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包括溜槽本体、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与溜槽本体冷却水内腔相连通,溜槽本体包括底板和整板弯曲成槽形的内槽板,底板两侧竖直连接侧板,内槽板两侧顶部与侧板顶部通过顶板连接,底板前端通过前端板与内槽板、侧板和顶板前端相接;冷却水内腔中竖直设有若干与冷却水内腔相匹配的U字形隔水板,隔水板顶部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和出水通孔;内槽板底面上设有耐磨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矿热炉加料溜槽采用了整板弯曲成槽形的内槽板,显著减少了外部焊缝,加料溜槽漏水风险降低,减少了设备检修次数和停炉时间;同时通过设置耐磨板提高加料溜槽内槽板的耐磨性能,延长了加料溜槽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
[0001]本技术属于矿热炉加料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
技术介绍
[0002]矿热炉工作过程中需要持续进行加料,而加料主要通过矿热炉内的布料机构实现,该布料机构包括旋转接头,以及与旋转接头通过销轴连接的加料溜槽。考虑到面临高温影响的问题,为保障溜槽在高温工况下能够正常工作,溜槽还需要搭配水冷结构,采用循环水进行冷却,以降低溜槽的使用温度。目前,常规溜槽的底板、内侧板、外侧板一般都是由很多条形钢板拼焊而成的,溜槽内外的焊缝多达几十条,溜槽内部为中空的水冷通道。这种溜槽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的不足:存在漏水安全隐患,随着物料对溜槽的长期不断冲击,溜槽使用过程中变形开裂后会导致冷却水发生泄露故障,从而影响矿热炉生产安全,且若发生漏水事故,需要停炉进行维修、更换,影响了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提高加料溜槽使用寿命,降低或避免冷却水漏水风险,保证矿热炉生产安全。
[0004]为实现其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包括溜槽本体,溜槽本体顶面两侧分别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与溜槽本体留有的冷却水内腔相连通,所述溜槽本体包括底板和整板弯曲成槽形的内槽板,底板两侧竖直连接侧板,内槽板两侧顶部与侧板顶部通过顶板连接,底板前端通过前端板与内槽板、侧板和顶板前端相接;所述溜槽本体冷却水内腔中竖直设有若干与冷却水内腔相匹配的U字形隔水板,隔水板顶部一侧设有进水通孔,另一侧设有出水通孔;所述内槽板上部为弯曲导料部,下部为平直导料部,所述弯曲导料部的槽底面上沿物料输送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一耐磨板,所述平直导料部呈上大下小的收敛状结构,平直导料部的槽底面上沿物料输送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二耐磨板。
[000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板与底板间的角焊缝外侧还包覆有L型的加固包边板。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耐磨板长280mm、宽100mm、厚10mm,数量为4块;第二耐磨板为4块,位于中间的2块为矩形,长750mm、宽100mm、厚10mm,位于两侧的2块为直角梯形,长750mm、上边宽100mm、下边宽85mm、厚10mm。
[0008]进一步地,所述内槽板平直导料部的两侧顶部内侧对称设有上挡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溜槽本体的顶板弯曲段与平直段相接处设有中空的前挡件,前挡件两端与溜槽本体的冷却水内腔相连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溜槽本体顶面上进水管和出水管前侧相对设置悬挂轮,悬挂轮通过内侧的旋转轴挂接于布料机构旋转接头的挂钩件上。
[0011]与现有矿热炉加料溜槽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的矿热炉加料溜槽采用了整板弯曲成槽形的内槽板,显著减少了外部焊缝,加料溜槽漏水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设备检修次数和停炉时间;同时通过设置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提高加料溜槽内槽板的耐磨性能,提高了加料溜槽的使用寿命。
[0013]2、本技术加固包边板将侧板与底板间形成的角焊缝进行包覆处理,使侧板与底板之间连接更牢固,并减少侧板与底板间的角焊缝漏水风险。
[0014]3、本技术通过设置隔水板能够延长冷却水在冷却水内腔中停留时间,使冷却水尽量布满冷却水内腔,提高冷却水利用效率和提升冷却效果,延长溜槽使用寿命。
[0015]4、本技术通过设置上挡板和前挡件,上挡板可避免加料过程中物料飞溅,前挡件除了避免物料飞溅外,还能够避免溜槽本体上部被物料冲击而导致的歪扭变形。
[0016]5、本技术在溜槽本体顶面上进水管和出水管前侧相对设置悬挂轮,悬挂轮通过内侧的旋转轴与布料机构旋转接头挂钩件挂接,当加料溜槽损坏时便于更换。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矿热炉加料溜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右视图;
[0019]图3为图1的主视图;
[0020]图4为图3中A
‑
A向的剖面图;
[0021]图5为隔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1
‑
溜槽本体,101
‑
内槽板,102
‑
侧板,103
‑
底板,104
‑
顶板,105
‑
第一耐磨板,106
‑
第二耐磨板,109
‑
隔水板,1091
‑
进水通孔,1092
‑
出水通孔,110
‑
上挡板,111
‑
前端板,2
‑
进水管,3
‑
出水管,4
‑
悬挂轮,5
‑
前挡件,6
‑
加固包边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优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0024]参照图1
‑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包括溜槽本体1,溜槽本体1顶面两侧分别设有进水管2和出水管3,进水管2和出水管3与溜槽本体1留有的冷却水内腔相连通。所述溜槽本体1包括底板103和整板弯曲成槽形的内槽板101,底板103两侧竖直连接侧板102,内槽板101两侧顶部与侧板102顶部通过顶板104连接,底板103前端通过前端板111与内槽板101、侧板102和顶板104前端相接;所述溜槽本体1冷却水内腔中竖直设有若干与冷却水内腔相匹配的U字形隔水板109,隔水板109顶部一侧设有进水通孔1091,另一侧设有出水通孔1092;所述内槽板101上部为弯曲导料部,下部为平直导料部,所述弯曲导料部的槽底面上沿物料输送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一耐磨板105,所述平直导料部呈上大下小的收敛状结构,平直导料部的槽底面上沿物料输送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二耐磨板106。
[0025]本实施例中,隔水板109能够延长冷却水在冷却水内腔中停留时间,使冷却水尽量
布满冷却水内腔,提高冷却水利用效率和提升冷却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溜槽本体1的耐磨性,经受物料长时间冲击,所述内槽板101的弯曲导料部槽底面上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一耐磨板105,平直导料部的槽底面上沿物料输送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二耐磨板106。
[0026]具体地,第一耐磨板105设置的数量为4块,第一耐磨板105的长度为280mm、宽度为100mm、厚度10mm。第一耐磨板105采用Q345钢材。第二耐磨板106为4块,位于中间的2块为矩形,长度750mm、宽度100mm、厚度10mm,位于两侧的2块为直角梯形,长度750mm、上边宽100mm、下边宽85mm、厚度10mm;第二耐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包括溜槽本体(1),溜槽本体(1)顶面两侧分别设有进水管(2)和出水管(3),进水管(2)和出水管(3)与溜槽本体(1)留有的冷却水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本体(1)包括底板(103)和整板弯曲成槽形的内槽板(101),底板(103)两侧竖直连接侧板(102),内槽板(101)两侧顶部与侧板(102)顶部通过顶板(104)连接,底板(103)前端通过前端板(111)与内槽板(101)、侧板(102)和顶板(104)前端相接;所述溜槽本体(1)冷却水内腔中竖直设有若干与冷却水内腔相匹配的U字形隔水板(109),隔水板(109)顶部一侧设有进水通孔(1091),另一侧设有出水通孔(1092);所述内槽板(101)上部为弯曲导料部,下部为平直导料部,所述弯曲导料部的槽底面上沿物料输送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一耐磨板(105),所述平直导料部呈上大下小的收敛状结构,平直导料部的槽底面上沿物料输送方向等间距设有多个第二耐磨板(10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减少外部焊缝的矿热炉加料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02)与底板(103)间的角焊缝外侧还包覆有L型的加固包边板(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何俊平,张琨,董兵斌,南丽军,来雄昌,李正锁,连晓霞,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