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7828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沉砂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包括本体及若干过滤部,所述本体一侧与道路相邻,另一侧与下沉式绿地相邻;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道路的一侧设有进水口;各所述过滤部均为可拆卸式结构,活动装设于所述本体内与所述下沉式绿地相邻的一侧;且任一所述过滤部的宽度不超过所述进水口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将各过滤部设为了活动装设于本体内的可拆卸结构,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具有便于维护的优点,保证了所述沉砂井的过滤效果及透水性。效果及透水性。效果及透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


[0001]本技术涉及沉砂井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

技术介绍

[0002]沉砂井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其与下沉式绿地配套设置,用于对进入下沉式绿地的地表径流水进行预处理,以确保下沉式绿地的景观效果。
[0003]但现有的沉砂井多为静置沉淀式结构,通过地表径流水在沉砂井内的沉淀作用实现其内携带的杂质过滤。但随着沉淀时间的增加,不但存在砂石、泥土等杂质难以清理的缺陷,还易于滋生蚊虫、存水变质等。
[0004]虽然目前已有动态过滤型的沉砂井,其有效改善了静水沉淀时的蚊虫滋生及存水变质问题。但过滤结构相对于沉砂井固定设置,因此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仍存在难以清理维护的缺陷;进而还可能导致过滤效果下降、透水性降低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下沉式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用于改善现有沉砂井存在的不易清理维护的技术问题。
[0006]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包括本体及若干过滤部,所述本体一侧与道路相邻,另一侧与下沉式绿地相邻;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道路的一侧设有进水口;各所述过滤部均为可拆卸式结构,活动装设于所述本体内与所述下沉式绿地相邻的一侧;且任一所述过滤部的宽度不超过所述进水口的宽度。
[0008]进一步的,各所述过滤部相邻设置,所有所述过滤部的总宽度不小于所述本体的净宽度;定义所述本体的净宽度为所述本体内装设各所述过滤部后剩余部分的宽度。
[0009]进一步的,任一所述过滤部的高度等于所述本体的深度。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过滤部包括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所述第一过滤部包括第一网篮及第一滤料,所述第一滤料填充于所述第一网篮内;所述第二过滤部包括第二网篮及第二滤料,所述第二滤料填充于所述第二网篮内;所述第一网篮与所述第二网篮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网篮与所述下沉式绿地相邻;且所述第一滤料的粒径小于所述第二滤料的粒径。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料的粒径范围为5~20mm,所述第二滤料的粒径范围为20~40mm。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网篮的网孔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网篮的网孔直径。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网篮的网孔直径为4~10mm,所述第二网篮的网孔直径为10~20mm。
[0014]进一步的,包括雨水平篦,所述雨水平篦活动覆盖于所述进水口处。
[0015]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上方设有豁口缘石;所述豁口缘石上靠近所述道路的一侧设
有副进水口。
[0016]进一步的,包括雨水立篦,所述雨水立篦覆盖于所述副进水口处。
[0017]有益效果:
[001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透水型沉砂井,以克服现有沉砂井在实际使用时存在的缺陷。
[0019]所述沉砂井包括本体及过滤部。所述本体一侧与道路相邻,另一侧与下沉式绿地相邻;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道路的一侧设有进水口。所述过滤部设于所述本体内,并与所述下沉式绿地相邻。此时,道路上的地表径流将通过进水口进入所述本体,并通过过滤部过滤后进入下沉式绿地。
[0020]为了便于进行维护,还设置所述过滤部为若干个,并设置各所述过滤部均为可拆卸式结构,同时规定任一所述过滤部的宽度不超过所述进水口的宽度。此时经过长期的沉砂过滤而需要对所述过滤部进行清理维护时,由于所述过滤部活动装设于所述本体内,且其宽度不超过进水口的宽度;因此可将所述过滤部依次自所述进水口中取出。且由于所述过滤部为可拆卸结构,因此将所述过滤部取出后可对其进行拆卸维护以去除其内积攒的砂石、泥土等杂质,确保各过滤部的透水效果及过滤效果。
[0021]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
[0022]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技术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技术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技术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0023]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0024]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的平面结构图;
[0025]图2为图1沿
Ⅰ‑Ⅰ
的剖视图;
[0026]图3为图1沿
Ⅱ‑Ⅱ
的剖视图。
[0027]图中附图标记为:1为本体,2为过滤部,3为道路,4为下沉式绿地,5为豁口缘石,6为雨水平篦,7为雨水立篦;11为进水口,21为第一网篮,22为第二网篮,23为第一滤料,24为第二滤料,41为卵石,42为种植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0029]本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0030]“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31]现有的沉砂井中由于过滤结构相较于沉砂井本体为固定设置,因此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具有不易维护的缺陷,进而导致沉砂井的透水性及过滤性变差。因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通过过滤结构的改进设置以克服现有沉砂井的上述技术缺陷。
[0032]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公开的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作进一步具体介绍。
[0033]如图1

3所示,所述沉砂井包括本体1及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及若干过滤部,所述本体一侧与道路相邻,另一侧与下沉式绿地相邻;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道路的一侧设有进水口;各所述过滤部均为可拆卸式结构,活动装设于所述本体内与所述下沉式绿地相邻的一侧;且任一所述过滤部的宽度不超过所述进水口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过滤部相邻设置,所有所述过滤部的总宽度不小于所述本体的净宽度;定义所述本体的净宽度为所述本体内装设各所述过滤部后剩余部分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过滤部的高度等于所述本体的深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维护的透水型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包括第一过滤部和第二过滤部;所述第一过滤部包括第一网篮及第一滤料,所述第一滤料填充于所述第一网篮内;所述第二过滤部包括第二网篮及第二滤料,所述第二滤料填充于所述第二网篮内;所述第一网篮与所述第二网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丽萍何东敖良根李斯哲李艺李金堂王阳阳宋仁杰丁俊源何越蒋益孟令剑朱波王文澄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