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1656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5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用于优化主动笔在显示装置上进行触控时的触控效果。其中,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子区、第二子区、第三子区和第四子区。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触控通道、多个第二触控通道、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多条第二触控走线、第一触控芯片和第二触控芯片。每个子区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触控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二触控通道。前述显示装置通过分区设置,减少了触控电极的自容值,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主动笔在触控过程中的信噪比,优化了主动笔在显示装置上进行触控时的触控效果。时的触控效果。时的触控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0001]本公开涉及显示
,尤其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具有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可以实现简易灵活的人机交互,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0003]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可以实现全面屏、窄边框、高分辨率、卷曲穿戴、折叠等,成为显示
的重要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旨在提高主动笔在显示装置上进行触控时的各项性能,例如,提高主动笔在触控过程中的信噪比、优化主动笔的线性度、使主动笔在显示装置不同位置处进行触控时的悬浮高度大致均一、提升主动笔的触控精确度和触控灵敏度,从而提高主动笔与显示装置的适配度,优化主动笔的触控效果和使用体验。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触控区,及围绕所述触控区的扇出区、第一周边区、第二周边区和第三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和所述第二周边区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触控区的两侧,所述扇出区和所述第三周边区沿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触控区的两侧。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叉。所述触控区包括第一子区、第二子区、第三子区和第四子区,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三子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
[0007]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设于所述触控区的多个第一触控通道和多个第二触控通道、多条第一触控走线、多条第二触控走线、第一触控芯片和第二触控芯片。其中,每个第一触控通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串接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每个第二触控通道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串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每个子区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触控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二触控通道,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通道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通道交叉设置且相互绝缘。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相互绝缘,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相互绝缘。
[0008]多条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通道电连接。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三子区内的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一触控走线,由所述第一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二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的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一触控走线,由所述第二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多条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通道电连接。所述第一子区内的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二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三周边区引出,并经所述第一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二子区内的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二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三周边区引出,并经所述第二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的第二触控通道电
连接的第二触控走线,直接延伸至所述扇出区。
[0009]第一触控芯片和第二触控芯片,任意两个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电连接。除所述任意两个子区外的其余两个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芯片电连接。
[0010]通过将显示装置进行分区设置,减小了单个触控通道的面积,从而减小了单个触控电极所在位置处的噪声信号的强度(即自容值的大小),从而提高了主动笔在触控电极所在位置进行触控时的信噪比,优化了主动笔的触控效果,加强主动笔与显示装置,尤其与大尺寸显示装置的配适性,拓宽了主动笔的应用市场。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包括的第一触控电极的数量相等;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二触控通道包括的第二触控电极的数量相等。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三子区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分属于不同子区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触控通道之间,以及分属于不同子区内,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二触控通道之间均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呈折线状延伸。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芯片电连接。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芯片和所述第二触控芯片均设于所述扇出区远离所述第三周边区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所述第二触控芯片更靠近所述扇出区。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对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的部分,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的部分更靠近所述触控区设置。相对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二周边区的部分,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二周边区的部分更靠近所述触控区设置。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虚拟电极。所述第一虚拟电极设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相互绝缘。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的靠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边界和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边界为折线状,且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相互靠近的边界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相互靠近的边界形状相适配。
[0019]通过设置第一虚拟电极,并设置第一虚拟电极的边界与靠近该第一虚拟电极的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边界相适配,使得第一虚拟电极大致填充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隙内,从而在显示装置整屏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减小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从而可以减小显示装置整体的初始互容值,提高显示装置的触控灵敏度,优化触控效果。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虚拟电极为中心对称图形。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的中心,和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的中心重合。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区,及围绕所述触控区的扇出区、第一周边区、第二周边区和第三周边区,所述第一周边区和所述第二周边区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触控区的两侧,所述扇出区和所述第三周边区沿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触控区的两侧;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叉;所述触控区包括第一子区、第二子区、第三子区和第四子区,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三子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设于所述触控区的多个第一触控通道和多个第二触控通道,每个第一触控通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且串接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每个第二触控通道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且串接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每个子区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触控通道和至少一个第二触控通道,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通道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通道交叉设置且相互绝缘;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相互绝缘,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相互绝缘;多条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通道电连接;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三子区内的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一触控走线,由所述第一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二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的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一触控走线,由所述第二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多条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通道电连接;所述第一子区内的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二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三周边区引出,并经所述第一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二子区内的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第二触控走线,从所述第三周边区引出,并经所述第二周边区延伸至所述扇出区;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的第二触控通道电连接的第二触控走线,直接延伸至所述扇出区;第一触控芯片和第二触控芯片,任意两个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电连接;除所述任意两个子区外的其余两个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芯片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包括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数量相等;位于不同子区内的所述第二触控通道包括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数量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三子区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
内,且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通道的中心,大致处于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属于不同子区内,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触控通道之间,以及分属于不同子区内,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二触控通道之间均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呈折线状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二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内的所述第一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及所述第二触控通道连接的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芯片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和所述第二触控芯片均设于所述扇出区远离所述第三周边区的一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所述第二触控芯片更靠近所述扇出区。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的部分,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一周边区的部分更靠近所述触控区设置;相对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二周边区的部分,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位于所述第二周边区的部分更靠近所述触控区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虚拟电极,设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相互绝缘;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的靠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边界和靠近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边界为折线状,且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相互靠近的边界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相互靠近的边界形状相适配。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为中心对称图形。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的中心,和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的中心的连线的中点,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的中心重合。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延伸部,每个延伸部呈条形;任意相邻两个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交叉。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包括第一延伸部,及分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两端且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连的两个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大致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大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延伸部的长度大致相等。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呈条形,沿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的长度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在不同位置处的宽度大致相等。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周围设有四个所述第一虚拟电极,四个所述第一虚拟电极相对于所述第一触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俊董向丹金贤善邱海军胡明何帆仝可蒙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