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斌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969 阅读:2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它包括一圆柱形管体,管体设有上下贯通的可作为椎间盘镜工作通道的管内腔,管体长度为8~16厘米,管腔直径为1.2~2.5厘米,管壁厚度为0.5~1.5毫米,管体上部外壁设有一用于与椎间盘镜固定器相连接的固定把手,管体下部设有斜坡,斜坡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斜坡与管体轴心夹角为10°~65°。通过将管体下部的斜面朝向颈1、颈2的方向,使上颈椎前方结构清晰,暴露范围大,明显扩大了椎间盘镜的使用范围,使椎间盘镜由通常仅能用于颈3以下的手术扩大至可以用于颈1、颈2的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减小创口面、手术时间短、减少手术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等优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椎间盘镜手术的辅助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技术背景上颈椎在医学上通常指颈1、颈2,上颈椎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骨折,特别是齿状突骨折和寰椎骨折,这些类型的骨折常出现明显的寰枢椎不稳,且愈合率不高,采用外固定方式常常没有多大效果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后路寰枢椎融合和颈前路的内固定治疗,但后路融合后颈椎的旋转活动度常减少40%~50%。开放手术有较大范围的组织剥离,创伤大,易拉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经颈椎前路齿状突骨折直接中空螺丝钉内固定及寰椎骨折经颈2的颈1侧块螺丝钉内固定术,不但骨折愈合率高,而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比较舒适,被认为是治疗较理想的术式。但这些手术均需要暴露颈2椎体前方,该部位解剖位置深,在前方有下颌骨阻挡,且拧螺钉时需要有15°的后倾角,一般的拉钩显露困难,须由两个助手分别向两侧持续牵拉达1~2小时之久,术中反复牵拉易造成喉上神经的损伤和食道损伤,术后病人易出现呛咳、食道瘘等并发症,反复牵拉气管亦可造成喉头水肿、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且术中透视时拉钩的助手需暴露在X线下,接受大量X线的照射,对病人和医师的健康都产生危害。随着脊柱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微创技术的提出,腰椎间盘镜系统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腰椎间盘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中。近期有些学者也把脊柱内窥镜应用在颈椎前路的手术中,由于腰椎间盘镜系统的工作通道呈直管圆管状,在颈部手术时只能应用于下颈椎,在上颈椎手术时有下颌骨的阻挡,术中暴露相当困难,加上颈椎前方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常规的切开复位和长时间的牵引易造成一些手术的并发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便,可作为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在与现有的MED II椎间盘镜系统相配套而用于上颈椎骨折脱位病人的手术治疗时,可明显扩大椎间盘镜的使用范围。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它包括一圆柱形管体,管体设有上下贯通的可作为椎间盘镜工作通道的管内腔,管体长度为8~16厘米,管腔直径为1.2~2.5厘米,管壁厚度为0.5~1.5毫米,管体上部外壁设有一用于与椎间盘镜固定器相连接的固定把手,管体下部设有斜坡,斜坡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斜坡与管体轴心夹角为10°~65°。所述的管体下部斜坡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底端呈一尖点。所述的管体下部斜坡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底端设有圆弧段,圆弧段长度小于管体横截面的半个圆周长。所述的管体下部斜坡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底端设有圆弧段,圆弧段长度大于管体横截面的半个圆周长。所述的斜坡为平面。所述的斜坡为内弧面。所述的斜坡为外弧面。所述的斜坡为曲面。所述的斜坡与管体轴心夹角为15°或20°或30°。所述的管体长度为10厘米、管腔直径为1.5厘米、管壁厚度为1毫米。使用时,将本技术作为MED II椎间盘镜系统的工作通道进行手术,手术时,经鼻腔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下颌抬高,口中塞入绷带卷保持张口,床边C形臂X光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开始手术,先于甲状软骨上缘右侧作一长约1.6厘米的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并止血后,示指从切口内钝性分离,将食管和气管推向对侧,采用MED II的扩张器逐步扩张置入椎间盘镜的工作通道,最后置入所设计的管体,管体的斜面朝向颈1、颈2的方向,由于斜面向上故很容易暴露颈2椎体。置入工作通道后固定,并安装光源和摄像系统,X线透视定位后,依照手术要求,用椎间盘镜器械及内固定器械进行各项操作,完成齿状突骨折中空螺钉内固定或经颈2的颈1侧块内固定术,放置内固定物后再次透视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撤除椎间盘镜工作通道,冲冼切口,逐层缝合,手术完毕。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一圆柱形管体,管体设有上下贯通的可作为椎间盘镜工作通道的管内腔,在管体下部设有斜坡,斜坡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斜坡与管体轴心夹角为10°~65°,通过将管体下部的斜面朝向颈1、颈2的方向,使上颈椎前方结构清晰,暴露范围大,明显扩大了椎间盘镜的使用范围,使椎间盘镜由通常仅能用于颈3以下的手术扩大至可以用于颈1、颈2的手术;由于作为椎间盘镜工作通道的管体结构小巧,便于制作和使用;由于工作通道外周为圆管状,采取钝性分离,并逐步扩张法,对切口周围的血管、食管、气管刺激小,避免食道、血管等重要结构的损伤;由于采用该工作通道后,无须由两名助手进行持续牵拉,减少了助手的劳动强度和接受的X线射量;采用本技术辅助进行上颈椎的骨折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减小创口面、手术时间短、减少手术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等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用于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例一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是实施例二本技术的构造图;图5是实施例三本技术的构造图;图6是实施例四本技术的构造图;图7是实施例五本技术的构造图;图8是实施例六本技术的构造图;图9是实施例七本技术的构造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它包括一圆柱形管体1,管体设有上下贯通的可作为椎间盘镜工作通道的管内腔11,管体1长度为长度为10厘米、管腔11直径为1.5厘米、管壁厚度为1毫米,管体1上部外壁设有一用于与椎间盘镜固定器相连接的固定把手12,管体1下部设有斜坡13,斜坡13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底端呈一尖点,斜坡13与管体1轴心夹角为30°。使用时,将本技术作为MED II椎间盘镜系统的工作通道进行手术,手术时,经鼻腔插管全麻,患者取仰卧位,下颌抬高,口中塞入绷带卷保持张口,床边C形臂X光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开始手术,先于甲状软骨上缘右侧作一长约1.6厘米的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并止血后,示指从切口内钝性分离,将食管和气管推向对侧,采用MED II的扩张器逐步扩张置入椎间盘镜的工作通道,最后置入所设计的管体1,管体1的斜面13朝向颈1、颈2的方向,由于斜面13向上故很容易暴露颈2椎体。置入工作通道后固定,并安装光源和摄像系统,X线透视定位后,依照手术要求,用椎间盘镜器械及内固定器械进行各项操作,完成齿状突骨折中空螺钉内固定或经颈2的颈1侧块内固定术,放置内固定物后再次透视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撤除椎间盘镜工作通道,冲冼切口,逐层缝合,手术完毕。本技术通过将管体1下部的斜面13朝向颈1、颈2的方向,使上颈椎前方结构清晰,暴露范围大,明显扩大了椎间盘镜的使用范围,使椎间盘镜由通常仅能用于颈3以下的手术扩大至可以用于颈1、颈2的手术;由于作为椎间盘镜工作通道的管体1结构小巧,便于制作和使用;由于工作通道外周为圆管状,采取钝性分离,并逐步扩张法,对切口周围的血管、食管、气管刺激小,避免食道、血管等重要结构的损伤;由于采用该工作通道后,无须由两名助手进行持续牵拉,减少了助手的劳动强度和接受的X线射量;采用本技术辅助进行上颈椎的骨折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上颈椎前路手术的椎间盘镜工作通道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圆柱形管体,管体设有上下贯通的可作为椎间盘镜工作通道的管内腔,管体长度为8~16厘米,管腔直径为1.2~2.5厘米,管壁厚度为0.5~1.5毫米,管体上部外壁设有一用于与椎间盘镜固定器相连接的固定把手,管体下部设有斜坡,斜坡由底端向上渐次延伸,斜坡与管体轴心夹角为10°~6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斌
申请(专利权)人:林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