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6568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包括圆筒外壳,圆筒外壳的外侧壁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圆筒外壳内部设有外分离板和内分离板,内、外分离板之间形成催化料道,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至少三个穿过内、外分离板的竖隔板,内、外分离板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改变气体流向的上转向组件和下转向组件,圆筒外壳两端端安装有进料机构和出料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内、外分离板使得圆筒外壳内部形成气流通道和催化料道,通过竖挡板配合上转向组件和下转向组件,实现气体折转流动,延长气体流径,使得气体与不同阶段催化剂充分反应,提高了气体处理效率以及处理效果,使得气体达到排放标准,大幅提高了催化剂利用率,降低了催化剂使用成本。用成本。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气体净化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工厂的生产活动中,冶金行业、热电行业、炼焦行业、水泥行业、陶瓷玻璃行业,需要用到锅炉,工业窑炉特别是燃煤锅炉的气体中含有粉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上述气体成分排入大气会导致雾霾、酸雨等一系列大气污染现象,从而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气污染控制工作要求的日趋严格,气体脱硫、脱硝、除尘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0003]目前常用的传统脱除NOX方式有低氮燃烧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方法。常用的脱硫则有高温800℃以上石灰石粉粗脱硫,小苏打粉法低温脱硫140~260℃,湿法脱硫。常用除尘技术有旋风粗除尘,静电除尘,布袋除尘,湿法静电除尘。其中,
[0004]①
低氮燃烧技术是在燃烧过程中控制氮氧化物的生成,普遍在大型机组燃煤锅炉进行应用;但低氮燃烧技术只能降低NOX排放值的30%左右,要进一步降低NOX的排放,必须采用气体脱硝技术。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 SNCR,主要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垃圾焚烧厂等配套锅炉的气体脱硝;主要优势在于其投资小、建设周期短。但其效率较低,SNCR的脱硝效率约为25~ 40%,脱销剂氨水有较高的窒息特性,尾气有较高的氨逃逸现象。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主要用于大型燃煤锅炉,是目前气体脱硝中技术成熟应用最多的工艺,SCR脱硝效率约60~90%。该技术虽然在国内外普遍使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运行费用较高、氨逃逸及其不利影响、超低负荷时难以脱硝等,还原剂液氨,几千台的液氨罐车运输原料有重大安全隐患,液氨储罐则是重大危险源。而尿素分解或水解来代替液氨用作脱硝技术,存在装置投资很大,电耗、水耗、蒸汽消耗高,配制溶液过程中氨泄露较重,操作环境差等缺点。
[0005]④
石灰石粉粗脱硫技术,即在炉膛800℃以上的温度区域,喷入石灰石粉,利用高温下石灰石粉特性达到脱硫的目的,主要优势在投资较低,但因该方法脱硫效率低,反应需要有较高的吸热,且对石灰石资源要求较高。

小苏打粉法低温脱硫技术,即在烟道140~260℃温度区域,喷入超细小苏打粉,利用小苏打分解瞬间特性脱硫,该法脱硫效率较高,但反应温度区间较窄,使用量较大,成本高,而且大量钠离子的介入,会影响后续除尘下来的灰渣,出现水泥原料资源化利用障碍。

湿法脱硫,有石灰石石膏法,硫酸铵法等,湿法脱硫效率较高,但所有湿法都有共同的缺点,工艺复杂,能出现二次污染,比如带出盐雾,产生大量废水难以处理等。
[0006]⑦
布袋除尘技术,是最常见的除尘技术,大型布袋除尘除尘精度高,但阻力大,在气体含尘量发生波动时,会有除尘极限,影响颗粒物净化度和系统阻力降。

湿法静电除尘,是小型气体精除尘装置,投资较低,阻力小,除尘精度高,除尘效率也较高,但是湿电湿式除尘器排出的沉渣需要处理,澄清的洗涤水应重复回用,否则不仅造成二次污染,还会造
成水资源的浪费。洗涤水(或液体)会具有一定程度的腐蚀性,遇到憎水性和水硬性粉尘,除尘效率会大幅度下降,易出现除尘负荷快速超标。
[0007]上述脱硫、脱硝、除尘都存在各自的缺点,且无法同时脱硫、脱硝、除尘,导致结构复杂,占用面积大,费用昂贵,降低企业效益,且气体处理效率低,处理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效率高、效果好的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包括:
[0010]圆筒外壳,所述圆筒外壳的外侧壁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圆筒外壳的上下端均为封闭结构;
[0011]催化料道组件,所述催化料道组件设于圆筒外壳内部,所述催化料道组件包括圆筒结构的外分离板和内分离板,所述内分离板设于外分离板内部且内分离板和外分离板之间形成催化料道,外分离板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形成圆环型的气流通道,所述外分离板和内分离板均为透气板,所述内分离板的中轴线位置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设有至少三个竖隔板,所述竖隔板为不透气板,所有的所述竖隔板的对接处固定连接,所述竖隔板穿过内分离板和外分离板侧壁与圆筒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隔板把内分离板内腔、催化料道、气流通道分别分隔成至少三个净化单元,每个净化单元均包括从内到外排列的弧形内腔、料道腔和弧形气流腔,所述内分离板和外分离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改变气体流向的上转向组件和下转向组件,通过上转向组件和下转向组件使得气体依次流过所有净化单元。
[0012]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安装在圆筒外壳顶部且所述进料机构与料道腔顶部连通,用于向催化料道内输送催化剂;
[0013]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安装在圆筒外壳的底部且与料道腔底部连通,用于排出催化剂以及气体中含有的灰尘、颗粒杂物。
[0014]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均与圆筒外壳侧壁连接,且进气管与气体最先流入的净化单元气体流向初始位置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气体最后流入的净化单元气体流向末端位置连通。
[0015]优选的,所述上转向组件包括上外锥形壳和上内锥形壳,所述上外锥形壳与上内锥形壳之间形成进料溜槽,所述上内锥形壳的中轴线位置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上挡气板一,所述上内锥形壳的外侧壁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上挡气板二,所述上挡气板一和上挡气板二交错设置,所述上挡气板一和上挡气板二均与上外锥形壳固定连接且分别与对应的竖隔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料溜槽通过上挡气板一和上挡气板二分隔成至少三个进料溜腔,所述进料溜腔与料道腔上端连通,所述上内锥形壳和上外锥形壳分别与内分离板和外分离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下转向组件包括下外锥形壳和下内锥形壳,所述下外锥形壳与下内锥形壳之间形成出料溜槽,所述下内锥形壳的中轴线位置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三个下挡气板一,所述下内锥形壳的中轴线位置与下外锥形壳81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下挡气板二,所述下挡气板一和下挡气板二分别与对应的竖隔板下端固定连接,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通的两个净化单元的相互远离的竖隔板对接最外侧的两个下挡气
板一,中间的下挡气板一与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连通的两个净化单元相接处的竖隔板对接,其他的所述下挡气板一和下挡气板二错开设置,所述出料溜槽通过下挡气板一和下挡气板二分隔成多个出料溜腔,所述出料溜腔与料道腔下端连通;
[0017]优选的,所述下外锥形壳包括与外分离板底部连接的半锥形一和与圆筒外壳内壁固定连接的半锥形二,所述半锥形二的锥角大于半锥形一的锥角,其中半锥形二位于最外侧的两个下挡气板一之间且与中间的下挡气板一固定连接,所述下内锥形壳的大口径端与内分离板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半锥形二与下内锥形壳之间设有锥形结构的防反料挡板,所述防反料挡板与半锥形二内壁之间形成下灰溜槽且所述防反料挡板靠近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外壳,所述圆筒外壳的外侧壁分别设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圆筒外壳的上下端均为封闭结构;催化料道组件,所述催化料道组件设于圆筒外壳内部,所述催化料道组件包括圆筒结构的外分离板和内分离板,所述内分离板设于外分离板内部且内分离板和外分离板之间形成催化料道,外分离板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形成圆环型的气流通道,所述外分离板和内分离板均为透气板,所述内分离板的中轴线位置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设有至少三个竖隔板,所述竖隔板为不透气板,所有的所述竖隔板的对接处固定连接,所述竖隔板穿过内分离板和外分离板侧壁与圆筒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竖隔板把内分离板内腔、催化料道、气流通道分别分隔成至少三个净化单元,每个净化单元均包括从内到外排列的弧形内腔、料道腔和弧形气流腔,所述内分离板和外分离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改变气体流向的上转向组件和下转向组件,通过上转向组件和下转向组件使得气体依次流过所有净化单元,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安装在圆筒外壳顶部且所述进料机构与料道腔顶部连通,用于向催化料道内输送催化剂;出料机构,所述出料机构安装在圆筒外壳的底部且与料道腔底部连通,用于排出催化剂以及气体中含有的灰尘、颗粒杂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均与圆筒外壳侧壁连接,且进气管与气体最先流入的净化单元气体流向初始位置连通,所述出气管与气体最后流入的净化单元气体流向末端位置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圆筒气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向组件包括上外锥形壳和上内锥形壳,所述上外锥形壳与上内锥形壳之间形成进料溜槽,所述上内锥形壳的中轴线位置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上挡气板一,所述上内锥形壳的外侧壁与圆筒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上挡气板二,所述上挡气板一和上挡气板二交错设置,所述上挡气板一和上挡气板二均与上外锥形壳固定连接且分别与对应的竖隔板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料溜槽通过上挡气板一和上挡气板二分隔成至少三个进料溜腔,所述进料溜腔与料道腔上端连通,所述上内锥形壳和上外锥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胜昔张成雷曹月梅赵红
申请(专利权)人:泰安承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