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培养袋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33362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菌培养袋及其使用方法,所述无菌培养袋包括:袋体,具有培养空间,袋体上设有用于输入第一流体的第一接头和用于输出第一流体的第二接头;衔接管,位于培养空间内,用于连通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在第一流体通过衔接管的过程中,衔接管的管壁能够产生搏动;可降解支架,位于培养空间内,且套设于衔接管的外周,用于细胞种植、粘附、生长;密封连接结构,位于培养空间内,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与衔接管的连接处,以使第一接头与衔接管的第一端、第二接头与衔接管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密封连接;其中,袋体上还设有至少一流入端口和至少一流出端口。至少一流入端口和至少一流出端口。至少一流入端口和至少一流出端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菌培养袋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组织或器官的无菌培养袋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细胞培养是组织和器官再生的基本步骤,该过程可以开始于将细胞种植到支架上,然后将支架浸没在液体细胞培养基中。培养袋是组织或器官培养的载体,培养袋具有培养空间,培养空间内设有支架并可容纳液体细胞培养基,支架浸没在培养基中。
[0003]在血管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模拟人体脉搏搏动的环境,上述搏动环境能够促使细胞产生管状组织物,是血管组织培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现有技术中,培养袋中通常设有能够产生上述搏动的衔接管,衔接管用于通入流体,流体在通过衔接管时,使得衔接管的管壁产生搏动。在血管组织培养的过程中,需保证衔接管内的流体不会泄露到培养空间内。但是,现有技术中,衔接管与培养袋连接处的密封效果差,衔接管内的流体极容易进入到培养空间内,影响了血管组织的培养,存在使用效果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无菌培养袋及其使用方法。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菌培养袋,包括:袋体,具有培养空间,所述袋体上设有用于输入第一流体的第一接头和用于输出第一流体的第二接头;衔接管,位于所述培养空间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可降解支架,位于所述培养空间内,且套设于所述衔接管的外周,用于细胞种植、粘附、生长;密封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培养空间内,所述密封连接结构设于所述第一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衔接管的连接处,以使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衔接管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密封连接;其中,所述袋体上还设有至少一流入端口和至少一流出端口。
[0006]优选地,所述密封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接头螺纹连接的第一活动件和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均呈环状,在所述第一接头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活动件与所述第二活动件相抵靠,且所述第一活动件较所述第二活动件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头分布;所述第一接头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一活动件配合,所述第二外螺纹与所述第二活动件配合,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邻分布,且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的旋向相反;在所述第一接头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二活动件的内圈包括内螺纹区和光孔区,所述内螺纹区较所述光孔区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头分布,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之间的接缝位于所述内螺纹区与所述光孔区的交界处;
所述内螺纹区与所述第二外螺纹配合,所述光孔区与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的外壁抵接。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活动件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活动件开口的收容槽,所述第二活动件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一活动件包括侧板和设于所述侧板上且沿所述第一接头的周向方向分布的环形壁,所述侧板与所述环形壁围设形成所述收容槽,其中,所述侧板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活动件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第一外螺纹连接;所述环形壁的内圈与所述第二活动件的外周壁抵接。
[0008]优选地,所述环形壁的内圈为一圆锥面,在沿所述衔接管至所述第一接头的方向上,所述环形壁的内径呈逐渐减小的态势;所述第二活动件包括与所述收容槽配合的圆锥部和设于所述圆锥部上且位于所述收容槽外侧的握持部,所述第二活动件上还设有沿所述第一接头的轴向贯穿所述圆锥部和所述握持部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孔壁为所述第二活动件的内圈。
[0009]优选地,所述握持部抵接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口处,且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口之间形成密封连接;其中,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口相抵接的端面上设有密封件。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之间的接缝位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接缝距所述收容槽的槽底的距离为L1,所述接缝距所述收容槽的槽口的距离为L2,其中,L1:L2的取值范围为0.2~1。
[0011]优选地,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处设有沿所述衔接管的轴向延伸的接插部,所述接插部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接头内;所述接插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衔接管的外径,所述接插部与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之间形成有一台阶状限位部,所述第一接头的一端部抵接于所述台阶状限位部处。
[0012]优选地,所述接插部的外壁上设有沿所述衔接管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密封凸部,所述密封凸部与所述第一接头的内壁抵接;在沿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至所述接插部的方向上,所述密封凸部的外周面依次包括第一导向面、抵接面和第二导向面,其中,所述抵接面与所述第一接头的内壁抵接,且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在沿所述衔接管的第一端至所述接插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向面的外径呈逐渐增大的态势,所述抵接面的外径保持不变,所述第二导向面的外径呈逐渐减小的态势。
[0013]优选地,所述衔接管的外壁与所述可降解支架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取值范围为0~5cm。
[0014]优选地,所述衔接管的材料为硅胶;或者,所述衔接管的材料为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或者,所述衔接管的材料为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者,所述衔接管的材料为特氟龙;或者,所述衔接管的材料为聚氯乙烯;或者,所述衔接管的材料为尼龙。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头外接有用于使得第一流体进入所述衔接管内的搏动泵,所
述搏动泵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二接头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接头、所述衔接管、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搏动泵之间形成一循环回路;其中,所述搏动泵的压力随培养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所述搏动泵的压力的取值范围为0~500mmHg。
[0016]优选地,所述袋体上还设有取样口,所述取样口连接有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被配置为实时或间断地检测所述培养空间内液体的pH值、温度、溶氧、二氧化碳浓度,并判断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液体有无病原体;其中,所述袋体上还设有取样口,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液体能够以人工的方式从所述取样口处提取;或者,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液体能够以自动的方式从所述取样口处提取;或者,所述培养空间内的液体能够以人工与自动结合的方式从所述取样口处提取。
[0017]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流体通过所述衔接管的过程中,所述衔接管的管壁能够产生搏动;其中,所述衔接管内的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式呈连续式或是脉动式。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菌培养袋的使用方法,所述无菌培养袋的使用方法包括:将可降解支架套设于衔接管上;利用密封连接结构将衔接管的第一端密封连接于袋体的第一接头上,将衔接管的第二端密封连接于袋体的第二接头上,从而实现将衔接管和可降解支架安装于袋体内;向衔接管内输入第一流体,同时,通过流入端口向袋体的培养空间内输送培养基、细胞悬浮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在接种细胞成功后,通过流入端口向培养空间内通入脱细胞溶液;在脱细胞操作后,通过流入端口向培养空间内通入清洗液;将衔接管上培养成功的组织取下。
[0019]优选地,在利用密封连接结构将衔接管连接于袋体的第一接头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100),具有培养空间,所述袋体(100)上设有用于输入第一流体的第一接头(110)和用于输出第一流体的第二接头(120);衔接管(200),位于所述培养空间内,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接头(110)与所述第二接头(120);可降解支架(300),位于所述培养空间内,且套设于所述衔接管(200)的外周,用于细胞种植、粘附、生长;密封连接结构(400),位于所述培养空间内,所述密封连接结构(400)设于所述第一接头(110)、所述第二接头(120)与所述衔接管(200)的连接处,以使所述第一接头(110)与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接头(120)与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二端之间形成密封连接;其中,所述袋体(100)上还设有至少一流入端口(600)和至少一流出端口(70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连接结构(400)包括与所述第一接头(110)螺纹连接的第一活动件(410)和第二活动件(420),所述第一活动件(410)和所述第二活动件(420)均呈环状,在所述第一接头(110)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活动件(410)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0)相抵靠,且所述第一活动件(410)较所述第二活动件(420)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头(110)分布;所述第一接头(110)的外圆周面上设有第一外螺纹(111)和第二外螺纹(112),所述第一外螺纹(111)与所述第一活动件(410)配合,所述第二外螺纹(112)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0)配合,所述第一外螺纹(111)与所述第二外螺纹(112)相邻分布,且所述第一外螺纹(111)与所述第二外螺纹(112)的旋向相反;在所述第一接头(110)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第二活动件(420)的内圈包括内螺纹区(421)和光孔区(422),所述内螺纹区(421)较所述光孔区(422)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头(110)分布,所述第一接头(110)与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一端之间的接缝位于所述内螺纹区(421)与所述光孔区(422)的交界处;所述内螺纹区(421)与所述第二外螺纹(112)配合,所述光孔区(422)与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一端的外壁抵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件(410)上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活动件(420)开口的收容槽,所述第二活动件(420)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一活动件(410)包括侧板(411)和设于所述侧板(411)上且沿所述第一接头(110)的周向方向分布的环形壁(412),所述侧板(411)与所述环形壁(412)围设形成所述收容槽,其中,所述侧板(411)上开设有螺纹孔(413),所述第一活动件(410)通过所述螺纹孔(413)与所述第一外螺纹(111)连接;所述环形壁(412)的内圈与所述第二活动件(420)的外周壁抵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壁(412)的内圈为一圆锥面,在沿所述衔接管(200)至所述第一接头(110)的方向上,所述环形壁(412)的内径呈逐渐减小的态势;所述第二活动件(420)包括与所述收容槽配合的圆锥部(423)和设于所述圆锥部(423)
上且位于所述收容槽外侧的握持部(424),所述第二活动件(420)上还设有沿所述第一接头(110)的轴向贯穿所述圆锥部(423)和所述握持部(424)的贯穿孔(425),所述贯穿孔(425)的孔壁为所述第二活动件(420)的内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424)抵接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口处,且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口之间形成密封连接;其中,所述握持部(424)与所述收容槽的槽口相抵接的端面上设有密封件(500)。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110)与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一端之间的接缝位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接缝距所述收容槽的槽底的距离为L1,所述接缝距所述收容槽的槽口的距离为L2,其中,L1:L2的取值范围为0.2~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一端处设有沿所述衔接管(200)的轴向延伸的接插部(210),所述接插部(210)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接头(110)内;所述接插部(210)的外径小于所述衔接管(200)的外径,所述接插部(210)与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一端之间形成有一台阶状限位部,所述第一接头(110)的一端部抵接于所述台阶状限位部处。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菌培养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插部(210)的外壁上设有沿所述衔接管(200)的周向方向延伸的密封凸部(220),所述密封凸部(220)与所述第一接头(110)的内壁抵接;在沿所述衔接管(200)的第一端至所述接插部(2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雪峰郭莹
申请(专利权)人:海迈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