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141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包括吸氧面罩,吸氧面罩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外部输氧装置连接,吸氧面罩内设置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旋转轴、第一扇叶、驱动组件、摆动杆、摆动轴和挡板,本申请通过外部的输氧装置带动第一扇叶,第一扇叶带动第一旋转轴,从而带动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摆动杆以摆动轴为圆心进行往复的转动,使得挡板随摆动杆的进行往复的移动,从而通过挡板交替的遮挡进气口和出气口,使得外部输氧装置可间歇的向吸氧面罩内输送氧气,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部分的氧气会随着患者的吐气排出吸氧面罩,造成氧气的浪费,患者吸入氧气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术问题。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涉及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吸氧用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呼吸衰竭,慢性气管炎,脑血管病,冠心病;临床缺氧症状不明显者,也可能存在着氧债,也可能微循环代谢异常,因而可能需要吸氧;如某些外科手术前后病人、大出血休克病人、胎心音不良或分娩时产程过长等病人等;吸氧装置是一种辅助患者吸入氧气的医疗器械,主要作用是以合适的流速为急救病人给氧和供缺氧病人吸氧,在急诊内科中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一般在急诊内科的病房中都会设置供氧管路,大多是固定在墙体上,使用时直接将吸氧装置与供氧管路连通即可使用,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心,患者在吸氧时,由于供氧管路时持续的向吸氧面罩内提供氧气的,但是患者在呼吸的过程中会向氧气面罩内吐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通过氧气面罩上的气孔排出,且患者在吐气时是无法将氧气吸入身体的,由此造成了吐气时冲入氧气面罩内的氧气被浪费,部分的氧气会随着患者的吐气排出吸氧面罩的外部,由此降低了患者吸入氧气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摆动杆以摆动轴为圆心进行往复的转动,使得挡板随摆动杆的进行往复的移动,从而通过挡板交替的遮挡进气口和出气口,使得外部输氧装置可间歇的向吸氧面罩内输送氧气,由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部分的氧气会随着患者的吐气排出吸氧面罩,造成氧气的浪费,患者吸入氧气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包括吸氧面罩,吸氧面罩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外部输氧装置连接,吸氧面罩内设置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旋转轴、第一扇叶、驱动组件、摆动杆、摆动轴和挡板;
[0006]第一安装架位于进气口上;
[0007]第一旋转轴套设于第一安装架上;
[0008]第一扇叶套设于第一旋转轴上且位于进气口内;
[0009]驱动组件套设于第一旋转轴上;
[0010]摆动轴呈水平状态固定连接于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
[0011]摆动杆的中部套设于摆动轴上,且摆动杆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摆动杆绕摆动轴进行往复的转动;
[0012]挡板固定连接于摆动杆的其中一侧的侧壁上,挡板用于随摆动杆的往复摆动从而交替的遮挡进气口和出气口。
[0013]优选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圈和驱动轴,第一齿圈套设于第一旋转轴上,驱动轴固定连接于第一齿圈上且靠近第一齿圈的边缘上,摆动杆上的其中一端设置有与驱动轴相互匹配的滑槽,驱动轴与滑槽滑动配合。
[0014]优选的,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扇叶和传动组件,第二扇叶可转动的位于出气口内,传动组件位于第二扇叶的旁侧,传动组件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第二扇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
[0015]优选的,出气口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上套设有第二旋转轴,第二扇叶套设于第二旋转轴上,传动组件包括第二齿圈、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二齿圈套设于第二旋转轴上,第一齿轮可转动的位于第二齿圈的旁侧,且第一齿轮与第二齿圈啮合连接,第二齿轮可转动的位于第一齿轮和第一齿圈之间,第一齿轮和第一齿圈均与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0016]优选的,驱动组件的驱动轴上还套设有滑轮,滑轮与滑槽滑动配合。
[0017]优选的,摆动杆的其中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插槽,挡板卡接于插槽内。
[0018]优选的,挡板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中挡板远离插槽的一侧的两个端角上均为圆弧角设置。
[0019]优选的,出气口的外侧还设置有多个滤孔。
[0020]优选的,吸氧面罩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环。
[0021]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应用于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包括有以下步骤:
[0022]S1,外部输氧装置将氧气通入进气口上,从而带动第一扇叶的转动,通过第一扇叶带动了第一旋转轴的转动,第一旋转轴的转动带动了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带动了摆动杆的移动,使得摆动杆环绕于摆动轴进行往复的摆动,从而带动摆动杆上的挡板的往复摆动;
[0023]S2a,挡板随摆动杆摆动至出气口,使得出气口被封闭,氧气从进气口排入吸氧面罩内;
[0024]S2b,挡板随摆动杆摆动至进气口,使得进气口被封闭,氧气从阻隔在进气口内,此时患者的吐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从出气口被排出吸氧面罩。
[0025]本申请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1.本申请通过外部的输氧装置带动第一扇叶,第一扇叶带动第一旋转轴,从而带动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带动摆动杆以摆动轴为圆心进行往复的转动,使得挡板随摆动杆的进行往复的移动,从而通过挡板交替的遮挡进气口和出气口,使得外部输氧装置可间歇的向吸氧面罩内输送氧气,由此可减少氧气的持续输送随患者的吐气而被排出从而造成的氧气浪费,通过重复上述的操作,使得患者可更好的吸入氧气,提高其吸氧的效率。
[0027]2.本申请通过第二扇叶的设置,且第二扇叶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扇叶的转动方向相反,使得通过出气口的二氧化碳气体可更快的从吸氧面罩的内部被排出,由此减少吸氧面罩的内部二氧化碳气体含量降低,提高了患者吸入氧气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29]图2是本申请的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30]图3是本申请的吸氧面罩和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申请的吸氧面罩的背视图;
[0032]图5是本申请的吸氧面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6是本申请的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的正视图;
[0034]图7是本申请的驱动组件和传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图8是本申请的第一齿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9是本申请的摆动杆和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是本申请的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38]图11是本申请的图5中B处的放大图;
[0039]图中标号为:
[0040]1‑
吸氧面罩;1a

进气口;1a1

流量计;1b

出气口;1b1

滤孔;1c

连接环;
[0041]2‑
调节机构;2a

第一扇叶;2a1

第一安装架;2a2

第一旋转轴;2b

驱动组件;2b1

第一齿圈;2b2

驱动轴;2b3

滑轮;2c

摆动杆;2c1

摆动轴;2c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包括吸氧面罩(1),吸氧面罩(1)上设置有进气口(1a)和出气口(1b),进气口(1a)与外部输氧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吸氧面罩(1)内设置有调节机构(2),调节机构(2)包括第一安装架(2a1)、第一旋转轴(2a2)、第一扇叶(2a)、驱动组件(2b)、摆动杆(2c)、摆动轴(2c1)和挡板(2c4);第一安装架(2a1)位于进气口(1a)上;第一旋转轴(2a2)套设于第一安装架(2a1)上;第一扇叶(2a)套设于第一旋转轴(2a2)上且位于进气口(1a)内;驱动组件(2b)套设于第一旋转轴(2a2)上;摆动轴(2c1)呈水平状态固定连接于进气口(1a)和出气口(1b)之间;摆动杆(2c)的中部套设于摆动轴(2c1)上,且摆动杆(2c)与驱动组件(2b)传动连接,驱动组件(2b)用于带动摆动杆(2c)绕摆动轴(2c1)进行往复的转动;挡板(2c4)固定连接于摆动杆(2c)的其中一侧的侧壁上,挡板(2c4)用于随摆动杆(2c)的往复摆动从而交替的遮挡进气口(1a)和出气口(1b)。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组件(2b)包括第一齿圈(2b1)和驱动轴(2b2),第一齿圈(2b1)套设于第一旋转轴(2a2)上,驱动轴(2b2)固定连接于第一齿圈(2b1)上且靠近第一齿圈(2b1)的边缘上,摆动杆(2c)上的其中一端设置有与驱动轴(2b2)相互匹配的滑槽(2c2),驱动轴(2b2)与滑槽(2c2)滑动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调节机构(2)还包括第二扇叶(2d)和传动组件(2e),第二扇叶(2d)可转动的位于出气口(1b)内,传动组件(2e)位于第二扇叶(2d)的旁侧,传动组件(2e)与驱动组件(2b)传动连接,第二扇叶(2d)的转动方向与第一扇叶(2a)的转动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急诊内科吸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气口(1b)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架(2d1),第二安装架(2d1)上套设有第二旋转轴(2d2),第二扇叶(2d)套设于第二旋转轴(2d2)上,传动组件(2e)包括第二齿圈(2e1)、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大木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