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77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塑身衣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包括背心上部塑身衣和腹部塑身衣;腹部塑身衣包括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弧形提拉部和V型提拉部;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内侧面上设置有硬质低弹部;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的两侧设置有腰部加力弹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背心上部塑身衣和腹部塑身衣通过魔术贴粘连,硬质低弹部能达到平坦腹部塑形效果;通过腹部塑身衣和背部弹性塑形包围能通过弹力压紧塑身,背部弹性塑形包围上交叉状与弧形提拉部和V型提拉部两端相连接塑形提拉带,实现提胸、提腹和紧背的塑身效果。提腹和紧背的塑身效果。提腹和紧背的塑身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


[0001]本技术属于塑身衣
,具体涉及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女性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的提升,拥有玲珑有致的身材曲线是女性追求的目标,因此减肥吸脂手术应运而生。
[0003]吸脂术后两周,前期的创面愈合后,较薄而均匀得肉芽组织极易吸收软化,通过外界的热敷,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缩短整个吸脂手术的恢复时间和加强术后组织恢复的效果,加压包扎有助于形体塑造。神经末稍、毛细血管等组微功能方面,得完全靠组织自身恢复。一是恢复时间很长,到6个月甚至更长,二是自身恢复不够好。根据专家研究发现,只有10%不到的个体能达到组织功能完全恢复,大部份个体术区都会或多或少的后遗症,以及表皮松弛,所以二期修复尤为重要,二期产品使用可预防以下后遗症:1.术区皮肤松垂:后期术区压力过小,减少皮肤中的胶原纤维增生,从而延缓皮肤的弹性加缩,导至术后皮肤松垂。
[0004]2.术区表皮感觉麻木:后期术区压力过小,会延缓因手术坏死的神精末稍的生长,导致表皮感觉麻木。
[0005]3.术区表皮感觉僵硬、凹凸不平:后期术区压力过小,不能有效抑制创面的疤痕增生,疤痕层会变厚、变硬和增生明显,导致表皮感觉僵硬,触之连成块及表皮凹凸不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将背心上部塑身衣和腹部塑身衣通过魔术贴粘连,硬质低弹部能达到平坦腹部塑形效果;通过腹部塑身衣和背部弹性塑形包围能通过弹力压紧塑身,背部弹性塑形包围上交叉状与弧形提拉部和V型提拉部两端相连接塑形提拉带,实现提胸、提腹和紧背的塑身效果。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包括背心上部塑身衣和腹部塑身衣;背心上部塑身衣底端和腹部塑身衣顶端一体成型;背心上部塑身衣顶部中心开设有领口,背心上部塑身衣上设有胸部开口;腹部塑身衣包括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弧形提拉部和V型提拉部;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内侧面上设置有硬质低弹部;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的两侧设置有腰部加力弹网;背心上部塑身衣和腹部塑身衣的背面上设置有背部弹性塑形包围;背部弹性塑形包围内侧面上交叉设置有与弧形提拉部和V型提拉部两端相连接的塑形提拉带。
[0008]作为优选,所述背心上部塑身衣和腹部塑身衣的左右两侧通过魔术贴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背部弹性塑形包围外侧面上还设置有长胶骨条。
[0010]作为优选,所述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背部弹性塑形包围上设置有若干排透气孔。
[0011]作为优选,所述硬质低弹部上设置有可放置加热贴的口袋。
[0012]作为优选,所述硬质低弹部呈阵列式分布设置在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内侧面上。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将背心上部塑身衣和腹部塑身衣的左右两侧披上身体,然后通过魔术贴将两侧塑身衣进行粘连,通过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上的弧形提拉部和V型提拉部分别能将使用者的胸部下方和下腹托起,改善胸部和下腹部的塑形效果;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阵列式分布设置硬质低弹部使用者腹部的赘肉能将硬质低弹部整体推出,从而达到平坦腹部的塑形效果;通过腹部塑身衣和背部弹性塑形包围能通过弹力对使用者进行压紧塑身,背部弹性塑形包围上交叉状设置与弧形提拉部和V型提拉部两端相连接的塑形提拉带,将胸部和下腹托起的同时将背部拉紧,实现提胸、提腹和紧背的塑身效果;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和背部弹性塑形包围上设置有若干排透气孔,改善了使用者塑形部位的透气性;腰部加力弹网采用热灸纤维制作的有弹网状布料,增加了热敷功能。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中腹部束身衣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中背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号说明:
[0021]1、背心上部塑身衣;2、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3、腹部弹性塑形包围;4、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5、魔术贴;6、背部弹性塑形包围;7、长胶骨条;11、领口;12、胸部开口;21、弧形提拉部;22、透气孔;31、硬质低弹部;32、腰部加力弹网;41、V型提拉部。
[0022]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5]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
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6]实施例1
[0027]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包括背心上部塑身衣1和腹部塑身衣;背心上部塑身衣1底端和腹部塑身衣顶端一体成型;背心上部塑身衣1顶部中心开设有领口11,背心上部塑身衣1上设有胸部开口12;腹部塑身衣包括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2、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3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4;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2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4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弧形提拉部21和V型提拉部41;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3内侧面上设置有硬质低弹部31;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3的两侧设置有腰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后恢复塑身背心,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心上部塑身衣(1)和腹部塑身衣;背心上部塑身衣(1)底端和腹部塑身衣顶端一体成型;背心上部塑身衣(1)顶部中心开设有领口(11),背心上部塑身衣(1)上设有胸部开口(12);腹部塑身衣包括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2)、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3)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4);上腹部弹性塑形包围(2)和下腹部弹性塑形包围(4)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弧形提拉部(21)和V型提拉部(41);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3)内侧面上设置有硬质低弹部(31);中腹部弹性塑形包围(3)的两侧设置有腰部加力弹网(32);背心上部塑身衣(1)和腹部塑身衣的背面上设置有背部弹性塑形包围(6);背部弹性塑形包围(6)内侧面上交叉设置有与弧形提拉部(21)和V型提拉部(41)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爱世奇服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