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735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其包括运营隧道,隧道设置有侧沟;隧道的边墙环向设置有凹槽,凹槽深入至围岩中,凹槽内放置排水管,依次设置有第一修复层(初期支护)和第二修复层(二次衬砌);围岩中凹槽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导水孔,排水管的下端设置有排水槽,排水管连通排水槽和导水孔,排水槽连通侧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若干导水孔将围岩中的水引入排水管,从而在排水管处对围岩中大流量的水进行归集,归集后的水经排水槽排入侧沟,有效地将大流量的隧道渗漏水进行引排,避免大流量的水从隧道裂缝或者薄弱处漏出而影响隧道的运营安全。运营安全。运营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整治
,具体涉及一种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工程领域中,隧道建成后由于荷载条件变化、混凝土老化或者施工时缺陷,衬砌结构可能出现微小的裂缝,当隧道埋深在地下水位之下且地下水流量较大时,原设计铺设的止水带和防水板难以发挥作用,地下水则会从补砌结构的薄弱处大量涌出,对行车安全造成隐患。
[0003]在出现隧道渗漏水的情况下,隧道内空气湿度会增加,导致水分子冷凝后附着在隧道内表面并常年浸湿,最终会给列车和设备的正常运营带来安全隐患;近年来,因隧道施工不规范等因素,越来越多的隧道在运营期出现渗漏水的情况;而在雨季时,由于降雨量过大,雨水无法从原有的防排水系统及时排出,导致雨水逐渐从隧道的缝隙或者薄弱处漏出,产生大流量的漏水;然而,针对季节性强降雨,采用传统的打设泄水孔进行排水的方式已无法满足隧道排水要求,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隧道容易再次出现漏水,因此需要反复进行治理,这对运营隧道而言,影响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理效果好且施工影响小的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
[0005]为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提供一种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其包括竖向设置在隧道侧面的凹槽,凹槽的一侧设置在围岩中,凹槽远离围岩的一侧设置有修复层;
[0007]凹槽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导水孔,修复层和围岩之间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连通导水孔和侧沟。r/>[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若干导水孔将围岩中的水引入排水管,从而在引水管处对围岩中大流量的水进行归集,归集后的水排入侧沟,有效地将大流量的水进行引排,避免大流量的水从隧道缝隙或者薄弱处漏出;修复层对凹槽的开口进行封闭,避免水从凹槽的开口漏出。
[0009]进一步地,排水管与凹槽之间设置有透水层,排水管上设置有若干通孔;透水层和排水管上的通孔均用于水的流通,当水从导水孔中进入凹槽后,依次通过透水层和通孔进入排水管。
[0010]进一步地,排水管的下端设置有排水槽,排水槽连通排水管和侧沟,排水管中归集后的水经排水槽排入侧沟。
[0011]进一步地,修复层包括与初期支护位置相匹配的第一修复层和与二次补砌位置相匹配的第二修复层,第一修复层和第二修复层分别作为整治后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补砌。
[0012]进一步地,第一修复层和第二修复层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
构整体性好,并能够与原有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补砌有效连接。
[0013]进一步地,第一修复层和第二修复层之间设置有防水层,以防止凹槽内的水从第二修复层漏出。
[0014]进一步地,排水管的管径大于导水孔的孔径,使得从若干导水孔流进排水管中的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排水管过小影响引排水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17]其中,1、隧道,2、二次补砌,3、初期支护,4、侧沟,5、排水槽,6、第二修复层,7、第一修复层,8、排水管,9、导水孔,10、围岩,11、防水层,12、环向钢筋,13、纵向钢筋,14、透水层,1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其包括隧道1,隧道1设置有侧沟4;隧道1的侧面竖向设置有凹槽15,凹槽15的一侧设置在围岩10中,凹槽15远离围岩10的一侧依次设置有第一修复层7和第二修复层6;其中,凹槽15为U型槽,U型槽的深度不小于60cm。
[0020]凹槽15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导水孔9,导水孔9延伸入围岩10中,第一修复层7和围岩10之间设置有排水管8,排水管8的下端设置有排水槽5,排水管8连通排水槽5和导水孔9,排水槽5连通侧沟4;其中,排水管8可采用混凝土管或者聚乙烯排水管8,直径为50cm。
[0021]若干导水孔9将围岩10中的水引入排水管8,从而在引水管处对围岩10中大流量的水进行归集,归集后的水经排水槽5排入侧沟4,有效地将大流量的水进行引排,避免大流量的水从隧道1缝隙或者薄弱处漏出;第一修复层7和第二修复层6分别作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补砌,从而对凹槽15的开口进行封闭,避免水从凹槽15的开口漏出。
[0022]实施时,本方案优选在排水管8与凹槽15之间设置有透水层14,排水管8上设置有若干通孔;透水层14和排水管8上的通孔均用于水的流通,当水从导水孔9中进入凹槽15后,依次通过透水层14和通孔进入排水管8;其中,透水层14可采用碎石等透水材料制成,避免堵塞水通道。
[0023]设计时,本方案优选第一修复层7和第二修复层6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采用喷射方式进行浇筑,结构整体性好,并能够与原有的初期支护3和二次补砌2有效连接。
[0024]其中,第一修复层7和第二修复层6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均包括环向钢筋12和纵向钢筋13;且在第一修复层7处,环向钢筋12和纵向钢筋13的两端均植入到原初期支护3中;在第二修复层6处,环向钢筋12和纵向钢筋13的两端均植入到原二次补砌2中;而在环向钢筋12和纵向钢筋13植入完成后,还需要喷射纤维混凝土。
[002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修复层7和第二修复层6之间设置有防水层11,以防止凹槽15内的水从第二修复层6漏出;其中,防水层11采用防水板。
[0026]具体地,第一修复层7的位置与隧道1的初期支护3位置相匹配,第二修复层6的位置与隧道1的二次补砌2位置相匹配,使得第一修复层7和第二修复层6分别作为整治后的初期支护和二次补砌,并保证防水层11的位置与周围防水层11的位置匹配。
[0027]设计时,本方案优选排水管8的管径大于导水孔9的孔径,使得从若干导水孔9流进排水管8中的水能够及时排出,避免排水管8过小影响引排水效率。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施工工艺进行说明:
[0029]在隧道1出水点与墙脚之间的范围凿设凹槽15,之后在凹槽15的侧面开设导水孔9,并在侧沟4的侧面开设排水槽5;
[0030]清理凹槽15后,在凹槽15内埋设并固定排水管8,并使排水管8连通排水槽5;
[0031]用碎石等透水材料充堵凹槽15与排水管8之间的空隙,形成透水层14;
[0032]在第一修复层7处植入环向钢筋12和纵向钢筋13,之后喷射与原初期支护3同厚度的纤维混凝土;喷射完成后,恢复初期支护与二次补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在隧道(1)侧面的凹槽(15),所述凹槽(15)的一侧设置在围岩(10)中,所述凹槽(15)远离围岩(10)的一侧设置有修复层;所述凹槽(15)的侧面设置有若干导水孔(9),所述修复层和围岩(10)之间设置有排水管(8),所述排水管(8)连通导水孔(9)和侧沟(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8)与凹槽(15)之间设置有透水层(14),所述排水管(8)上设置有若干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营隧道漏水整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8)的下端设置有排水槽(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伦刘国春王立川龙高军郑余朝孟祥勇李兴林龚兴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