剂流通;管状的集管12,其与多根传热扁管11的端部连接,并将制冷剂分流至传热扁管11;管状的集管13,其与多根传热扁管11的另一端连接,使从传热扁管11流出的制冷剂合流;以及多个平板状的散热片14,其与传热扁管11接合。传热扁管11沿与图2A中箭头所示的外部空气流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其截面呈扁平状。这里,外部空气通过由未图示的风扇进行送风而流通。传热扁管11的内部具有沿与传热扁管1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流路。多个流路在传热扁管11的宽度方向(外部空气流通的方向)上并排。如图2B所示,传热扁管11以侧面中的扁平面(宽幅面)相对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层叠,其左右的端部与集管12及集管13连接。此外,在集管12和集管13之间以与传热扁管11正交的方式配置有多个散热片14。经过膨胀阀7而被减压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管道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换热器,包括:多根传热扁管,其以宽度较大的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层叠;以及集管,其与所述多根传热扁管的端部连接,并将制冷剂分流至所述多根传热扁管,所述集管具有:管状的主体部;第一分隔部件,其将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供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入部、及位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上侧的上側部;第二分隔部件,其将所述上側部划分为与多根所述传热扁管连接的连接部、及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位于多根所述传热扁管的相反侧的相反侧部;以及第三分隔部件,其将所述相反侧部划分为迎风部、及相对于所述迎风部位于外部空气流动的背风侧的背风部,所述第二分隔部件设有多个迎风连通孔、及多个背风连通孔,所述多个迎风连通孔在所述多根传热扁管的层叠方向上并排并使所述迎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通,所述多个背风连通孔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并排并使所述背风部与所述连接部连通,所述集管的内部设有调节流路,其使流入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所述制冷剂流通至所述迎风部和所述背风部,且使所述多个迎风连通孔的流量多于所述多个背风连通孔的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所述调节流路包括:迎风流入通路,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部件,使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与所述迎风部连通,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流入;以及连通路,其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田昇平前间庆成冈孝多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