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024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电池内阻检测领域的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V1、三极管Q1、电阻R1、R2、R5及微处理器,电路还包括电容C2、C4、电阻R7、R12以及放大器N1,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7连接放大器N1的负输入端;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负极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12连接到放大器N1的正输入端;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两根检测线连接至蓄电池正、负接线端子,在进行蓄电池内阻检测时,增加的两根检测线不再流过放电电流,消除了连接线阻抗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使得内阻检测精度高。使得内阻检测精度高。使得内阻检测精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内阻检测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传统蓄电池充电机中,主要利用功率放电电阻产生较大的放电电流,在蓄电池内阻Rs上产生电压差,微处理器采样该电压差和放电电流,进行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如图1所示。
[0003]为方便电路原理阐述和理论计算,假设蓄电池内阻Rs为蓄电池正极内阻Rs1与蓄电池负极内阻Rs2之和,即Rs=Rs1+Rs2。
[0004]蓄电池正极接线端子通过连接线接至反接保护二极管V1正极,二极管V1负极接至电阻R1,蓄电池电压经电阻R1和电阻R5串联分压,再经过电阻R3和电容C1滤波后接入微处理器AD采样口,二极管V1负极同时经功率放电电阻R2接至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微处理器IO口经过电阻R4与电阻R6分压后接至三极管Q1的基极,蓄电池负极接线端子通过连接线接至三极管Q1的发射极。
[0005]当微处理器IO口输出低电平时,三极管Q1处于关断状态,假定此时蓄电池电压为U1,二极管V1正向导通电压为Ud,则微处理器AD采样口电压为(U1

Ud)
×
R5
÷
(R1+R5);当微处理器IO口输出高电平时,三极管Q1导通,功率放电电阻R2经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假定此时蓄电池电压为U2,三极管Q1的饱和导通压降为Uce,则微处理器AD采样口电压为(U2

Ud)
×
R5
÷
(R1+R5),放电电流I2=(U2

Ud

Uce)
÷
R2,三极管Q1导通时蓄电池内阻Rs上产生的电压差为U1

U2,蓄电池内阻Rs=(U1

U2)
÷
I2=(U1

U2)
×
R2
÷
(U2

Ud

Uce),根据上述公式微处理器即可计算出蓄电池内阻。
[0006]上述传统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在进行蓄电池内阻检测时,没有考虑到功率放电电阻R2导通时,放电电流经过蓄电池正、负接线端子的连接线到达检测电路,在连接线阻抗上产生的电压差,通过上述传统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检测出的蓄电池内阻包含了蓄电池正、负接线端子连接线的阻抗,大于实际蓄电池内阻,检测精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V1、三极管Q1、电阻R1、R2、R5及微处理器,二极管V1的正极连接电池芯正极,阴极连接电阻R1、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微处理器的IO口,发射极以及电池芯负极接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以及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一,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电路还包括电容C2、C4、电阻R7、R12以及放大器N1,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7连接放大器N1的负输入端;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负极
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12连接到放大器N1的正输入端;所述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二。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一还连接钳位二极管V2的正极,钳位二极管V2的负极连接外界辅助电源。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7、电阻R12的第二端之间并联有二极管V3、V4,二极管V4的负极以及二极管V3的正极均连接放大器N1的负输入端,二极管V4的正极与二极管V3的负极均连接放大器N1的正输入端。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大器的型号为AD620。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9连接第一电压基准。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通过电阻R10连接第一电压基准。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大器N1的参考端连接第二电压基准。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与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一之间连接有由电阻R3、电容C1构成的滤波电路。
[0017]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的智能充电机,增加两根检测线连接至蓄电池正、负接线端子,在进行蓄电池内阻检测时,增加的两根检测线不再流过放电电流,消除了连接线阻抗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使得内阻检测精度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技术的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原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原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原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1,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V1、三极管Q1、电阻R1、R2、R5及微处理器,电阻R2为功率放电电阻,二极管V1的正极连接电池芯正极,阴极连接电阻R1、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微处理器的IO口,并通过电阻R6接地,发射极以及电池芯负极接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以及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一,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1的第二端与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一之间连接有由电阻R3、电容C1构成的滤波电路。
[0024]电路还包括电容C2、C4、电阻R7、R12以及放大器N1,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7连接放大器N1的负输入端;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负极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12连接到放大器N1的正输入端;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二。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由电阻R11、电容C3构成的滤波电路。
[0025]在进行蓄电池内阻检测时,微处理器的IO口输出占空比为50%,频率为f的脉冲信
号,三极管Q1以频率f周期导通和关断,蓄电池经电阻R2形成频率为f的脉冲放电电流I2,该脉冲放电电流I2流过蓄电池内阻Rs,在蓄电池正极接线端子与负极接线端子之间形成幅值为ΔU=I2×
Rs、频率为f的脉冲信号电压,由于电容C2和C4具有隔直流通交流的功能,上述脉冲信号电压传递至放大器N1,经信号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V1、三极管Q1、电阻R1、R2、R5及微处理器,二极管V1的正极连接电池芯正极,阴极连接电阻R1、R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微处理器的IO口,发射极以及电池芯负极接地;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以及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一,电阻R5的第二端接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C2、C4、电阻R7、R12以及放大器N1,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正极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7连接放大器N1的负输入端;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蓄电池负极接线端子,第二端通过电阻R12连接到放大器N1的正输入端;所述放大器N1的输出端连接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蓄电池内阻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处理器的AD采样口一还连接钳位二极管V2的正极,钳位二极管V2的负极连接外界辅助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正张红胡俊李杨杨坤青海杨袁自彬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同智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