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8190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42
本申请涉及防水材料铺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其包括防水材料本体、一体成型于所述防水材料本体的对接部以及卡接于所述对接部的连接件,防水材料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对接部,对接部的厚度等于防水材料本体厚度的一半,两个对接部关于防水材料本体中心对称,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通过错位的对接部连接,连接件插接于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上的两个对接部内部。本申请具有提高防水材料铺设效率的效果。高防水材料铺设效率的效果。高防水材料铺设效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防水材料铺设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工程是指深入地面以下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所建造的地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它包括地下房屋和地下构筑物,地下铁道,公路隧道、水下隧道、地下共同沟和过街地下通道等。
[0003]随着城市基建的不断发展,由于地下工程的建造和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土地使用的利用率,因此,地下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地下工程大多采用混凝土或砖块搭配砌合而成,面对较为潮湿地区或室内外温差较大的地区地下工程很容易出现渗水的情况,用户需要在地下工程铺设防水材料防止水对地下工程墙体造成太大损伤。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发现用户在铺设防水材料时,先将防水材料的边缘与之前已经铺设完毕的防水材料边缘对正,然后一手持工具将防水材料的表面熔融将防水材料粘连在地面,连接时需要时刻注意防水材料边缘是否对齐,这大大影响了用户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防水材料的铺设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包括防水材料本体、一体成型于所述防水材料本体的对接部以及卡接于所述对接部的连接件,防水材料本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对接部,对接部的厚度等于防水材料本体厚度的一半,两个对接部关于防水材料本体中心对称,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通过错位的对接部连接,连接件插接于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上的两个对接部内部。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在进行防水结构铺设时,将一个防水材料本体铺设完成后,将另外的防水材料本体上的对接部与已经铺设结束的防水材料本体上的对接部搭接在一起,然后将两个防水材料本体上的对接部使用连接件插接在一起即可,用户在粘连防水材料本体时,无需时刻注意防水材料本体之间是否会产生缝隙,便于用户施工,提高了防水材料铺设的效率。
[0009]可选的,所述对接部沿垂直于其自身安装方向的方向开设有插接孔,插接孔贯穿对接部,两个对接部相互远离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开设有卡接孔,所述安装槽与插接孔连通,连接件插设于插接孔的内部,连接件卡接于安装槽的槽底。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连接件的卡接提供位置,实现连接件的卡接。
[0011]可选的,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包括插接柱、固定连接于所述插接柱一端的卡接板以及固定连接于卡接板表面的卡接柱,插接柱穿设于插接孔的内部,卡接板嵌设于安装槽的内部,卡接柱卡接于卡接孔的内部。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将两个防水材料本体卡接,便于安装,提高了安装的效率。
[0013]可选的,所述对接部相互正对的表面为波纹状,且两个对接部的波纹状表面相互啮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纹表面啮合时,便于用户观察两个相邻防水材料本体是否连接稳定,且用户在固定相邻的防水材料本体时,只需用户将对接部上的波纹表面对齐即可,无需用户时刻关注防水材料本体之间的距离,便于用户安装,波纹表面啮合后,相邻防水材料本体之间的摩擦面积较大,提高了连接稳定性。
[0015]可选的,所述防水材料本体设置有胎基层,所述胎基层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固层,所述加固层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水层。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胎基层为防水材料本体的基础,胎基层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固层,加固层可巩固提高防水层的抗裂能力,提高本申请的使用寿命。
[0017]可选的,所述防水层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耐磨层。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耐磨层可提高本申请的结构稳定性和防腐蚀能力,减少防水层开裂的可能性,提高本申请的使用寿命。
[0019]可选的,所述对接部与防水材料本体的材质相同,且对接部与防水材料本体的分层一一对应。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波纹表面啮合时,便于用户观察两个相邻防水材料本体是否连接稳定,且用户在固定相邻的防水材料本体时,只需用户将对接部上的波纹表面对齐即可,无需用户时刻关注防水材料本体之间的距离,便于用户安装,波纹表面啮合后,相邻防水材料本体之间的摩擦面积较大,提高了连接稳定性。
[0021]可选的,所述卡接板的表面与所述对接部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防水材料本体的上表面是平整的,提高美观度的同时,降低水在防水材料本体表面留存的可能性,降低水从安装槽沿着插接孔流下去的可能性。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本申请通过设置对接部,提高了防水材料安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旨在强调防水材料本体和对接部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1、防水材料本体;11、胎基层;12、加固层;13、防水层;14、耐磨层;2、对接部;21、插接孔;22、安装槽;23、卡接孔;3、连接件;31、插接柱;32、卡接板;33、卡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参照图1,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
结构包括防水材料本体1、一体成型于防水材料本体1的对接部2以及卡接于对接部2的连接件3,防水材料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对接部2,对接部2的厚度等于防水材料本体1厚度的一半,两个对接部2关于防水材料本体1中心对称,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1通过错位的对接部2连接,连接件3插接于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1上的两个对接部2内部,用户在进行防水结构铺设时,将一个防水材料本体1铺设完成后,将另外的防水材料本体1上的对接部2与已经铺设结束的防水材料本体1上的对接部2搭接在一起,然后将两个防水材料本体1上的对接部2使用连接件3插接在一起即可,用户在粘连防水材料本体1时,无需时刻注意防水材料本体1之间是否会产生缝隙,便于用户施工,提高了防水材料铺设的效率。
[0031]参照图1和图2,防水材料本体1设置有胎基层11,胎基层11为防水材料本体1的基础,胎基层11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固层12,加固层12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防水层13,加固层12可采用耐碱网格布等具有防裂性质的材料制成,本申请实施例中加固层12采用玻纤聚酯防裂布制成,加固层12可巩固提高防水层13的抗裂能力,提高本申请的使用寿命。
[0032]进一步的,防水层13相互背离的一侧均设置有耐磨层14,耐磨层14可采用耐碱玻纤制成,以提高本申请的结构稳定性和防腐蚀能力,且由于耐碱玻纤具有较高的柔韧性,所以可以减少防水层13开裂的可能性,提高本申请的使用寿命。耐磨层14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材料本体(1)、一体成型于所述防水材料本体(1)的对接部(2)以及卡接于所述对接部(2)的连接件(3),防水材料本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对接部(2),对接部(2)的厚度等于防水材料本体(1)厚度的一半,两个对接部(2)关于防水材料本体(1)中心对称,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1)通过错位的对接部(2)连接,连接件(3)插接于相邻两个防水材料本体(1)上的两个对接部(2)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2)沿垂直于其自身安装方向的方向开设有插接孔(21),插接孔(21)贯穿对接部(2),两个对接部(2)相互远离的表面设置有安装槽(22),所述安装槽(22)的槽底开设有卡接孔(23),所述安装槽(22)与插接孔(21)连通,连接件(3)插设于插接孔(21)的内部,连接件(3)卡接于安装槽(22)的槽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地下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3)的一端包括插接柱(31)、固定连接于所述插接柱(31)一端的卡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久成丁张涵李志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东方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