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成像组件和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556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成像组件和摄像装置,该成像组件包括:镜筒,所述镜筒包括导热壳体和导电加热元件,所述导热壳体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形,所述导电加热元件一端嵌入至所述导热壳体的筒壁,另一端暴露于所述导热壳体的筒壁的外表面;和镜片,所述镜片固定于所述导热壳体的第一端,所述镜片包括位于中心区域的通光区域和围绕所述通光区域的周缘、以与所述导热壳体连接的连接区域;所述导热壳体响应于所述导电加热元件的所述另一端加载的电流而发热,以经由所述连接区域形成加热所述镜片的导热路径,以将所述镜片的温度控制为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小于第一阈值。的温差小于第一阈值。的温差小于第一阈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成像组件和摄像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成像组件和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冰柜用摄像机在开门瞬间,由于外界环境与冰柜箱体内环境存在较大温差,箱体外的热空气遇冷在摄像机镜头玻璃外表面凝结成雾,影响图像,为了解决此问题,目前常用的方案是对视窗玻璃进行加热。其中一种方案是在镜头一周缠绕PI加热膜,通过镜头本身的导热及接触面间的热扩散将PI加热膜产生的热量传递至玻璃,由于加热膜与镜头之间存在间隙,外界水蒸气会从间隙中进入机身内,整机防水设计困难;加热膜通过背胶粘贴在镜头上,当背胶失效或粘贴不到位时,加热会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且常规塑料材质的镜头由于材料导热性能差,在镜头前端增加加热后镜头高度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较大,呈前热后冷的温度分布,当镜头腔体内含湿量较高时,前后的温差可能导致水汽在镜头腔内相对低温处凝结,发生上电起雾,影响图像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组件和摄像装置,其未对镜片的结构和固定方式进行调整,而是改变了加热元件的加热对象和导热路径,能够良好地实现镜片的除雾功能和密封效果。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组件,包括:
[0005]镜筒,所述镜筒包括导热壳体和导电加热元件,所述导热壳体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形,所述导电加热元件一端嵌入至所述导热壳体的筒壁,另一端暴露于所述导热壳体的筒壁的外表面;和
[0006]镜片,所述镜片固定于所述导热壳体的第一端,所述镜片包括位于中心区域的通光区域和围绕所述通光区域的周缘、以与所述导热壳体连接的连接区域;
[0007]所述导热壳体响应于所述导电加热元件的所述另一端加载的电流而发热,以经由所述连接区域形成加热所述镜片的导热路径,以将所述通光区域的温度控制为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小于第一阈值。
[000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壳体的第一端具有向内凹进的台阶部,所述镜片装设于所述台阶部,所述镜片的连接区域与所述台阶部贴合;
[0009]所述台阶部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通光区域的直径。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的直径小于所述导热壳体的内径,
[0011]所述镜片的连接区域的周向外缘与所述导热壳体的内壁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加热元件包括沿着所述导热壳体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电极片,所述镜片在所述导热壳体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所述一对电极片之间。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镜头座,所述导热壳体的第二端装设于所述镜头座;
[0014]所述镜片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镜头座的导热系数。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
[0016]隔热部,所述隔热部隔离在所述导热壳体的第二端与镜头座之间。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加热元件的加热功率关联于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镜片的宽度比例系数,且与所述直径比例系数成正比。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的扩散热阻关联于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镜片的宽度比例系数,且与所述宽度比例系数成反比;和/或
[0019]所述镜片的扩散热阻关联于所述镜片的厚度和半径,且与所述厚度和半径均成反比。
[00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宽度比例系数大于等于0.2。
[002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成像组件。
[0022]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的成像组件并未对于镜片的结构和固定方式进行调整,而是改变了加热元件的加热对象和导热路径,对于整个成像组件的密封结构不会造成影响,因此在能够通过加热镜片而实现除雾功能,且在镜片与导热壳体之间不另外设置例如加热元件的间隔结构,因此不会破坏成像组件的密封结构,良好地实现密封功能。
[0023]本实施例的成像组件将镜头的导热壳体作为加热对象,具体地,导热壳体可由导热塑料制成,通过嵌入至导热壳体的导电加热元件使得导热壳体整体升温。镜片通过连接区域实现与导热壳体的连接和接触,因此,连接区域作为连接在镜片和导热壳体之间的导热路径,实现了通过导热壳体对镜片的加热。
[0024]且在本实施例的成像组件中,可对于导电加热元件的加热功耗需求、镜筒的尺寸、镜片与镜筒的相关尺寸、材料电阻率等进行关系约束,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25]以下附图仅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镜片的区域分布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像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尺寸标注示意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像组件中的镜片的热阻与连接区域的宽度的比例关系图。
[003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成像组件中的镜片的热阻与宽度比例系数g的比例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对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0034]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0035]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
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003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成像组件的除雾结构导致密封效果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组件和摄像装置,其未对镜片的结构和固定方式进行调整,而是改变了加热元件的加热对象和导热路径,能够良好地实现镜片的除雾功能和密封效果。
[003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成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镜片的区域分布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组件,包括:
[0038]镜筒10,镜筒10包括导热壳体11和导电加热元件12,导热壳体11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形,导电加热元件12一端嵌入至导热壳体11的筒壁,另一端暴露于导热壳体11的筒壁的外表面;和
[0039]镜片20,镜片20固定于导热壳体11的第一端,镜片20包括位于中心区域的通光区域21和围绕通光区域21的周缘、以与导热壳体11连接的连接区域22;
[0040]导热壳体11响应于导电加热元件12的另一端加载的电流而发热,以经由连接区域22形成加热镜片20的导热路径,以将通光区域21的温度控制为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小于第一阈值。
[0041]现有的具有除雾功能的成像组件大多通过加热元件直接对镜片进行加热,但是无论怎样设置,加热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10),所述镜筒(10)包括导热壳体(11)和导电加热元件(12),所述导热壳体(11)形成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形,所述导电加热元件(12)一端嵌入至所述导热壳体(11)的筒壁,另一端暴露于所述导热壳体(11)的筒壁的外表面;和镜片(20),所述镜片(20)固定于所述导热壳体(11)的第一端,所述镜片(20)包括位于中心区域的通光区域(21)和围绕所述通光区域(21)的周缘、以与所述导热壳体(11)连接的连接区域(22);所述导热壳体(11)响应于所述导电加热元件(12)的所述另一端加载的电流而发热,以经由所述连接区域(22)形成加热所述镜片(20)的导热路径,以将所述通光区域(21)的温度控制为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小于第一阈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壳体(11)的第一端具有向内凹进的台阶部(111),所述镜片(20)装设于所述台阶部(111),所述镜片(20)的连接区域(22)与所述台阶部(111)贴合;所述台阶部(111)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通光区域(21)的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20)的直径小于所述导热壳体(11)的内径,所述镜片(20)的连接区域(22)的周向外缘与所述导热壳体(11)的内壁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加热元件(12)包括沿着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旸熠周斌颜财盛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