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9319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12
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包括混行路口处的有轨电车通行段、路口衔接段;有轨电车通行段包括路面层、道床、基床、原路基;路口衔接段包括路面结构面层、路面结构基层、原路基;道床为混凝土板,其两侧铺设混凝土搭板对接;道床底部铺设素混凝土垫层并沿轨道横向到两侧搭板底部宽度一半的位置;在素混凝土垫层下向下铺设横向截面呈倒梯形形状的基床与原路基衔接;路面结构基层与搭板衔接底部低于素混凝土垫层,与素混凝土垫层之间铺设底部与路面结构基层平齐的过渡段,构成与原路基的衔接面,该衔接面与基床侧面围成的正梯形轮廓面及基床底面以下是原路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消除了衔接段纵缝及差异变形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工程
,适用于现代有轨电车与社会车辆共享路权,消除路口开裂、错台等病害的衔接段过渡结构,本技术具体是提供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混行地段轨道结构与路面结构衔接是有轨电车土建相关工程的薄弱环节,国内许多线路都存在衔接处路面开裂或错台的病害现象,影响路口通行舒适的同时也严重影响路口的美观。
[0003]有轨电车线下结构采用沉降变形和承载力控制,路面结构采用弯沉控制。设计理论、控制标准、车辆荷载的差异,造成结构组合较大的不同,两种结构差异变形过大将会导致衔接处沥青路面出现纵向开裂现象,路口处社会车辆频繁制动加剧病害的产生。
[0004]有轨电车线下结构主要由道床、基床表层、基床底层三部分组成,路口路基处理深度一般为1.5米左右;路面结构是由面层和基层组成的层状体系,深度一般为0.7米左右。结构层衔接处如不进行特殊处理不可避免导致差异变形的存在。
[0005]从提高路口过车舒适性、减少结构衔接处病害、提升路口整体平整性出发,研发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段路基结构,设置过渡布置形式实现上述目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目的在于解决提高路口过车舒适性、消除结构衔接处病害的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包括混行路口处的有轨电车通行段、路口衔接段;所述的有轨电车通行段从上至下包括路面层、道床、基床、原路基;所述的路口衔接段从上至下包括路面结构面层、路面结构基层、原路基;其特征在于,
[0009]所述道床100为在混行路口处的轨道下铺设的一体结构的混凝土板;在所述道床100沿轨道横向方向的两侧,铺设与道床等厚的搭板700相对接,所述搭板700为一体结构的混凝土板;在所述道床100底部向下铺设一层素混凝土垫层800并沿轨道横向延伸铺设到两侧的所述搭板700的底部并达到搭板宽度一半的位置;
[0010]在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的下面向下铺设基床200,所述基床的横向截面呈倒梯形形状与原路基900衔接,即所述基床两端的基床侧面203底端向线路中心线O方向倾斜;
[0011]所述的路口衔接段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所述路面结构面层400、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所述的有轨电车通行段的路面层与所述路面结构面层400为一体铺设成型的结构面层,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与所述的搭板700外侧面衔接,并沿着所述的搭板700外侧面向下铺设到低于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并在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与所述路面结构基层之间铺
设过渡段600,所述过渡段600沿着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外侧面向下铺设直到底部与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底部平齐构成与原路基900的衔接面901;所述过渡段600里侧与衔接的所述基床200上部连为一体;
[0012]在轨道两侧的所述衔接面901与基床侧面203围成的正梯形轮廓面及所述基床底面以下是原路基900。
[0013]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中,所述的混凝土板为C40混凝土板;所述素混凝土垫层为C20素混凝土。
[0014]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中,所述基床200为在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下面依次向下铺设的基床表层201、基床底层202的两层结构,所述的基床表层201为水泥稳定碎石,所述的基床底层202为A、B组填料;所述过渡段600底部高于所述的基床表层201底部;所述过渡段600为水泥稳定碎石;所述过渡段底面、所述基床底层202底面是原路基900。
[0015]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中,所述的结构面层400,其从上至下依次铺设表面层401、中面层402、下面层403;其中所述表面层401为橡胶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402为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403为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且各层之间涂刷粘层油结合为一体。
[0016]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中,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从上至下依次铺设上基层501、下基层502、底基层503三层,各层为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所述底基层503底面是原路基900。
[0017]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中,所述搭板700沿轨道长5.0m与所述道床100等长,沿轨道横向宽1.5m;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厚度为10cm;所述的基床表层201厚度400mm、基床底层202厚度540mm;所述路面结构面层400厚度17cm,其中所述表面层401厚度为4cm、中面层402厚度为6cm、下面层403厚度为7cm;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厚度为51cm,上基层501厚度17cm、下基层502厚度17cm、底基层503厚度17cm。
[0018]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中,在轨道外的两侧的所述表面层401和中面层402之间铺设玻纤土工格栅;A、B组填料为碎石类及粗粒土。
[0019]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中,所述基床侧面203的坡率L:h为1:4~1:5。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本技术衔接段过渡结构基本消除了衔接段纵缝及差异变形问题,提高横向过车舒适性,消除了结构衔接处病害。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过渡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编号说明:
[0024]道床100、基床200、机床表层201、基床底层202、基床侧面203、铁轨300、路面结构面层400、表面层401、中面层402、下面层403、路面结构基层500、上基层501、下基层502、底基层503、过渡段600、搭板700、素混凝土垫层800、原路基900、衔接面901、线路中心线O,轨面A,玻纤土工格栅S,施工分界面Q,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6]参见图1所示(图1以线路中心线O为对称中心线,两侧的结构是一样的,图1中画出了一侧,省略了另一侧未画出),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包括混行路口处的有轨电车通行段、路口衔接段;所述的有轨电车通行段从上至下包括路面层、道床、基床、原路基;所述的路口衔接段从上至下包括路面结构面层、路面结构基层、原路基;
[0027]所述道床100为在混行路口处的轨道下铺设的一体结构的混凝土板;在所述道床100沿轨道横向方向的两侧,铺设与道床等厚的搭板700相对接,所述搭板700为一体结构的混凝土板;在所述道床100底部向下铺设一层素混凝土垫层800并沿轨道横向延伸一直铺设到两侧的所述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包括混行路口处的有轨电车通行段、路口衔接段;所述的有轨电车通行段从上至下包括路面层、道床、基床、原路基;所述的路口衔接段从上至下包括路面结构面层、路面结构基层、原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100)为在混行路口处的轨道下铺设的一体结构的混凝土板;在所述道床(100)沿轨道横向方向的两侧,铺设与道床等厚的搭板(700)相对接,所述搭板(700)为一体结构的混凝土板;在所述道床(100)底部向下铺设一层素混凝土垫层(800)并沿轨道横向延伸铺设到两侧的所述搭板(700)的底部并达到搭板宽度一半的位置;在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的下面向下铺设基床(200),所述基床的横向截面呈倒梯形形状与原路基(900)衔接,即所述基床两端的基床侧面(203)底端向线路中心线(O)方向倾斜;所述的路口衔接段从上至下依次铺设所述路面结构面层(400)、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所述的有轨电车通行段的路面层与所述路面结构面层(400)为一体铺设成型的结构面层,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与所述的搭板(700)外侧面衔接,并沿着所述的搭板(700)外侧面向下铺设到低于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并在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与所述路面结构基层之间铺设过渡段(600),所述过渡段(600)沿着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外侧面向下铺设直到底部与所述路面结构基层(500)底部平齐构成与原路基(900)的衔接面(901);所述过渡段(600)里侧与衔接的所述基床(200)上部连为一体;在轨道两侧的所述衔接面(901)与基床侧面(203)围成的正梯形轮廓面及所述基床底面以下是原路基(90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板为C40混凝土板;所述素混凝土垫层为C20素混凝土。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通行的混行路口的衔接段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床(200)为在所述素混凝土垫层(800)下面依次向下铺设的基床表层(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磊安彦坤方恒堃白金睿陈娜韩波张梦楠戴春阳郭世豪郭建平张艳军温宇尤金宝时光明方树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