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机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183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7
本申请提供一种前机舱结构。前机舱结构用于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前围板、前减震器座和加强梁组件。两个前减震器座相对并且间隔设置。加强梁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和转接件。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减震器座连接。转接件与第一加强杆间隔设置。转接件与前围板连接。第二加强杆连接第一加强杆和转接件。本申请的前机舱结构能够解决流水槽结构复杂导致影响车辆的轻量化程度的问题。复杂导致影响车辆的轻量化程度的问题。复杂导致影响车辆的轻量化程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机舱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前机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电动车辆的兴起,用户对车辆轻量化的要求愈加严苛。车辆的轻量化成为汽车行业研究的重点和追求的目标。
[0003]前机舱结构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机舱结构的内部设置有具备各种功能的多种零部件。前机舱结构在承载多种零部件的同时,在受到碰撞时可以吸收能量、传递能量,为整车提供刚度支持。现有技术中,前机舱结构包括流水槽。通过焊接流水槽可以对前机舱的结构进行加强,同时为其他零件提供安装点。
[0004]然而,由于流水槽的结构复杂、外形尺寸较大,在满足整车强度的同时,容易导致整车重量过重,严重影响车辆的轻量化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前机舱结构,可以解决流水槽结构复杂导致影响车辆的轻量化程度的问题。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前机舱结构,用于车辆。其包括:
[0007]前围板;
[0008]前减震器座,两个前减震器座相对并且间隔设置;
[0009]加强梁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和转接件,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减震器座连接,转接件与第一加强杆间隔设置,转接件与前围板连接,第二加强杆连接第一加强杆和转接件。
[0010]本申请提供的前机舱结构,前围板和两个前减震器座之间可以通过转接件、第二加强杆和第一加强杆的依次连接形成相对稳固的连接关系,从而可以在满足前机舱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具有零件数量较少且具有结构更加简单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车辆轻量化的程度。
[0011]结构简单的前机舱结构可以提供充足的内部空间,可以降低复杂结构或者外形尺寸较大的前机舱结构导致内部空间不足、维修不方便等问题的可能性。
[0012]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转接件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转接段和第二转接段,第一转接段与前围板连接,第二转接段与第二加强杆连接。
[0013]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加强梁组件包括塞块,塞块位于转接件的内部,转接件包括第一安装孔,塞块与第一安装孔对应设置。
[0014]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塞块包括定位凹部,转接件的内壁形成定位凸部,定位凸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定位凹部内。
[0015]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加强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加强杆与第一加强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0016]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两个第二加强杆与转接件为一体结构。
[0017]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加强梁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连接第一加强杆和前减震器座,连接件与第一加强杆可拆卸连接,连接件与前减震器座可拆卸连接。
[0018]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连接件包括第二安装孔,前机舱结构还包括安装支座和锁固件,安装支座包括第三安装孔,锁固件贯穿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以连接连接件和前减震器座。
[0019]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二安装孔具有开口,开口面向安装支座。
[0020]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前机舱结构包括前围连接支架,前围连接支架连接加强梁组件和前围板,前围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于加强梁组件,和/或,前围连接支架可拆卸连接于前围板。
附图说明
[00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22]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前机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种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3为图2中沿B

B方向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前机舱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7]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前机舱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00、前机舱结构;
[0030]110、前围板;
[0031]120、前减震器座;
[0032]130、加强梁组件;
[0033]131、第一加强杆;
[0034]132、第二加强杆;
[0035]133、转接件;1331、第一转接段;1332、第二转接段;133a、第一安装孔;1333、定位凸部;
[0036]134、塞块;134a、避让孔;134b、定位凹部;
[0037]135、连接件;135a、第二安装孔;135aa、开口;135ab、滑槽;
[0038]140、安装支座;140a、第三安装孔;
[0039]150、前围连接支架;
[0040]200、容纳区。
[0041]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42]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0043]车辆的前机舱结构100可以承载或者容纳发动机、电瓶、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排气系统等零部件。前机舱结构100需要具有足够的刚度。车辆发生碰撞时,前机舱结构100可以吸收、传递部分能量,以保护其内部零部件可以正常工作。
[0044]前机舱结构100包括前围板110和流水槽。前围板110和流水槽可以将前机舱结构100的容纳空间与车厢的内部空间隔开。流水槽可以承载前风挡、雨刮器和通风盖板等功能零件。遇到雨水天气时,排水槽可以将沿前风挡流下的水导出至车外,从而可以降低前机舱结构100的容纳空间和车厢的内部空间进水,导致内部零部件无法正常运行的可能性。
[0045]车辆包括减震器。减震器的一端与车轮连接。减震器对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车辆行驶在路面上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路况。减震器可以衰减不同路况下路面引起的车身的振动,提高乘车舒适性。
[0046]车辆还包括减震器座。减震器座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减震器座可以用于安装及支撑减震器。每个减震器对应设置一个减震器座。
[0047]减震器与车辆的四个车轮对应设置。根据车轮的位置,减震器区分为前减震器和后减震器。车辆包括两个前减震器和两个后减震器。两个前减震器分别对应两个前侧车轮。两个后减震器分别对应两个后侧车轮。相对应地,两个前减震器座120分别支撑两个前减震器。两个后减震器座分别支撑两个后减震器。
[0048]为了提高前机舱结构100的整体强度,流水槽和前围板110可以连接为一个整体。并且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流水槽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减震器座120连接,以使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机舱结构,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前围板;前减震器座,两个所述前减震器座相对并且间隔设置;加强梁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杆、第二加强杆和转接件,所述第一加强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前减震器座连接,所述转接件与所述第一加强杆间隔设置,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杆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杆和所述转接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包括相交设置的第一转接段和第二转接段,所述第一转接段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第二转接段与所述第二加强杆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组件包括塞块,所述塞块位于所述转接件的内部,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安装孔,所述塞块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塞块包括定位凹部,所述转接件的内壁形成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定位凹部内。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伟杰王世春冉廷廖文坚崔炳成梁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