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车载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253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0
电池组(1)搭载于车厢地板部。在电池组(1)的壳体(10)的底板(10b)的下方设有板状的下保护件(2)。下保护件(2)具有上凸肋(20)和下凸肋(30)交替排列而成的形状。设于壳体(10)的底板(10b)的内部(或表面上)的冷却管(12)配设为面对下凸肋(21)。下保护件(2)安装于壳体(10),但上凸肋(20)的上板部(20a)与壳体(10)的底板(10b)分开。(10b)分开。(10b)分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池组车载构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组相对于车辆的搭载构造[a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a battery pack on a vehicle]。

技术介绍

[0002]要求对车辆的CO2排出限制,推进车辆的电动化。伴随车辆的电动化,在车辆搭载有电池,电池储存用于驱动马达的电力。在车辆减速时,由发电马达再生发电的电力对该电池进行充电(也存在驱动马达发电的情况)。为了得到足够的续航距离,需要搭载容量较大的电池,电池的体积变大,并且电池的重量变重。受搭载空间的制约、以及前后重量分配和低重心化的制约,又大又重的电池大多搭载于车厢地板部。另外,考虑到伴随充放电的电池的发热,也存在冷却系统组装于电池的情况。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组装有液冷系统的电池组搭载于车厢地板部的车辆。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214008A9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由于路面上的高度差等原因,存在自下方对搭载于车厢地板部的电池组输入冲击的可能性。需要相对于来自下方的冲击对电池组进行保护。特别是,在组装有液冷系统的电池组的内部配设有供冷却液[coolant]循环的冷却管,需要相对于来自下方的冲击对冷却管进行保护。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护搭载于车厢地板部的电池组的电池组车载构造。
[0008]用于解决问题的方
[0009]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搭载于车厢地板部的电池组相对于车辆的搭载构造。在电池组的壳体的底板的下方设有板状的下保护件。下保护件具有上凸肋和下凸肋交替排列而成的形状。设置于壳体的底板的内部(或表面上)的冷却管配设为面对下凸肋。下保护件安装于壳体,但上凸肋的上板部和壳体的底板分开。
[0010]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1]利用上述特征,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保护搭载于车厢地板部的电池组的电池组车载构造。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池组车载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2是上述构造的电池组的仰视图。
[0014]图3是安装有下保护件的上述电池组的仰视图。
[0015]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
[0016]图5A是表示上述构造的冲击吸收过程(初期状态)的剖视图。
[0017]图5B是表示上述构造的冲击吸收过程(第一状态)的剖视图。
[0018]图5C是表示上述构造的冲击吸收过程(第二状态)的剖视图。
[0019]图5D是表示上述构造的冲击吸收过程(第三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实施方式的电池组车载构造进行说明。
[0021]电池组1搭载于车厢地板部。电池组1占据车厢地板部的几乎全部。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相对于车辆的搭载构造除了具有电池组1还具有自下方安装于电池组1的金属制的下保护件2和自下方安装于下保护件2的树脂制的下罩3。
[0022]电池组1具有壳体10、封闭壳体10的上部开口的上板11、被收纳于壳体10的内部的多个电池模块(未图示)以及配线、控制模块等各种电子设备(未图示)。在各电池模块内还收纳有多个电池单元。壳体10的底板10b是通过将四张铝挤出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lateral direction]上接合而形成的(参照图2)。挤出材彼此利用沿它们的侧缘朝向下方形成的凸缘10f相互焊接(参照图4)。壳体10的侧板10s也由铝挤出材形成,并接合于底板10b的周缘。上板11是冲压成型的金属板。
[0023]如图2所示,在壳体10的周缘安装有多个支架。电池组1借助这些支架固定于车体(侧梁等)。电池组1也作为提升车体的强度、刚性的构造构件发挥功能。如图4所示,在挤出成型时,冷却管12与底板10b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管12埋设[embedded]于底板10b的内部。冷却管12形成为自底板10b的底面朝向下方突出。此外,图4是图3中的IV-IV线剖视图,仅示出电池组1的左侧,但右侧也对称地形成。在图4中示出了下罩3,但在图3中未示出下罩3。
[0024]如图4所示,在构成底板10b的各挤出材分别形成有四根冷却管12。各冷却管1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longitudinal direction]延伸。冷却管12在宽度方向上几乎均等地配置。通过将冷却管12(和凸缘10f)与底板10b一体地形成,提升底板10b的强度和刚性。底板10b的上表面是平面,便于铺满上述电池模块,并且便于增加电池模块和底板10b的接触面积。这样,通过将冷却管12埋入底板10b,并且使底板10b的上表面为平面,能够促进电池模块和在冷却管12的内部流动的冷却液之间的换热。
[0025]此外,如图4所示,底板10b的四个挤出材中的两旁的两个挤出材各自的外侧构筑为双重底构造。在该双重底构造的内部配置有两根冷却管12。冷却液在各冷却管12的内部循环。冷却液的循环由温度管理系统(未图示)控制。在上述的电池模块等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管理系统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循环泵(未图示),以使电池模块的温度停留在合适范围内。在上述的底板10b的双重底构造的部分形成有安装下保护件2的两侧缘的安装孔13、下罩3的安装孔14(参照图2)。
[0026]底板10b的四个挤出材中的中央的二个挤出材分别在其宽度方向的中央具有支架15。支架15也与冷却管12相同地在挤出成型时一体地形成。支架15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存在。各支架15与底板10b一起形成闭截面。如图2所示,五个盲孔螺母16隔开间隔利用凿紧[swaging]固定于各支架15。
[0027]下保护件2是铝制的,冲压成型。如图3和图4所示,下保护件2具有上凸肋(加强肋、压花)[upward protruded tabs(beads,embosses)]20和下凸肋[downward protruded tabs]21在宽度方向上交替排列而成的波形状[corrugated shape]。即,上凸肋20和下凸肋21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述壳体10的冷却管12配设为面对下凸肋21。换言之,在仰视(或俯视)时,冷却管12位于下凸肋21的范围内。下保护件2的顶端部和后端部分别以与电池组1接触的方式弯折而形成高度差部。
[0028]上凸肋20的上板部[upper plate]20a和底板10b的底面分开。下凸肋21的下板部[lower plate]21a和冷却管12分开。下板部21a与冷却管12的距离比上板部20a与底板10b的底面的距离大。在相邻的上板部20a和下板部21a之间形成有倾斜板部[sloped plate]22。在下板部21a的与上述支架15相对的部分,与盲孔螺母16的位置对应地形成有五个鼓出部[bulges]23。各鼓出部23向上方突出为圆形,与支架15的底面接触。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池组车载构造,其为搭载于车厢地板部的电池组的车载构造,其中,该电池组车载构造具有:所述电池组的壳体的底板;冷却管,其设于所述底板的内部或表面上,且冷却液在该冷却管的内部循环;以及板状的下保护件,其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下保护件具有上凸肋和下凸肋交替排列而成的形状,所述冷却管配设为面对所述下凸肋,所述下保护件以所述上凸肋的上板部和所述底板的底面分开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车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太田圭一郎小池英贵又野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