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包括壳体和线体,壳体上方设有回型框架,回型框架上设有对线体起到张紧作用的第一张紧件,壳体内部一侧开设有第一方形槽,壳体内部另一侧开设有与第一方形槽贯通的第二方形槽,第一方形槽内滑移连接有方形滑移块,方形滑移块与第二方形槽侧壁通过第一弹簧固定连接,方形滑移块上设有对线体起到张紧作用的第二张紧件,第一方形槽远离第二方形槽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丙滑轮,线体绕包在丙滑轮上,该电感线圈绕线张紧结构,根据需要调整线体的张紧程度,尽可能使线体保持张紧状态,便于线体绕包在电感器芯体外侧。芯体外侧。芯体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线圈绕线
,具体为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感器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电感器的结构类似于变压器,但只有一个绕组,电感器具有一定的电感,它只阻碍电流的变化,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流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器,其中电感器是由导线一圈靠一圈的绕在绝缘管上,导线彼此互相绝缘,通常采用绕线机进线绕制,因此,绕线机是电感器生产的常用设备之一,绕线机的一侧设置的上料机构配合线体上料,并进入绕线工位实现绕线,但是绕线机在使用过程中,线体在绕线过程中会出现线体两端张力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在线体绕制过程中与绝缘管之间的绕制配合不紧密,导致产品不合格。
[0003]参考公告号为CN202021589209.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自动上料的电感器绕线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安装基板,在所述安装基板上开设有一直通槽,两个安装轴穿过所述直通槽,每个所述安装轴上并位于所述安装基板的上方设置有一张紧轮,在所述直通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导向轮;在所述安装基板的下端面固定有一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沿着与所述直通槽平行的方向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连通于所述直通槽从而使每个所述安装轴分别固定于一个位于所述空腔内的移动块;所述安装座包括下端板,所述移动块的下端设置有辊轮能够在所述下端板上滚动;在两个所述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始终给两个所述移动块相反的弹力从而使两个所述移动块始终具有相互远离的趋势。该申请通过调整两个张紧轮的位置调整电感器绕线装置中线体绕线张紧度,本申请提出另一种线体张紧调整结构,控制线体张紧度,解决导线在绕线过程中张力不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解决了现有的电感器绕线机存在不设置张紧结构,导致绕线过程中线体出现张力不足,进而导致线体绕制过程中与绝缘管不贴合,产品不合格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包括壳体和线体,所述壳体上方设有回型框架,所述回型框架上设有对线体起到张紧作用的第一张紧件,所述壳体内部一侧开设有第一方形槽,所述壳体内部另一侧开设有与第一方形槽贯通的第二方形槽,所述第一方形槽内滑移连接有方形滑移块,所述方形滑移块与第二方形槽侧壁通过第一弹簧固定连接,所述方形滑移块上设有对线体起到张紧作用的第二张紧件,所述第一方形槽远离第二方形槽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丙滑轮,所述线体绕包在丙滑轮上。
[000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线体依次经过第一张紧件和第二张紧件,再绕包在丙滑轮上,线体从丙滑轮上拉出,通过第一张紧件、第二张紧件和丙滑轮的配合,对线体起到张紧作用,减少线体在绕线过程中出现张力不足的可能性。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张紧件包括位于回型框架和壳体之间的甲滑轮和乙滑轮,所述甲滑轮和乙滑轮的中心线方向平行,所述甲滑轮和乙滑轮中心线方向不重合,所述甲滑轮、乙滑轮和丙滑轮的尺寸相同,所述甲滑轮、乙滑轮和丙滑轮的中件位置均开设有容纳线体的环形槽,所述甲滑轮和乙滑轮与回型框架分别通过甲安装件和乙安装件连接。
[00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线体依次绕过甲滑轮、乙滑轮和丙滑轮,通过甲滑轮、乙滑轮和丙滑轮的配合,使得线体保持张紧状态,通过甲安装件和乙安装件的配合,便于调整甲滑轮和乙滑轮的位置。
[0011]优选的,所述甲安装件包括轴向设置在甲滑轮中心线位置的第二螺纹杆,所述甲滑轮和第二螺纹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两端均贯穿甲滑轮,所述第二螺纹杆贯穿出甲滑轮的底端部分与壳体上端面抵触,所述回型框架上端面开设有位于甲滑轮上方的甲腰型槽,所述第二螺纹杆贯穿出甲滑轮的顶端部分通过甲腰型槽贯穿回型框架,所述第二螺纹杆与回型框架通过甲腰型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外侧通过螺纹套设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的底端与回型框架上端面抵触。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调整甲滑轮的位置,甲滑轮的移动会带动与甲滑轮活动连接的第二螺纹杆移动,第二螺纹杆在甲腰型槽内部滑移,当第二螺纹杆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工作人员将第二螺母套设在第二螺纹杆外侧,并且手动转动第二螺母,使得第二螺母的底端与回型框架上端面抵触,第二螺母的尺寸大于甲腰型槽的尺寸。
[0013]优选的,所述乙安装件包括轴向设置在乙滑轮中心线位置的第三螺纹杆,所述乙滑轮和第三螺纹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螺纹杆的两端均贯穿乙滑轮,所述第三螺纹杆贯穿出乙滑轮的底端与壳体上端面抵触,所述回型框架上端面开设有位于乙滑轮上方的乙腰型槽,所述第三螺纹杆贯穿出乙滑轮的顶端部分通过乙腰型槽贯穿回型框架,所述第三螺纹杆与回型框架通过乙腰型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螺纹杆的外侧通过螺纹套设有第三螺母,所述第三螺母的底端与回型框架上端面抵触。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根据需要调整乙滑轮的位置,乙滑轮的移动会带动与乙滑轮活动连接的第三螺纹杆移动,第三螺纹杆在乙腰型槽内部滑移,当第三螺纹杆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工作人员将第三螺母套设在第三螺纹杆外侧,并且手动转动第三螺母,使得第三螺母的底端与回型框架上端面抵触,第三螺母的尺寸大于乙腰型槽的尺寸。
[0015]优选的,所述回型框架与壳体之间通过定位件固定连接。
[00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件的作用便于控制回型框架的高度,进而便于调整甲滑轮和乙滑轮的位置,从而便于调整线体张紧程度。
[0017]优选的,所述定位件包括轴向设置在回型框架内部四个端角处的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两端均贯穿回型框架且与回型框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底端与壳体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圆周外壁通过螺纹套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的下端面与回型框架的上端面抵触。
[00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抓住第一螺母,且手动转动第一螺母,通过螺纹的作用,第一螺母在转动过程中下移,第一螺母的下移会带动与第一螺母抵触的回型框架下移,
使得回型框架压紧甲滑轮,便于操作人员调整线体的张紧度。
[0019]优选的,所述第二张紧件包括横向设置在方形滑移块上的方形板,所述方形板的长边方向与方形滑移块的长边方向平行,所述方形板的下端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弹性压板,所述方形滑移块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位于第一弹性压板正下方的第二弹性压板,所述第一弹性压板与第二弹性压板相互抵触,所述方形板下端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乙耳座,所述方形滑移块上端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甲耳座,所述乙耳座与甲耳座活动连接,所述方形板的另一侧贯穿连接有第四螺纹杆,所述第四螺纹杆与方形板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螺纹杆的上下两端均贯穿方形板,所述方形滑移块的上端面开设有螺纹槽,所述第四螺纹杆的底端与方形滑移块通过螺纹槽连接,所述方形板与方形滑移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包括壳体(1)和线体(2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方设有回型框架(7),所述回型框架(7)上设有对线体(28)起到张紧作用的第一张紧件,所述壳体(1)内部一侧开设有第一方形槽(2),所述壳体(1)内部另一侧开设有与第一方形槽(2)贯通的第二方形槽(3),所述第一方形槽(2)内滑移连接有方形滑移块(4),所述方形滑移块(4)与第二方形槽(3)侧壁通过第一弹簧(5)固定连接,所述方形滑移块(4)上设有对线体(28)起到张紧作用的第二张紧件,所述第一方形槽(2)远离第二方形槽(3)的一侧活动连接有丙滑轮(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张紧件包括位于回型框架(7)和壳体(1)之间的甲滑轮(11)和乙滑轮(15),所述甲滑轮(11)和乙滑轮(15)的中心线方向平行,所述甲滑轮(11)和乙滑轮(15)中心线方向不重合,所述甲滑轮(11)、乙滑轮(15)和丙滑轮(18)的尺寸相同,所述甲滑轮(11)、乙滑轮(15)和丙滑轮(18)的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容纳线体(28)的环形槽,所述甲滑轮(11)和乙滑轮(15)与回型框架(7)分别通过甲安装件和乙安装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安装件包括轴向设置在甲滑轮(11)中心线位置的第二螺纹杆(12),所述甲滑轮(11)和第二螺纹杆(1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12)的两端均贯穿甲滑轮(11),所述第二螺纹杆(12)贯穿出甲滑轮(11)的底端部分与壳体(1)上端面抵触,所述回型框架(7)上端面开设有位于甲滑轮(11)上方的甲腰型槽(10),所述第二螺纹杆(12)贯穿出甲滑轮(11)的顶端部分通过甲腰型槽(10)贯穿回型框架(7),所述第二螺纹杆(12)与回型框架(7)通过甲腰型槽(10)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12)的外侧通过螺纹套设有第二螺母(13),所述第二螺母(13)的底端与回型框架(7)上端面抵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张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乙安装件包括轴向设置在乙滑轮(15)中心线位置的第三螺纹杆(16),所述乙滑轮(15)和第三螺纹杆(16)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螺纹杆(16)的两端均贯穿乙滑轮(15),所述第三螺纹杆(16)贯穿出乙滑轮(15)的底端与壳体(1)上端面抵触,所述回型框架(7)上端面开设有位于乙滑轮(15)上方的乙腰型槽(14),所述第三螺纹杆(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家涛,刘生宏,骆静,秦锧明,唐显甫,程启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弛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