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624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4
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14);和检测构件(13),配置成相对于第1壳体(10)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两壳体(10、14)正规嵌合时被容许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检测构件(13)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42),第2壳体(14)具有与弹性部(42)干涉的干涉部(53)。弹性部(42)具有与干涉部(53)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该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挠曲状态向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在干涉部(53)设置有检测诱导部(63)。检测诱导部(63)在弹性部(42)的转移状态下利用弹性部(42)的弹性复原力与弹性部(42)滑接而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诱导。滑接而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诱导。滑接而将检测构件(13)向检测位置诱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


[0001]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能相互嵌合的一对连接器壳体和嵌合检测构件。在一对连接器壳体的一方设置有锁臂。另一方连接器壳体具有与锁臂的锁定部卡合的卡合部,在与一方连接器壳体嵌合时,通过锁定部和卡合部的卡合,与一方连接器壳体连结。嵌合检测构件能沿着嵌合方向滑动地安装于一方连接器壳体,通过滑动移动可否来检测连接器壳体相互的中途嵌合状态。该连接器在一对连接器壳体的嵌合过程中,用使连接器壳体相互嵌合的一操作,能一举完成壳体嵌合操作和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操作。这样的技术也被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5公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37373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3

1927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

681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

50180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9

1479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4]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用一操作能完成壳体的嵌合和检测构件的移动,因此能减少连接器壳体相互连接时的操作次数。但是,成为在嵌合过程中直接压入嵌合检测构件的操作,因此需要壳体的嵌合操作和嵌合检测构件的移动操作的两阶段的压入操作。
[0005]因此,本公开以提供能实现操作的简化的连接器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6]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能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检测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第2壳体及所述检测构件的任一方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干涉部,所述弹性部具有与所述干涉部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所述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所述挠曲状态向所述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干涉部的任一方具有检测诱导部,所述检测诱导部在所述弹性部的所述转移状态下利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与另一方滑接而将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诱导。专利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实现操作的简化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实施方式的阴侧的连接器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II

II线剖视图。图3是图2的III

III线剖视图。图4是从后上方观看实施方式的检测构件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第2壳体的主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阳侧的连接器的相当于图5的VI

VI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VII

VII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其一),示出卡止部和被卡止部的卡止解除的状态。图9是示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其一),示出锁臂弹性移位的状态。图10是示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其二),示出弹性部处于转移状态的状态。图11是示出嵌合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其二),示出锁臂刚刚弹性复原之后的状态。图12是示出正规嵌合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俯视剖视图。图13是示出正规嵌合状态下的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连接器,(1)具备:能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检测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第2壳体及所述检测构件的任一方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干涉部,所述弹性部具有与所述干涉部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所述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所述挠曲状态向所述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干涉部的任一方具有检测诱导部,所述检测诱导部在所述弹性部的所述转移状态下利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与另一方滑接而将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诱导。根据该结构,当使第1壳体及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检测构件被检测诱导部向检测位置诱导。检测诱导部利用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在使作业人员的手不接触检测构件的情况下自动地向检测位置移动。因此,不需要在连接器嵌合后将检测构件向检测位置压入的操作,能实现操作的简化。
[0010](2)优选地,所述第1壳体收纳所述检测构件。根据该结构,能避免如检测构件设置于壳体的外侧的情况那样,由于检测构件的原因使连接器大型化。
[0011](3)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为树脂制,与所述检测构件或者所述第2壳体形成为一体。根据该结构,能容易形成与检测构件或者第2壳体为一体的弹性部。另外,与和检测构件或者第2壳体分体形成的情况比较,能减少部件数量。
[0012](4)优选地,所述弹性部设置有一对,一对所述弹性部在与所述检测构件的移动方
向正交的方向相互对置地配置,所述检测诱导部在与一对所述弹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对。根据该结构,与弹性部是一个的情况比较,能容易产生更大的弹性复原力。另外,通过使一对对置地配置,从而能设为使弹性复原力平衡良好地作用的结构。
[0013](5)优选地,所述检测诱导部设置于所述干涉部,在所述干涉部设置有挠曲诱导部,所述挠曲诱导部比所述检测诱导部先与所述弹性部接触,而将所述弹性部向挠曲状态诱导。根据该结构,通过挠曲诱导部,能容易将弹性部向挠曲状态诱导。
[0014](6)优选地,所述弹性部设置于所述检测构件,所述弹性部具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在所述检测构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的情况下能与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所述卡止部在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挠曲状态的情况下被解除与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根据该结构,通过卡止部与被卡止部卡止,从而可适当维持检测构件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另外,因为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在弹性部处于挠曲状态的情况下被解除,所以能设为在嵌合过程中自动解除的结构。其结果,不需要将卡止部和被卡止部的卡止解除的操作,能避免操作的复杂化。
[0015](7)优选地,所述第1壳体具有将所述第2壳体保持成嵌合状态的能弹性移位的锁臂,所述锁臂具有以弹性移位的状态与所述检测构件接触而限制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的限制部。根据该结构,能防止如下:在连接器没有正规嵌合的状态下,检测构件从待机位置向检测位置不期望地移动。
[0016][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希望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17]连接器由能相互嵌合的阴阳连接器构成。如图1至图3所示,阴侧的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10、第1端子零件11、第1止动体12以及检测构件13。如图5至图7所示,阳侧的连接器具备第2壳体14、第2端子零件15以及第2止动体16。第1壳体10及第2壳体14能相互嵌合。此外,在以下的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连接器,具备:能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检测构件,配置成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能移动到待机位置和检测位置,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正规嵌合时被容许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第2壳体及所述检测构件的任一方具有能挠曲移位的弹性部,另一方具有与所述弹性部干涉的干涉部,所述弹性部具有与所述干涉部干涉而挠曲移位的挠曲状态、从所述挠曲状态向复原方向移位的复原状态、以及从所述挠曲状态向所述复原状态转移的转移状态,所述弹性部及所述干涉部的任一方具有检测诱导部,所述检测诱导部在所述弹性部的所述转移状态下利用所述弹性部的弹性复原力与另一方滑接而将所述检测构件向所述检测位置诱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1壳体收纳所述检测构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弹性部为树脂制,与所述检测构件或者所述第2壳体形成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悠治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