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云彻专利>正文

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9659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21
本摩擦式提升系统,包括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顶部滑轮组、驱动主机、底部滑轮组、曳引媒介、动滑轮固定支座和动滑轮组;轿厢上设有轿厢滑轮,顶部滑轮组设置在井道的顶部,驱动主机和底部滑轮设于井道底部,驱动主机上设有驱动轮;动滑轮固定支座可上下移动的设于顶部滑轮组与底部滑轮组之间,且动滑轮固定支座内部设有动滑轮组,动滑轮组包括第一动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三动滑轮;曳引媒介上端头往下再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顶部滑轮组、轿厢滑轮、底部滑轮、第二动滑轮、驱动轮和第三动滑轮后,再将曳引媒介的下端头固定在井道底部涨紧弹簧上。利用驱动轮和与牵引媒介的摩擦力来提升负载,调整曳引媒介绕绳比,可以实现负载的长行程提升。升。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人货垂直提升装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用于人货提升的主要方式以下几种:1.利用驱动轮和绳/带之间的摩檫力来提升负载,比较常见的是带有平衡重的曳引式提升装置,例如常见的垂直提升电梯。2.通过绳/带在驱动轮上的连续缠绕来提升负载,例如卷扬机。3.通过直接的机械接触传动来提升负载,例如通过齿轮齿条的提升机,丝杠螺母提升平台等。4.利用压缩特定的物理介质(空气,水/油等液体)做功的提升装置,例如气缸和油缸作为驱动部件的提升平台等。5.利用电磁原理的直线电机的提升装置。
[0003]但上述几种提升方式的主要问题如下:1的电梯式的提升装置,需要平衡重以及平衡重运行的空间,其运行空间的利用率低。2、3、4的几种结构,其本身的结构限制,都会对提升的高度有一定的使用限制。5的直线电机类的提升装置虽然没有前面的问题,但技术复杂,实际应用成本高。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专利申请,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开号为CN108996373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紧凑型浅底坑无对重电梯是无对重的电梯技术,采用的是将驱动主机上置采用卷扬式的结构,其主要的缺点在于:1.由于仅采用两个钢丝绳直接提升负载,其可提升的负载小;2.由于采用卷扬式结构其提升高度受限。2、公开号为CN105398919A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下部驱动型无对重电梯的曳引结构,是采用将主机放置在底部,驱动轮上带有棘轮,通过增加绕绳比的方式解决了大负载的提升,但由于仍然采用的是电机驱动轮子连续缠绕的方式,使其提升的高度受限。3、公开号为CN102112385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无对重电梯,其必须采用底部的涨紧装置来解决悬吊装置的伸长,但实际使用中,涨紧装置的工作范围有一定的限制,需要定期的维护调整,并且该技术的结构不适用比较大的负载。4、公开号为CN1906110A了一种无对重电梯装置,其通过设置在顶部的驱动轮和底部的反绳轮,将主绳索绕在通过驱动轮和反绳轮,分别固定在轿厢的上部和下部,利用摩檫力直接提升轿厢负载,实际使用中其提升的负载受限,并且利用绳头的弹簧来涨紧绳索,涨紧行程有限,需定期调整。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通过合理设计滑轮的布置方式,利用提升负载的重力来对曳引媒介的伸长进行自动补偿,不需要人为的调整,而且通过调整曳引媒介的不同绕绳比,可以实现负载的长行程提升。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包括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顶部滑轮组、驱动主机、底部滑轮组、曳引媒介、底部涨紧弹簧、顶部涨紧弹簧、动滑轮固定支座和动滑轮组;所述轿厢上安
装有用于超速时动作的安全钳装置,所述轿厢上固定有轿厢滑轮,且轿厢可沿固定的导轨上下运行;顶部滑轮组设置在井道的顶部,并包括第一顶部定滑轮、第二顶部定滑轮和第三顶部定滑轮;所述驱动主机设置于井道底部,且驱动主机上连接有驱动轮;井道的底部还设置有底部滑轮组,所述底部滑轮组内设有第一底部定滑轮和第二底部定滑轮;所述动滑轮固定支座可上下移动的设于所述顶部滑轮组与底部滑轮组之间,且动滑轮固定支座内部设有动滑轮组,所述动滑轮组包括第一动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三动滑轮;
[0009]所述曳引媒介上端头固定在顶部涨紧弹簧上,所述顶部涨紧弹簧靠近井道的顶部固定,曳引媒介上端头往下再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第一顶部定滑轮、轿厢滑轮、第二顶部定滑轮、第三顶部定滑轮、第一底部定滑轮、第二底部定滑轮、第二动滑轮、驱动轮和第三动滑轮后,再将曳引媒介的下端头固定在底部涨紧弹簧上,所述底部涨紧弹簧靠近井道的底部固定;
[0010]当轿厢需要下降时,驱动主机带动驱动轮逆时针转动,通过曳引媒介绕过第三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将动滑轮固定支座拉动向下运行,绕在其上的曳引媒介通过井道底部的第一底部定滑轮和第二底部定滑轮绕到井道顶部,通过井道顶部固定的第二顶部定滑轮和第三顶部定滑轮将曳引媒介导向到轿厢滑轮上,绕过轿厢滑轮后通过固定在轿厢顶部的第一顶部定滑轮反向后到动滑轮固定支座内的第一动滑轮,绕过第一动滑轮后再通过井道顶部的顶部涨紧弹簧固定。
[0011]优选的,所述顶部涨紧弹簧通过顶部固定绳头板固定在井道的顶部;所述底部涨紧弹簧通过底部固定绳头板固定在井道的底部。
[0012]优选的,所述驱动轮上设置有制动器。
[0013]优选的,所述轿厢上安装有用于防坠的安全装置,所述安全装置由独立的检测装置触发。
[0014]优选的,所述井道侧壁设有具有导向功能的刚性导轨,所述轿厢沿刚性导轨上下运行。
[0015]优选的,所述动滑轮固定支座内的第一动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三动滑轮的直径大小不同。
[0016]优选的,所述动滑轮固定支座内还设有第四动滑轮和第五动滑轮。
[0017]优选的,所述驱动主机可直接驱动驱动轮或通过减速箱带动驱动轮。
[0018]优选的,所述曳引媒介为钢带或包覆摩擦材料以增加摩擦系数的钢丝绳。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摩擦式提升系统的曳引媒介通过轿厢的自重进行涨紧,动滑轮固定支座的运行方向和轿厢运行方向一致,本技术利用了固定在动滑轮固定支座上的第二动滑轮和第三动滑轮形成的速比,使在驱动轮上较小的摩擦力即可驱动较大的负载。通过各个滑轮的布置,利用驱动轮和与其接触的牵引媒介产生的摩擦力来提升负载,利用负载的自重来涨紧曳引媒介,而不需要专门的配重对曳引媒介进行涨紧和调整。
[0020]与现有公开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
[0021]1.利用提升负载的重力来对曳引媒介的伸长进行自动补偿,不需要人为的调整,利用负载的重力对曳引媒介进行涨紧,无需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整。
[0022]2.合理设计各个滑轮的布置方式,通过增加动滑轮的数量,可以对应增加提升的
负载。
[0023]3.由于采用的是摩擦式的传动,提升高度不受限制,通过调整曳引媒介的不同绕绳比,可以实现负载的长行程提升。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公开的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的原理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所公开的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在增加动滑轮后的原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公开的一种摩擦式提升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所公开的一种摩擦式提升电梯驱动系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擦式提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顶部滑轮组、驱动主机、底部滑轮组、曳引媒介、底部涨紧弹簧、顶部涨紧弹簧、动滑轮固定支座和动滑轮组;所述轿厢上安装有用于超速时动作的安全钳装置,所述轿厢上固定有轿厢滑轮,且轿厢可沿固定的导轨上下运行;顶部滑轮组设置在井道的顶部,并包括第一顶部定滑轮、第二顶部定滑轮和第三顶部定滑轮;所述驱动主机设置于井道底部,且驱动主机上连接有驱动轮;井道的底部还设置有底部滑轮组,所述底部滑轮组内设有第一底部定滑轮和第二底部定滑轮;所述动滑轮固定支座可上下移动的设于所述顶部滑轮组与底部滑轮组之间,且动滑轮固定支座内部设有动滑轮组,所述动滑轮组包括第一动滑轮、第二动滑轮和第三动滑轮;所述曳引媒介上端头固定在顶部涨紧弹簧上,所述顶部涨紧弹簧靠近井道的顶部固定,曳引媒介上端头往下再依次绕过第一动滑轮、第一顶部定滑轮、轿厢滑轮、第二顶部定滑轮、第三顶部定滑轮、第一底部定滑轮、第二底部定滑轮、第二动滑轮、驱动轮和第三动滑轮后,再将曳引媒介的下端头固定在底部涨紧弹簧上,所述底部涨紧弹簧靠近井道的底部固定;当轿厢需要下降时,驱动主机带动驱动轮逆时针转动,通过曳引媒介绕过第三动滑轮和第二动滑轮将动滑轮固定支座拉动向下运行,绕在其上的曳引媒介通过井道底部的第一底部定滑轮和第二底部定滑轮绕到井道顶部,通过井道顶部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云彻
申请(专利权)人:徐云彻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