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963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包括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端面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外周面上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包括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靠近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出油口靠近所述第二端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机结构及汽车能够在转子转动时快速将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内的油液从端面甩出,从而减少气隙油液残留与转子摩擦带来的生热问题。液残留与转子摩擦带来的生热问题。液残留与转子摩擦带来的生热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电机与传动系统共腔的混动变速器,因变速器内部存在油液用于液压控制与润滑,而电机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若浸泡油液,运转时将会摩擦产生热量,导致绕组温升,造成电机无法工作的风险。
[0003]现有技术为了解决气隙中的油液残留的问题,通常采用低油位设计,使电机布置高于油液,并采用挡油板等结构隔绝油液。但低油位设计限制了电机的布置,且挡油板等结构无法阻止飞溅的油液,飞溅的油液浸入气隙依然存在油液残留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电机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内油液残留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机结构。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包括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端面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外周面上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包括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靠近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出油口靠近所述第二端面。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油口的上方。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油口的下方。
[0009]进一步地,所述导油槽为弧形。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导油槽为直线形。
[0011]进一步地,所述导油槽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45
°‑
60
°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导油槽有多个,所述多个导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外周面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导油槽的深度为0.3mm~0.8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二出油口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端面连通。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油口与所述第一端面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与所述第二端面连通。
[0016]进一步地,所述转子包括磁钢和铁芯,所述外周面设于所述铁芯的表面,所述磁钢设于所述铁芯的内部,所述导油槽与所述磁钢、所述铁芯的交接处间隔设置。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电机机构。
[0018]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转子的外周面上设置导油槽,能够在转子转动时快速将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内的油液从端面甩出,从而减少气隙油液残留与转子摩擦带来的生热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转子结构的正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转子结构的侧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电机转子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机转子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电机转子结构示意图。
[0025]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6]1、定子;2、转子;21、端面;211、第一端面;212、第二端面;22、外周面;23、导油槽;231、第一出油口;232、第二出油口;24、磁钢;25、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机结构,包括定子1和转子2,转子2包括端面21和外周面22,端面21包括第一端面211、第二端面212,外周面22上设有导油槽23,导油槽23包括第一出油口231和第二出油口232,第一出油口231靠近第一端面211,第二出油口232靠近第二端面212。通过在转子2的外周面22上设置导油槽23,能够在转子2转动时快速将转子2与定子1之间的气隙内的油液从端面21甩出,从而减少气隙油液残留与转子2摩擦带来的生热问题。
[0029]第一出油口231位于第二出油口232的上方。转子2旋转时,油液飞出的方向会由于转子2旋转时的离心力作用而发生倾斜,将第一出油口231设置在第二出油口232的上方,能够使导油槽23的布置方向与油液飞出的倾斜方向相一致,从而更加有利于油液的导出。当转子2转动的方向为向下时,油液会沿着第一出油口231向第二出油口232的方向,从位于下方的第二出油口232在转子2的右侧导出;当转子2转动的方向为向上时,油液会沿着第二出油口232向第一出油口231的方向,从位于上方的第一出油口231在转子2的左侧导出。
[0030]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第一出油口231位于第二出油口232的下方。将第一出油口231设置在第二出油口232的下方,也能够使导油槽23的布置方向与油液飞出的倾斜方向相一致,从而更加有利于油液的导出。当转子2转动的方向为向下时,油液会沿着第二出油口232向第一出油口231的方向,从位于下方的第一出油口231在转子2的左侧导出;当转子2转动的方向为向上时,油液会沿着第一出油口231向第二出油口232的方向,从位于上方的第二出油口232在转子2的右侧导出。
[0031]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导油槽23为弧形,也可以为直线形。根据转子2的转动速度可以得出油液导出的路径,通过将导油槽23设为弧形或直线形,按照油液导出的路径设置导油槽23的走向以引导油液按照导油槽23的路径导出,能够提高油液导出的效率。
[0032]导油槽23与第一端面211形成的锐角为45
°‑
60
°
。转子2旋转时,油液飞出的方向会由于转子2旋转时的离心力作用而发生倾斜,将导油槽23与第一端面211形成的锐角设为
45
°‑
60
°
,能够使导油槽23的布置方向与油液飞出的倾斜方向相一致,从而更加有利于油液的导出。
[0033]导油槽23有多个,多个导油槽23均匀分布在外周面22上。导油槽23设置为多个,并均匀分布在外周面22,可以从转子2的各个角度将气隙内的油液导出,提高油液导出的效率。优选地,将导油槽23的数量设定为10

20个,一方面能够提高油液导出的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导油槽23的设置对铁芯25强度的影响。
[0034]导油槽23的深度设置为0.3mm~0.8mm,一方面能够确保导油槽23的深度能够便于将气隙内的油液导出,另一方面还能够避免导油槽23的设置对铁芯25强度的影响。
[0035]第一出油口231、第二出油口232中的至少一个与端面21连通。优选地,第一出油口231与第一端面211连通,第二出油口232与第二端面212连通。第一出油口231与第一端面211连通,第二出油口232与第二端面212连通,即导油槽23的两端均与转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转子包括端面和外周面,所述端面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所述外周面上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包括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靠近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出油口靠近所述第二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油口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油口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为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为直线形。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与所述第一端面形成的锐角为45
°‑
6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思胡贤荣郑婉婷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