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1937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包括多个基座、多块盖板、草皮,多个所述基座分别间隔铺设于地基上,所述基座上可拆卸安装所述盖板,所述盖板下设有支撑脚,使盖板面高出地面,盖板前后和左右两对侧边分别成形有至少一个凹榫和凸榫,当每两两相邻的所述盖板连接时,一所述盖板的凸榫卡进另一盖板的凹榫,实现每两两相邻的盖板可拆卸拼接且稳固,基座间填充土壤,土表铺设草皮。该铺装结构通过设置基座与盖板,且基座之间填土植草,使该铺装结构一地两用,能上行人、下种草,兼具道路和绿化功能,且路面不积水,既增添道路景观,又改善道路环境。又改善道路环境。又改善道路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绿化
,尤其是涉及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广场及人行道面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备一定透水透气功能的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面层,一类则是不透气不透水的石板、广场砖、混凝土面层。前者透气透水性有限,后者则完全不具备通透性,而且两者吸热快、比热容小,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贡献者”之一。
[0003]这种广场及人行道消纳雨水的作用有限。大部分雨水不能直接补充城市地下水,而是被排入下水道,造成降水资源流失,增加水体污染风险;发生大雨暴雨时,地面形成积水或径流,行人行走不便,径流汇聚加重城市内涝灾害风险;透水砖、石板类面层易断裂、翘边和反坡积水,大大降低美观度和安全性,维修翻新需要统筹、计划,做不到及时快速处理。
[0004]现在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分布不均,是导致城市热岛、地下水位下降、居民心理疾病等诸多负面后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路面铺装结构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景观、生态、实用于一体的种草的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方案为: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包括多个基座、多块盖板、草皮,多个所述基座分别间隔铺设于地基上,所述基座上可拆卸安装所述盖板,所述盖板前后和左右两对侧边分别成形有至少一个凹榫和凸榫,当每两两相邻的所述盖板连接时,一所述盖板的凸榫卡进另一盖板的凹榫,实现每两两相邻的盖板可拆卸拼接且稳固;所述基座之间填充有土壤,土壤上铺设草皮,草皮与基座顶面齐平,人行路面边界铺设路缘石,石面略高或齐平于盖板面。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集景观、生态、实用于一体,该铺装结构通过设置基座与盖板,且基座之间填土植草,使该铺装结构上行人、下种草,兼具道路和绿化功能,且路面不积水,既增添道路景观,又改善道路环境;该结构透气、透水、透热,降水可被涵养在土层中并下渗到地下,根系发达的草皮能比传统路面消纳、蓄积更多降水,更多地补充城市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减缓城市内涝发生的时效和强度,且草皮能滞留、吸收一定量的污染物,降低城市水体污染,草皮也能吸热降温,改善地表微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该结构一地两用,开拓了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也能新增绿地,既丰富城市的绿色廊道景观层次,又能固碳释氧,增加城市碳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应用该结构有利于建设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生态的新型城市和宜人宜居的未来城市,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0008]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由带凹槽的条石铺设而成或由浇筑带凹槽的混凝土而成。
[0009]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留有多条导水槽,多条所述导水槽间隔排布,所述导水槽横向贯穿基座。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便于地表水能自由流通,均衡分布。
[0010]进一步地,所述盖板设置有支撑脚以使盖板高于地面,所述基座开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以供支撑脚插入固定。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实现可拆卸安装盖板,且使盖板高出地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脚横截面呈U字型或条型或板形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凸榫与凹榫横截面均呈梯形或梳齿形或方形或T字型结构。
[0013]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开有多个由下至上贯穿整个盖板的通孔,多个所述通孔间隔排布,所述通孔横截面呈圆形或条型结构。
[0014]进一步地,所述盖板顶面成形有防滑纹,所述防滑纹呈十字形或条形结构。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使盖板具有防滑功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基座正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盖板俯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凸榫与凹榫结构图。
[0021]图7为本技术的支撑脚结构图。
[0022]其中,1为基座,11为导水槽,12为安装槽,2为盖板,21为凸榫,22为凹榫,23为支撑脚,24为通孔,25为防滑纹,3为土壤,4为路缘石。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参见附图1至附图7所示,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包括多个基座1、多块盖板2、草皮,多个基座1分别间隔铺设于地基上,基座1上可拆卸安装盖板2,盖板2前后和左右两对侧边分别成形有至少一个凹榫22和凸榫21,当每两两相邻的盖板2连接时,一盖板2的凸榫21卡进另一盖板2的凹榫22,实现每两两相邻的盖板2可拆卸拼接且稳固;基座1之间填充有土壤3,土壤3上铺设有草皮,草皮与基座1顶面齐平,土壤可为原土或者客土,人行路面边界铺设路缘石4,石面略高或齐平于盖板2面。
[0025]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由带凹槽的条石铺设而成或由浇筑带凹槽的混凝土而成。
[0026]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留有多条导水槽11,多条导水槽11间隔排布,导水槽11横向贯穿基座1。
[0027]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设置有支撑脚23以使盖板2高于地面,基座1开有安装槽12,安装槽12以供支撑脚23插入固定;其中,支撑脚23横截面呈U字型或条型或板形结构或其他形状。
[0028]在本实施例中,凸榫21与凹榫22横截面均呈梯形或梳齿形或方形或T字型结构或其他形状。
[0029]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开有多个由下至上贯穿整个盖板2的通孔24,多个通孔24间隔排布,通孔24横截面呈圆形或条型结构。
[0030]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顶面成形有防滑纹25,防滑纹25呈十字形或条形或者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结构。
[0031]在本实施例中,在广场、人行道地基找平后或铺条石的位置找平后,将多个基座1分别设置于地基上,然后将多块盖板2分别设置于基座1上,其中,将盖板2的多条支撑脚23分别向下插入于两基座1的安装槽12内,再将每两两相邻的盖板2相连接,其中将一盖板2的凸榫21插入另一盖板2的凹榫22内,实现每两两相邻的盖板2之间的拼接,如此使通过开设导水槽11、配合基座1之间的土壤、草皮,实现整个结构透气透水透热,水可被涵养在土层中并下渗到地下,根系发达的草皮能比传统路面消纳、蓄积更多降水,更多地补充城市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减缓城市内涝发生的时效和强度,形成“海绵”功能。
[0032]同时,当本实施例用于人行道时仍然设置盲道,盖板2不开设通孔24,且每两两相邻的盖板2之间不留缝隙,防滑处理以不增加盲人判断和使用难度为原则,比如磨砂效果。
[0033]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包括多个基座(1)、多块盖板(2)、草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基座(1)分别间隔铺设于地基上,所述基座(1)上可拆卸安装所述盖板(2),所述盖板(2)前后和左右两对侧边分别成形有至少一个凹榫(22)和凸榫(21),当每两两相邻的所述盖板(2)连接时,一所述盖板(2)的凸榫(21)卡进另一盖板(2)的凹榫(22),实现每两两相邻的盖板(2)可拆卸拼接且稳固;所述基座(1)之间填充有土壤(3),土壤(3)上铺设有草皮,草皮与基座(1)顶面齐平,人行路面边界铺设路缘石(4),石面略高或齐平于盖板(2)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由带凹槽的条石铺设而成或由浇筑带凹槽的混凝土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增绿的海绵型人行路面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留有多条导水槽(11),多条所述导水槽(11)间隔排布,所述导水槽(11)横向贯穿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森霖造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