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1107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主体、移动组件和拉杆,所述拉杆设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侧部,所述移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万向轮和支脚,所述万向轮和所述支脚均连接于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上述充电桩能够通过拉杆推动充电桩,并在万向轮的作用下移动充电桩,提升了充电桩位置安放的灵活性,且无需车辆驶入充电车位即可实现充电,扩展了充电桩的应用场景;此外,充电桩移动到目的位置后,支脚可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使充电桩在使用时不会因为线缆的拉扯而轻易地移动位置,提升充电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充电桩不可移动、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桩


[0001]本技术涉及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相应地,其充电所需的充电桩数量也不断增加。
[0003]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是固定式充电桩,车辆必须驶入充电车位才能充电,灵活性差,不仅无法满足庞大的出行需求,也无法应对行车途中急需用电等情况,同时固定的充电设施选址和审批手续较为繁琐、复杂。此外,随车配置的交流充电桩由于功率较低,充电速率太慢,无法满足在旅行途中快速充电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桩,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充电桩不可移动、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主体、移动组件和拉杆,所述拉杆设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侧部,所述移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万向轮和支脚,所述万向轮和所述支脚均连接于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
[000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设有固定件,所述万向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件。
[000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两个所述万向轮和两个所述支脚,两个所述万向轮并排设置在所述充电主体靠近所述拉杆的侧边,两个所述支脚并排设置在所述充电主体远离所述拉杆的侧边。
[000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脚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主体,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部。
[000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呈L形且且包括相连接的两个连接片,两个所述连接片背离所述充电主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部的相邻两侧边固定连接。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包括外壳、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外壳的面板及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充电组件,所述外壳内设有收容腔且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检修口,所述面板连接于所述外壳以遮挡所述检修口;并且,所述面板可拆卸以露出所述收容腔。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上开设有凹槽。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组件包括控制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件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及充电枪,所述控制件设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均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充电枪设于所述外壳上且电连接于所述输出端口,所述输入端口通过连接线外接电源。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主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上并用于放置所述充电枪的挂钩。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拉杆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充电主体的固定座和活动杆,所述固定座内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活动通道,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活动插设于所述活动通道内。
[00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包括充电主体、移动组件和拉杆,由于移动组件包括设于充电主体底部的万向轮,能够通过拉杆推动充电桩,并在万向轮的作用下移动充电桩,提升了充电桩位置安放的灵活性,且无需车辆驶入充电车位即可实现充电,扩展了充电桩的应用场景;此外,充电桩移动到目的位置后,支脚可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使充电桩在使用时不会因为线缆的拉扯而轻易地移动位置,提升充电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充电桩不可移动、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的充电桩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所示的充电桩的内部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所示的充电桩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0022]100、充电桩;
[0023]10、充电主体;11、外壳;12、面板;13、收容腔;14、检修口;15、凹槽;16、挂钩;
[0024]20、移动组件;21、万向轮;22、支脚;221、连接部;222、支撑部;23、固定件;
[0025]30、拉杆;31、固定座;32、活动杆;33、把手;
[0026]40、显示屏;41、指示灯;42、空气开关;43、紧急制动按钮;44、感应区;45、辅助电源;46、电路板;47、辅助线槽;48、电表;49、示警器;
[0027]51、控制件;52、输入端口;53、输出端口;
[0028]60、散热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
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本申请提出一种充电桩,用以满足日益增多的新能源车无需驶入充电车位即可实现大功率充电的需求,充电速度快,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能源车无法随停随充的问题。本申请提出的充电桩应用场景灵活,且充电速率相较于随车配送的交流充电桩更快,可广泛应用于在无固定式充电桩情况下的应急式快速充电、实验室测试充电等。
[0032]请参照图1至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充电桩100,充电桩100包括充电主体10、移动组件20和拉杆30。其中,拉杆30用于方便使用者移动充电主体10,以将充电主体10在移动组件20的作用下移动至指定位置。
[0033]拉杆30设于充电主体10的侧部,移动组件20包括间隔设置的万向轮21和支脚22,万向轮21和支脚22均连接于充电主体10的底部。也即是说,充电主体10的底部设有方便移动的万向轮21和用于支撑固定的支脚22,既能够方便移动,也能在目的位置保证充电桩100位置的固定。
[0034]具体地,请再次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组件20包括两个万向轮21和两个支脚22,两个万向轮21并排设置且位于充电主体10靠近拉杆30的侧边,两个支脚22并排设置在充电主体10远离拉杆30的侧边,如此,类似行李箱的使用方式,方便通过拉杆30移动充电桩100至目的位置。
[0035]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支脚2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主体、移动组件和拉杆,所述拉杆设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侧部,所述移动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万向轮和支脚,所述万向轮和所述支脚均连接于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设有固定件,所述万向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两个所述万向轮和两个所述支脚,两个所述万向轮并排设置在所述充电主体靠近所述拉杆的侧边,两个所述支脚并排设置在所述充电主体远离所述拉杆的侧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充电主体的底部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主体,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呈L形且包括相连接的两个连接片,两个所述连接片背离所述充电主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部的相邻两侧边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锐杨振宇从爱军汪忠敏许青松
申请(专利权)人: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