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601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包括多个正面安全气囊,所述多个正面安全气囊均布置在后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内,所述正面安全气囊的布置位置与后排乘客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正面安全气囊展开后位于前排座椅靠背和后排座椅靠背之间,且所述正面安全气囊展开后形成包裹结构,用于防止后排乘员在车内横向的窜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与座椅乘员识别系统连接,座椅乘员识别系统用于采集后排对应位置是否乘坐乘员的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安全气囊控制器,所述每个正面安全气囊均连接有一个对应的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与多个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控制气体发生器进行相应正面安全气囊的点爆。面安全气囊的点爆。面安全气囊的点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的标准、法规的性能要求越来越严苛,在汽车正面乘员保护开发过程中,目前只有前排正面安全气囊与安全带的匹配,保护了车内驾驶员和副驾驶乘员,后排乘员例如第二排及第三排(如有)正面安全气囊尚未有成熟的技术方案进行匹配,只有安全带进行后排乘员保护。
[0003]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大多数的后排正面安全气囊布置在座椅靠背结构中,在碰撞过程中,从座椅靠背内部打开安全气囊,从而保护后排乘员。还有的技术方案是调整侧面气帘结构,对气袋的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增加了正面碰撞保护模块,达到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中均对后排乘员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
[0004]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结构,包含了一个侧面气帘和一个后排正面气囊,两部分为整体组成,两者结构相连,点爆过程由气体发生器统一充气,可以实现保护后排乘员头部的效果,其后排正面安全气囊气袋模块体积较小,不能延伸到胸部、腿部,保护效果不完善。但是该安全气囊结构仅为侧面气帘的改进,增加了后排正面碰撞保护功能。
[0005]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保护装置,包括前排座椅及其内部布置的安全气囊结构,在前排座椅靠背中装有后排正面安全气囊,其气袋结构与正面驾驶员安全气囊很相似,主要保护后排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在正面碰撞中,点爆后排正面安全气囊保护后排乘员,但是该后排正面安全气囊是固定在座椅靠背后侧内部。
[0006]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总成,安全气囊总成固定在前排座椅靠背的装饰层内表面上,其气袋设计为后排正面安全气囊展开后覆盖前排座椅靠背,为扁平状安全气囊设计,覆盖范围较大,可以保护后排乘员的头部、胸部、腿部等,该后排正面安全气囊也是固定在座椅靠背后侧内部。
[0007]综上,在现有的车辆正面碰撞事故过程中,车内后排乘员仅有安全带进行保护,没有对应的正面安全气囊保护,从而致使车内后排乘员二次碰撞伤害严重,因此,亟需提供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车辆正面碰撞事故过程中,车内后排乘员仅有安全带进行保护,没有对应的正面安全气囊保护,致使车内后排乘员二次碰撞伤害严重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及汽车,该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固定在顶棚位置,分别对应后排左右两侧乘员位置,并且安全气囊结构展开时可形成包裹结构,可以正面保护乘员的安全,并通过安全气囊控制器独立控制不同乘员对应的安全气囊,可以有效的保护后排乘员,在正面碰撞事故中减轻二次碰撞伤害。
[0009]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0]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包括多个正面安全气囊2,所述多个正面安全气囊2均布置在后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3内,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的布置位置与后排乘客的位置相对应,车辆顶棚3内设置有轨道,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滑动连接在轨道上,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展开后位于前排座椅靠背1和后排座椅靠背4之间,且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展开后形成包裹结构,用于正面保护乘员的安全并且防止后排乘员在车内横向的窜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与座椅乘员识别系统连接,座椅乘员识别系统用于采集后排对应位置是否乘坐乘员的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安全气囊控制器,所述每个正面安全气囊2均连接有一个对应的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与多个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控制气体发生器进行相应正面安全气囊的点爆。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正面安全气囊包括位于第二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3内的两个正面安全气囊,所述两个正面安全气囊的布置位置分别与第二排乘客位置对应,且每个正面安全气囊分别连接有一个对应的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均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正面安全气囊包括位于第二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3内的两个正面安全气囊及位于第三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3内的两个正面安全气囊,所述位于第二排座椅上方的两个正面安全气囊的布置布置分别与第二排乘客位置对应,所述位于第三排座椅上方的两个正面安全气囊的布置布置分别与第三排乘客位置对应,且每个正面安全气囊分别连接有一个对应的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均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每个正面安全气囊均通过两个顶棚固定点固定。
[0014]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点爆控制线束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正面安全气囊展开后两侧形成保护翼状结构。
[0016]进一步地,所述座椅乘员识别系统包括设置在座椅坐垫内部的占位传感器,用于识别该座椅是否乘坐乘员,并将识别到的信号发送给安全气囊控制器。
[0017]进一步地,所述座椅乘员识别系统包括安全带未系提醒装置,用于识别对应座椅处是否系安全带,进而识别该位置是否乘坐乘员,并将识别到的信号发送给安全气囊控制器。
[0018]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
[0020](1)、本技术为了降低后排例如第二排或第三排的乘员伤害,后排正面安全气囊是后排对应位置由一个安全气囊进行保护,安全气囊滑动连接在车顶棚内的轨道上,在实际的正面碰撞事故中,由独立的气体发生器进行点爆,有效的降低车内后排乘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伤害;
[0021](2)、本技术的正面安全气囊展开后形成包裹结构,可以保护后排乘员的头部、胸部、腿部等,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后排乘员在车内横向的窜动,降低伤害风险;
[0022](3)、本技术的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可以与座椅乘员识别系统匹配使用,当该后排对应位置未乘坐乘员时,点爆后排正面安全气囊不能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造成浪费;这时可以通过座椅乘员识别系统如占位传感器和安全带未系提醒装置来判断识别对应位置乘员乘坐情况,以决定该位置对应的安全气囊是否点爆,即达到了保护车内乘员的目的,
又节省了车辆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的展开状态侧视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0026]图中:前排座椅靠背1、正面安全气囊2、车辆顶棚3、后排座椅靠背4、第一顶棚固定点5、第一气体发生器6、第二顶棚固定点7、第三顶棚固定点8、第二气体发生器9、第四顶棚固定点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正面安全气囊(2),所述多个正面安全气囊(2)均布置在后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3)内,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的布置位置与后排乘客的位置相对应,车辆顶棚(3)内设置有轨道,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滑动连接在轨道上,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展开后位于前排座椅靠背(1)和后排座椅靠背(4)之间,且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展开后形成包裹结构,用于正面保护乘员的安全并且防止后排乘员在车内横向的窜动;所述正面安全气囊(2)与座椅乘员识别系统连接,座椅乘员识别系统用于采集后排对应位置是否乘坐乘员的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安全气囊控制器,所述每个正面安全气囊(2)均连接有一个对应的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与多个气体发生器,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控制气体发生器进行相应正面安全气囊的点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正面安全气囊包括位于第二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3)内的两个正面安全气囊,所述两个正面安全气囊的布置位置分别与第二排乘客位置对应,且每个正面安全气囊分别连接有一个对应的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均与安全气囊控制器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棚式正面安全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正面安全气囊包括位于第二排座椅上方的车辆顶棚(3)内的两个正面安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明董嘉珩林新桐纪佳良刘明田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