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867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全地形车;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内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冷却通道,所述水泵连接至所述第二冷却水套,所述第二冷却水套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水套,所述第一冷却水套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接所述水泵。通过上述设置,提升冷却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减少冷却系统零部件的数量,降低全地形车的生产成本。降低全地形车的生产成本。降低全地形车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又称“全地形四轮越野机车”,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全地形车的发动机用于冷却的外置管路多,结构复杂,布置难度较大。在布置全地形车的零部件时,常常因为发动机的管路过多,且管路多采用不可调整的固定管道,占用全地形车布置空间的同时,不能使管路附近的空间有效利用,导致其他部件的布置位置受制。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大多采用双循环的冷却方式,两条冷却管路两端的连接位置需要设置不同的转接装置,导致发动机的零部件过多,使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系统集成设置的全地形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全地形车;动力组件,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发动机内的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冷却通道,水泵连接至第二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连接至第一冷却水套,第一冷却水套通过冷却通道连接水泵。
[0006]进一步地,冷却系统还包括控温机构,控温机构设置在第一冷却水套和冷却通道之间。
[0007]进一步地,控温机构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控温机构还包括第一管口打开、第二管口打开的第一状态;控温机构还包括第一管口打开、第二管口关闭的第二状态。
[0008]进一步地,当流经控温机构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温度时,控温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当流经控温机构的冷却液的温度小于预设温度时,控温机构处于第一状态。
[0009]进一步地,冷却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设置在第一管口和水泵之间,第二通道设置在第二管口和水泵之间。
[0010]进一步地,冷却系统还包括散热机构,散热机构设置在第二通道中。
[0011]进一步地,水泵设置有三通结构,第一通道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管口,第一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至三通结构;第二通道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管口,第二通道的另一端连接至三通结构。
[0012]进一步地,控温机构上还设置有用于排出冷却系统内气体的第三管口。
[0013]进一步地,冷却系统形成有贯穿发动机第三通道,水泵和第二冷却水套通过第三通道连接。
[0014]进一步地,第一冷却水套包括出水口,控温机构通过出水口连接至第一冷却水套。
[0015]通过上述设置,增加冷却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减小发动机的体积和重量,减少了发动机的零部件数量,降低了全地形车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一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二结构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爆炸图。
[0020]图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动力组件的剖面图。
[0021]图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气缸盖的剖面图。
[0022]图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水套的示意图。
[0023]图8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的第一视角图。
[0024]图9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的第二视角图。
[0025]图10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却水套和气缸体的爆炸图。
[0026]图11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气缸体的剖面图。
[0027]图12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3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水泵的剖面图。
[0029]图14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水泵和平衡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0030]图15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6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0032]图17为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4]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行走组件13、传动组件14、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车架11设置为金属框架,用于支撑车身覆盖件12、发动机15、发电机16和传动组件14。车身覆盖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保护全地形车100。发动机15和发电机16共同构成全地形车100的动力组件,动力组件通过传动组件14将动力传递至行走组件13,从而使行走组件13运动。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为全地形车100提供动力来源。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0035]如2图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全地形车100包括沿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容纳空间101和第二容纳空间102,其中,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的前侧。进一步地,第一容纳空间101设置为驾驶室,用于供驾乘人员乘坐全地形车100,第二容纳空间102可供设置动力组件。
[0036]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储油组件(图中未示出),储油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并且储油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内。进一步地,传动组件14设置为一根沿全地形车100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为了平衡全地形车 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
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了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动力组件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 102中,且动力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右侧,储油组件设置在传动轴的左侧。通过动力组件和储油组件平衡全地形车100左右方向的重量,从而平衡全地形车100的重量分布。通过上述设置,使全地形车100的质心前移,有利于提升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提高驾驶质感。
[0037]如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控制器组件17,控制器组件17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102中,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控制器组件17包括第一控制器171和第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控制器171用于控制全地形车 100的动力组件,通过第一控制器171控制发电机16功率的输出、发动机15 的启动或者停止,以及发动机15与发电机16之间的能量转换。第二控制器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的电子零部件,其中,电子零部件指设置在全地形车 100中的温度控制模块、照明模块和仪表显示模块等功能性部件。具体的,第二控制器至少部分设置在储油组件的上侧。
[0038]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发动机15包括曲轴连杆机构 151和外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行走组件,用于支撑所述全地形车;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内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水泵、第一冷却水套、第二冷却水套和冷却通道,所述水泵连接至所述第二冷却水套,所述第二冷却水套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水套,所述第一冷却水套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接所述水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控温机构,所述控温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却水套和所述冷却通道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机构包括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控温机构还包括所述第一管口打开、所述第二管口打开的第一状态;所述控温机构还包括所述第一管口打开、所述第二管口关闭的第二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当流经所述控温机构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温度时,所述控温机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当流经所述控温机构的冷却液的温度小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明杨陈娄峰严雄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