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1853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包括:叠合楼板,所述叠合楼板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叠合楼板上方设置有第二插槽,所述相邻两个叠合楼板之间设置有现浇板带,所述现浇板带上设置有支承板,所述支承板两侧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第一插槽连接,所述支承板底部连接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承板顶部设置有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与叠合楼板连接。通过设置限位件、压紧组件以及支撑组件配合,使得叠合楼板与支承板的连接安装更加方便,使得叠合楼板不容易松动造成位移和固定不牢导致楼板底面平整度差。平整度差。平整度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中的叠合楼板,主要由预制板和现浇的混凝土叠合层构成。多块预制板平铺设置,且在相邻的两块预制板之间预留200mm宽的现浇板带,该现浇板带需要通过吊支模的施工方式完成混凝土浇筑,现浇的混凝土灌入现浇板带以连接、加固预制板,并在多块预制板上形成表面光滑的叠合层,整体性好,刚度大,也便于饰面层装修。
[0003]现有的混凝土现浇带进行楼板混凝土浇筑时现浇带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浆、现浇板带与两侧预制板容易松动造成位移和固定不牢、楼板底面平整度差等问题,最后会导致人工返工。不但浪费人工,还浪费了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使叠合楼板不容易松动造成位移和固定不牢导致楼板底面平整度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叠合楼板,所述叠合楼板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叠合楼板上方设置有第二插槽,相邻两个所述叠合楼板之间设置有现浇板带,所述现浇板带上设置有支承板,所述支承板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两侧与第一插槽连接,所述支承板底部连接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承板顶部设置有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与叠合楼板连接。将相邻的两块叠合楼板放置好之后,在现浇板带上放置支承板,支承板两侧的限位件与第一插槽连接使支承板与叠合楼板连接在一起,限制叠合楼板前后晃动,所述压紧组件与叠合楼板连接。限制叠合楼板左右晃动,保证支承板和叠合楼板之间的固定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0006]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两侧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所述限位柱靠近插槽的一端上设置有卡槽。通过限位柱插接在第一插槽,限制叠合楼板相对于支承板前后晃动,所述限位柱上设置有卡槽用于和压紧组件连接。
[0007]较佳的,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一端通过第二插槽插入叠合楼板中,并与限位柱的卡槽插接,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叠合楼板一端连接有调节支板,所述调节支板连接有调节件。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与限位柱的卡槽插接,限制叠合楼板相对于支承板左右移动,第一支撑杆远离叠合楼板一端连接有调节支板,所述调节支板连接有调节件,通过调节件可以控制第一支撑杆是否插入卡槽,方便更换叠合楼板。
[000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件包括旋转手轮,所述旋转手轮连接有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穿过调节支板连接有锁紧块。顺时针转动旋转手轮,调节支板下移带动与调节支板连接的第一支撑杆插入卡槽,当逆时针转动旋转手轮,调节支板上升带动与调节支板连接的第一支撑杆移出卡槽。
[0009]较佳的,所述支承板与叠合楼板底部之间均设有橡胶垫片,所述橡胶垫片为带状结构,其长度与叠合楼板长度相同。通过设置橡胶垫片大大提高支承板与叠合楼板之间的密封性,避免往现浇板带内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支承板与叠合楼板之间流出。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缓冲块,所述缓冲块内设置有缓冲件,所述缓冲块通过第二支撑杆连接叠合楼板。通过第二支撑杆给予叠合楼板支撑力同时压紧组件下压第一支撑杆给予叠合楼板向下的推力,使得叠合楼板更紧密牢固的贴合在叠合楼板底部,并且在浇筑混凝土时,通过在缓冲块内设置缓冲件可以大幅度减小混凝土对底模造成的冲击力,从而保证该底模整体牢固稳定地进行浇筑使用,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
[0011]较佳的,所述缓冲件包括减震杆,所述减震杆下方设置有套筒,所述减震杆位于套筒中,所述套筒与减震杆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当浇筑混凝土时,缓冲块在减震杆和套筒之间的第一弹性件的减震作用下可以减小混凝土对现浇板带底模造成的冲击力。
[0012]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下内壁还设置有缓冲凹槽,所述缓冲凹槽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与减震杆之间通过拉杆铰接,所述滑块与缓冲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当减震杆向下移动挤压第一弹性件的同时减震杆上铰接的拉杆推动第二滑块朝向第二弹性件的方向滑动并挤压第二弹性件,进一步减小混凝土对现浇板带底模造成的冲击力。
[0013]较佳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为弹性弹簧。
[0014]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限位件、压紧组件以及支撑组件配合,使得叠合楼板与支承板的连接安装更加方便,使得叠合楼板不容易松动造成位移和固定不牢导致楼板底面平整度差。
[0015]通过在缓冲块内设置缓冲件可以大幅度减小混凝土对底模造成的冲击力,从而保证该底模整体牢固稳定地进行浇筑使用,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0017]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的叠合楼板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的限位块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剪力墙连接结构的缓冲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本技术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
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0022]参照图1~图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包括:叠合楼板100,所述叠合楼板100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槽101,所述叠合楼板100上方设置有第二插槽102,相邻两个所述叠合楼板100之间设置有现浇板带200,所述现浇板带200上设置有支承板201,所述支承板201两侧设置有限位件202,所述限位件202与第一插槽101连接,所述支承板201底部连接有支撑组件300,所述支承板201顶部设置有压紧组件400,所述压紧组件400与叠合楼板100连接。将相邻的两块叠合楼板100放置好之后,在现浇板带200上放置支承板201,支承板201两侧的限位件202与第一插槽101连接使支承板 201与叠合楼板100连接在一起,限制叠合楼板100前后晃动,所述压紧组件 400与叠合楼板100连接。用于限制叠合楼板100左右晃动,保证支承板201和叠合楼板100之间的固定稳定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3]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202包括限位块202b,所述限位块202b两侧设置有限位柱202a,所述限位柱202a插接于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楼板(100),所述叠合楼板(100)一侧设置有第一插槽(101),所述叠合楼板(100)上方设置有第二插槽(102),相邻两个所述叠合楼板(100)之间设置有现浇板带(200),所述现浇板带(200)上设置有支承板(201),所述支承板(201)上设置有限位件(202),所述限位件(202)两侧与第一插槽(101)连接,所述支承板(201)底部连接有支撑组件(300),所述支承板(201)顶部设置有压紧组件(400),所述压紧组件(400)与支承板(20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02)包括限位块(202b),所述限位块(202b)两侧设置有限位柱(202a),所述限位柱(202a)插接于所述第一插槽(101),所述限位柱(202a)靠近插槽的一端上设置有卡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组件(400)包括第一支撑杆(401),所述第一支撑杆(401)一端通过第二插槽(102)插入叠合楼板(100)中,并与限位柱(202a)的卡槽插接,所述第一支撑杆(401)远离叠合楼板(100)一端连接有调节支板(402),所述调节支板(402)连接有调节件(40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现浇板带底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403)包括旋转手轮(403a),所述旋转手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盈装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