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888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全地形车;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气缸盖、进气歧管和传感模块,所述进气歧管连接至所述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远离所述气缸盖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传感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通过上述提升了发动机中传感模块布置的灵活性,解决了发动机进气压力温度传感模块布置困难问题,优化了传感模块布置要求以及提升了全地形车发动机的装配维修性。维修性。维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外观一般无篷。全地形车的进气温度压力传感器布置在进气歧管上,受传感器布置要求及装配维修性考虑,传感器的布置较为困难。传统传感器的布置方式中该传感器设置在发动机内,易受进气歧管内积液影响对传感器造成损害,同时当传感器设置在发动机内,对传感器的维修和更换极为不便,需要拆卸发动机进行维修,增加了检修人员的操作难度,同时增加了车主的维修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优化发动机中传感模块布置位置的全地形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全地形车;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气缸盖、进气歧管和传感模块,进气歧管连接至气缸盖,进气歧管远离气缸盖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传感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槽中。
[0006]进一步地,进气歧管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容纳槽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
[0007]进一步地,容纳槽和第一腔体连通,容纳槽和第二腔体连通。
[0008]进一步地,容纳槽的一端形成有连接孔,传感模块通过连接孔设置在容纳槽内。
[0009]进一步地,发动机包括曲轴和点火机构,在一个垂直于曲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平面上,点火机构的轴线沿曲轴的轴线方向在投影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传感模块的轴线沿曲轴的轴线方向在投影平面的投影线为第二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的夹角α大于等于0
°
且小于等于72
°

[0010]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全地形车;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包括气缸盖、进气歧管和传感模块,进气歧管连接至气缸盖,进气歧管靠近气缸盖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传感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槽中。
[0011]进一步地,进气歧管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容纳槽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
[0012]进一步地,容纳槽和第一腔体连通,容纳槽还和第二腔体连通。
[0013]进一步地,容纳槽的一端形成有连接孔,传感模块通过连接孔设置在容纳槽内。
[0014]进一步地,发动机包括曲轴和点火机构,在一个垂直于曲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平
面上,点火机构的轴线沿曲轴的轴线方向在投影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传感模块的轴线沿曲轴的轴线方向在投影平面的投影线为第二投影线,第一投影线和第二投影线的夹角α大于等于

72
°
且小于等于0
°

[0015]通过在进气歧管上单独设置一个用于容纳传感模块的容纳槽,优化了进气压力温度传感器布置困难问题;通过至少两种传感模块的布置方式,提升了发动机布置的灵活性,增加了全地形车发动机的易维修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爆炸图。
[0020]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剖视图。
[0021]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进气歧管和气缸盖的连接示意图。
[0022]图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进气歧管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进气歧管的剖面图。
[0024]图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图6的A处放大图。
[0025]图10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气缸盖和密封件的连接示意图。
[0026]图1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密封件的示意图。
[0027]图1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图10的B处放大图。
[0028]图1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进气通道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9]图1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进气通道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0030]图1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气缸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行走组件13、传动组件14、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车架11设置为金属框架,用于支撑车身覆盖件12、发动机15、发电机16和传动组件14。车身覆盖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保护全地形车100。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共同构成全地形车100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通过传动组件14将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13,从而使行走组件13运动。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为全地形车100提供动力来源。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0033]如2图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容纳空间101和第二容纳空间102,其中,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的前侧。进一步地,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为驾驶室,用于供驾乘人员乘坐全地形车100,第二容纳空间102可供设置动力组件。
[0034]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储油组件(图中未示出),储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
并且储油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进一步地,传动组件14设置为一根沿全地形车100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为了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了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通过上述设置,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0035]如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控制器组件17,控制器组件17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控制器组件17包括第一控制器171和第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控制器171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的动力组件,通过第一控制器171控制发电机16功率的输出、发动机15的启动或者停止,以及发动机15与发电机16之间的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全地形车;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气缸盖、进气歧管和传感模块,所述进气歧管连接至所述气缸盖,所述进气歧管远离所述气缸盖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传感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容纳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容纳槽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一端形成有连接孔,所述传感模块通过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曲轴和点火机构,在一个垂直于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平面上,所述点火机构的轴线沿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线,所述传感模块的轴线沿所述曲轴的轴线方向在所述投影平面的投影线为第二投影线,所述第一投影线和所述第二投影线的夹角α大于等于0
°
且小于等于72
°
。6.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干传巍杨陈娄峰刘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