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0994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液压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其中液压动力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发动机、电机、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发动机和第一泵组连接,电机和第二泵组连接,第一泵组包括第一负载敏感泵,第二泵组包括第二负载敏感泵,第一负载敏感泵的出油管路和第二负载敏感泵的出油管路并联连接,第一负载敏感泵的反馈管路和第二负载敏感泵的反馈管路通过换向阀并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发动机和电机各接一套泵组,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并联的布置方式,可实现发动机和电机两种动力源的切换;且电机可以脱离变速箱取力器连接限制从而灵活布置,电机和第二泵组不局限于安装在底盘,从而提高安装通用性和便捷性。从而提高安装通用性和便捷性。从而提高安装通用性和便捷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压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液压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起重机大部分采用柴油机单驱动形式,柴油机驱动的起重机其运行成本相对比较大,对于一些老型号的柴油机排放不满足新环保法的要求,另外柴油机运行维护成本高,而且故障率高。随着机电液技术发展,工程机械电动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满足起重机各种环境作业需求和环保排放要求,同样需要开发相应的机电液技术。起重机等工程机械双动力技术现状大多是电机与柴油机连接的变速箱的取力器(PTO)串联,共用泵组为整机液压系统提供油源。
[0003]现有双重动力源的工程机械,电机与变速箱PTO连接的取力轴串联,占用空间大,而底盘空间有限,部分车型尤其是通用底盘汽车起重机难以满足布置的空间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重动力源的工程机械,动力源安装占用空间大,底盘空间有限,部分车型难以满足布置空间需求的缺陷,以提高动力系统安装通用性和便捷性。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液压动力系统,包括:液压油箱、发动机、电机、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泵组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泵组连接,所述第一泵组和所述第二泵组分别与所述液压油箱连接,所述第一泵组包括第一负载敏感泵,所述第二泵组包括第二负载敏感泵,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出油管路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反馈管路通过换向阀并联连接。
[000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均为双联负载敏感泵,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通过第一换向阀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通过第二换向阀并联连接。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与所述第一换向阀一端的两个油口一一对应相连,所述第一换向阀另一端的两个油口中其中一个油口与第一反馈口相连,另一个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与所述第二换向阀一端的两个油口一一对应相连,所述第二换向阀另一端的两个油口中其中一个油口与第二反馈口相连,另一个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
[000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和所
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并联连接于主阀的第一进口,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并联连接于主阀的第二进口,所述主阀用于连接执行机构。
[000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第一泵组还包括第一齿轮泵,所述第二泵组还包括第二齿轮泵,所述第一齿轮泵的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齿轮泵的出油管路并联连接。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第一齿轮泵和所述第二齿轮泵均为双联齿轮泵,所述第一齿轮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齿轮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并联连接于下车多路阀进口;所述第一齿轮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齿轮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并联连接于空调散热马达。
[0011]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第一泵组的各个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泵组的各个出油管路上分别设有单向阀。
[00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液压油箱连接有进油管路,所述第一泵组的进油口和所述第二泵组的进油口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油管路;所述进油管路上设有截止阀。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液压油箱还连接有泄油管路,所述泄油管路用于连接泄油口;和/或,所述液压油箱还连接有回油管路,所述回油管路用于连接回油口,所述回油管路上设有回油过滤器。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上述液压动力系统。
[0015]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设置发动机和电机各接一套泵组,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并联的布置方式,可实现发动机和电机两种动力源的切换,有利于降低发动机油耗,降低运行维护成本以及满足环保要求;且电机无需与发动机共用泵组,电机可以脱离变速箱取力器连接限制从而灵活布置,电机和第二泵组不局限于安装在底盘,从而提高安装通用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液压动力系统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发动机;2:电机;3:液压油箱;4:第一换向阀;5:第二换向阀;6:单向阀;7:进油管路;8:截止阀;9:泄油管路;10:回油管路;11:回油过滤器;101:第一负载敏感泵;102:第一齿轮泵;201:第二负载敏感泵;202:第二齿轮泵;A1:主阀的第一进口;A2:主阀的第二进口;B1:第一反馈口;B2:第二反馈口;C:空调散热马达;D:上装泄油口;E:上装回油口;F:下车多路阀进口;G:下车多路阀回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下面结合图1描述本技术的液压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
[0022]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压动力系统,该液压动力系统包括:液压油箱3、发动机1、电机2、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所述发动机1和所述第一泵组连接,所述电机2和所述第二泵组连接。所述第一泵组和所述第二泵组分别与所述液压油箱3连接。液压油箱3为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供油。所述第一泵组包括第一负载敏感泵101,所述第二泵组包括第二负载敏感泵201,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101的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201的出油管路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101的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201的反馈管路通过换向阀并联连接。
[0023]本实施例设置发动机1和电机2两种动力源各连接一套泵组,两套泵组是并联连接结构,可灵活切换动力源模式,即能够实现发动机1驱动,也能够实现电机2驱动。具体的,发动机1可驱动第一负载敏感泵101通过第一负载敏感泵101的出油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油箱、发动机、电机、第一泵组和第二泵组,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泵组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二泵组连接,所述第一泵组和所述第二泵组分别与所述液压油箱连接,所述第一泵组包括第一负载敏感泵,所述第二泵组包括第二负载敏感泵,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出油管路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反馈管路通过换向阀并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均为双联负载敏感泵,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出油管路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出油管路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通过第一换向阀并联连接,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通过第二换向阀并联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一反馈管路与所述第一换向阀一端的两个油口一一对应相连,所述第一换向阀另一端的两个油口中其中一个油口与第一反馈口相连,另一个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所述第一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和所述第二负载敏感泵的第二反馈管路与所述第二换向阀一端的两个油口一一对应相连,所述第二换向阀另一端的两个油口中其中一个油口与第二反馈口相连,另一个油口与所述液压油箱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王宇肖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