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3566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包括:马达,其具有转子、中空轴及定子,转子绕马达轴线旋转,中空轴与转子连接且绕马达轴线旋转,定子与转子在径向上相对;以及齿轮部,其具有多个齿轮及输出轴,输出轴经由齿轮与中空轴连接且绕马达轴线旋转。中空轴使输出轴的至少一部分在内部穿过。在中空轴的内周面与输出轴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内装轴承。面之间配置有内装轴承。面之间配置有内装轴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马达单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单元。本申请基于2020年3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

044473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装设于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的开发正在盛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马达式动力装置(马达单元),所述马达式动力装置通过使输出轴穿过中空结构的转子轴的内部而小型化。
[000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1215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往的结构中,在从中空结构的转子轴的轴向两侧露出的部分处完成输出轴的支承。因此,输出轴两端部的支承点分开,输出轴容易产生挠曲。因此,为了防止输出轴与转子轴干涉,需要使输出轴的外径变大,其结果是,产生马达单元在径向上大型化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单元,能够抑制输出轴的挠曲。
[0006]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中空轴及定子,所述转子绕马达轴线旋转,所述中空轴与所述转子连接且绕所述马达轴线旋转,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对;以及齿轮部,所述齿轮部具有多个齿轮及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齿轮与所述中空轴连接且绕所述马达轴线旋转。所述中空轴使所述输出轴的至少一部分在内部穿过。在所述中空轴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内装轴承。
[0007]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能提供能够抑制输出轴的挠曲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而是能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会使各结构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
[0010]<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的概念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马达单元10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表示出Y轴。Y轴方向是与马达1的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此外,Y轴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与马达1的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此外,将轴向且+Y侧的方向称为轴向一侧,将

Y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另外,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轴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马达轴线J1和后述的副轴轴线J3是实际上不存在的假想轴线。
[0011]马达单元10装设于车辆且通过使车轮H旋转以使车辆前进或后退。马达单元10例如装设于电动汽车(EV)。另外,马达单元10只要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混合动力汽车(PH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即可。
[0012]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0包括马达1、齿轮部5、逆变器8、对马达1、齿轮部5和逆变器8进行收纳的外壳6、将轴保持在外壳6内的轴保持部80、将马达1的定子35保持在外壳6内的定子保持架40和油O。
[0013](外壳)外壳6例如是铝压铸制的。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0;封堵构件67,所述封堵构件67位于外壳主体60的轴向一侧(+Y侧);逆变器罩68,所述逆变器罩68位于外壳主体60的上侧;以及底盖构件69,所述底盖构件69位于外壳主体60的下侧。外壳6通过将外壳主体60、封堵构件67、逆变器罩68和底盖构件69相互紧固而构成。
[0014]在外壳主体60中设置有驱动体收纳空间61、逆变器收纳空间62和油储存空间63。在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上侧配置有逆变器收纳空间62,在下侧配置有油储存空间63。
[0015]驱动体收纳空间61是对马达1、齿轮部5、轴保持部80、定子保持架40和油O进行收纳的连成一体的空间。此外,逆变器收纳空间62是对逆变器8进行收纳的空间。油储存空间63是对在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循环的油O进行储存的空间。如此,外壳主体60将马达1、齿轮部5、轴保持部80、定子保持架40、逆变器8和油O收纳于各空间。
[0016]在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侧的壁面设置有与油储存空间63相连的连通孔65。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部区域的油O从连通孔65流入油储存空间63。油O积存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部区域和油储存空间63。
[0017]油O在设置于外壳6内的油路90中循环。油O作为使齿轮部5润滑的润滑油发挥作用,并且还作为对马达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发挥作用。即,油O收纳于外壳6内并对齿轮部5进行润滑。作为油O,较为理想的是使用与粘度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相同的油。
[0018]齿轮部5的后述齿圈51的一部分浸渍在积存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部区域的油O中。油O通过齿圈51的动作被扬起,并扩散到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扩散至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的油O被供给至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的齿轮部5的各齿轮并使油O遍及齿轮的齿面。供给至齿轮部5并用于润滑的油O滴下并被回收至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部区域。
[0019]外壳主体60具有:第一开口部61a,所述第一开口部61a使驱动体收纳空间61在轴向一侧(+Y侧)露出;第二开口部62a,所述第二开口部62a使逆变器收纳空间62在上侧露出;
以及第三开口部63a,所述第三开口部63a使油储存空间63在下侧露出。第一开口部61a被封堵构件67覆盖。第二开口部62a被逆变器罩68覆盖。第三开口部63a被底盖构件69覆盖。
[0020]外壳主体60具有:筒状部60a,该筒状部60a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以及底部60b,该底部60b覆盖筒状部60a的轴向另一侧。筒状部60a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1。底部60b位于马达1的轴向另一侧(

Y侧)。底部60b具有轴承保持部60ba,该轴承保持部60ba对滚珠轴承(第二外装轴承)71进行保持。底部60b经由滚珠轴承71对输出轴55进行支承。此外,底部60b对油泵96进行支承。
[0021]封堵构件67将第一开口部61a覆盖。封堵构件67经由滚珠轴承79对后述的副轴13进行支承。此外,封堵构件67经由圆锥滚子轴承77将后述的齿轮外壳52和齿圈51支承为能够旋转。
[0022](油路)油路90是在外壳6内使油O循环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设置于外壳6。油路90设置有油泵96。油路90具有:第一流路91,所述第一流路91将油O从油储存空间63引导至油泵96;以及第二流路92,所述第二流路97从油泵96朝马达1的上侧延伸并将油O供给至马达1。油O经由第一流路91从油储存空间63到达油泵96,并经由第二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马达单元,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中空轴及定子,所述转子绕马达轴线旋转,所述中空轴与所述转子连接且绕所述马达轴线旋转,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对;以及齿轮部,所述齿轮部具有多个齿轮及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经由所述齿轮与所述中空轴连接且绕所述马达轴线旋转,所述中空轴使所述输出轴的至少一部分在内部穿过,在所述中空轴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内装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所述内装轴承是滚针轴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轴,所述马达轴是所述中空轴的一部分,且所述转子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所述内装轴承的轴向位置与所述转子的轴向位置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所述马达具有:马达轴,所述转子固定于所述马达轴的外周面;以及输入轴,所述输入轴是所述中空轴的一部分,与所述马达轴的所述齿轮部一侧的端部连接,且与所述马达轴一起绕所述马达轴线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所述齿轮部具有输入齿轮,所述输入齿轮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面且与所述齿轮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勇树和田直大熊谷泰伸藤原久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